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試論地理環境對古代壯族社會發展的影響

2012-08-13 07:54:44黃金東
廣西民族研究 2012年2期
關鍵詞:文化發展

[摘要]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人類利用自然條件技術和手段相對有限的古代。壯族生存的地理環境并不優越,自然條件相對惡劣,特別是在瘴氣廣泛分布的古代,在缺乏有效防治手段的情況下,對瘴氣的認識更是成為對壯族地區的地域和族群歧視。地理環境對壯族古代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集中表現在經濟、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等方面。

[關鍵詞]地理環境;瘴氣;壯族;古代社會;影響

[作者]黃金東,中央民族大學圖書館古籍部館員,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09級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1

[中圖分類號]C95.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4X(2012)02-0114-007

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寧可先生認為,地理環境對社會的作用首先而且主要表現在人類一切活動中最基本的和最具決定性的方面——生產上,它與生產力的發展表現為一種數量關系,能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促使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個國家的社會發展產生不平衡。同時,地理環境不僅通過生產力間接作用于生產關系乃至上層建筑,也直接影響到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壯族生存的地理環境對壯族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可以說,壯族社會每個階段的發展狀況,都能在其生存的地理環境中找到依據。

一、壯族生存的地理環境特征

歷史上由于社會發展以及民族遷徙、民族融合等因素的影響,壯族分布區域曾有較大變化,但是左江、右江及紅水河流域一直是壯族及其先民的核心聚居區。這一區域壯族的分布一直是比較穩定的,時至今日,廣西的廣大地區,東至廣東連山,西連云南的富寧、廣南、文山等地,依然是壯族的大分布區。縱觀壯族生存的地理環境,大致有如下幾個特征:

(一)山多平原少,巖溶廣布。在壯族聚居的地方四周邊緣多山。西部屬云貴高原的邊緣,有六詔山脈縱橫云南文山州境內并延伸至今廣西境內的那坡縣,海拔在1300~1500米之間;西北部百色地區有金鐘山、岑王老山、青龍山、東鳳嶺;北部是桂北邊緣山脈,有鳳凰山、九萬大山、大苗山、大南山及太平山等,海拔平均在1300~1500米;東北部有越城嶺、都龐嶺、萌渚嶺、苗兒山、海洋山;南及西南部有云開大山、六萬大山、十萬大山;中部偏西由西北向東南走向的弧形山脈主要有陽明山、大明山等。在這些大山之間分布著為數不多的盆地和平原,主要有桂林盆地、柳州盆地、南寧盆地、龍州盆地、玉林盆地、賓陽平原、右江河谷平原、合浦平原等。但這些平原和盆地大多面積小,分布零星。在這些山脈前沿和盆地、平原的邊緣錯落分布著大大小小的丘陵。因此,壯族聚居區有“八山一水一田一片海”之稱,滇東南壯族地區的山區、半山區甚至占土地總面積的94.6%,壩區僅占5.4%,條件非常惡劣。此外,壯族分布區喀斯特(巖溶)現象突出。巖溶石山分布廣泛,面積大,基本每個地區都有分布,廣西境內的河池、柳州及南寧三個地區裸露型的喀斯特地貌都占本地區面積的60%上下。這些“九分石頭一分土”的喀斯特地貌嚴重影響了壯族社會的發展。

(二)氣候溫暖濕潤,河流縱橫交錯。壯族所處地區緯度低,北回歸線橫穿其中,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季候。其特征是:氣溫高,熱量豐富;雨季長,降水充沛;夏熱冬暖,夏長冬短;夏濕冬干,雨熱同期。壯族地區不僅雨量充沛,而且河流眾多,有許多大江大河及其支流,大多隨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從西北向東南流。流經廣西的河流,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有記載:

凡廣西諸水,無不自蠻夷中來。靜江水日漓水,其源雖自湘水來,然湘本北行,秦史祿決為支渠南注之融江,而融江實自瑤峒來。漢武帝平南越,發零陵,下漓水,蓋沂湘而上,沿支渠而下,入融江而南也。漓水自桂歷昭而至蒼梧。融州之水,祥舸江是也。其源自西南夷中來。武帝發夜郎,下祥舸,即出此也。宜州之水,自南丹州合集諸蠻溪谷而來,東合于祥舸,歷柳歷象而至潯。邕州之水,其源有二:一為左江,自交趾來;一為右江,自大理國威楚府大盤水來。江合于邕,歷橫歷貴,與祥舸合于潯而東行,歷藤而與漓水合于蒼梧。蒼梧者,諸水之所會,名日三江口,實南越之上流也。水自是安行,入于南海矣。

在眾多的河流及其支流中,比較重要的有紅水河從貴州入廣西,過賓州后稱黔江,與邕江匯合后注入南海;右江源于云南流入廣西,在邕州西與左江匯合后稱郁江、西江;柳江源于貴州獨山,向東南流后與郁江匯合;桂江源于廣西東北部,上游匯合稱漓江、撫江,與西江匯合注入南海;北流江南流江源于容州境內,南流過合浦注入南海北部灣。在云南的文山地區則主要有盤龍江、大馬河、清水江。這些河流中下游經過的東北部地方大都形成沖積平原,有利于農業的發展。這些平原地區也是壯族先民社會發展最快,接受漢文化最早的地區。西部地區由于自然環境的限制,發展較為緩慢,但是由于雨量充沛,河流眾多,農耕文化也較早得到發展,稻作文明也較為發達。

(三)歷史上瘴氣遍布,幾乎被視為化外之地。瘴氣是歷史上壯族遇到的又一個關于自然環境的挑戰。由于壯族地區的氣候偏向炎熱而多雨,歷史上又叢林密布,層巒疊嶂,濕氣較重,很容易形成瘴氣。《隋書》記載:“自嶺以南二十余郡,大率土地下濕,皆多瘴厲,人尤夭折。”《宋史》亦有言:“廣南東、西路,蓋《禹貢》荊、揚二州之域,當牽牛、婺女之分。南濱大海,西控夷洞,北限五嶺。……山林翳密,多瘴毒。”宋代遠謫嶺南的蘇軾,在《書海南風土》一文中記載:“嶺南天氣卑濕,地氣蒸溽,……夏秋之交,物無不腐壞者,人非金石,其何能久。”《粵西文載》記載云:“五嶺以南,號日炎方”,“南方地卑而土薄;土薄,故陽氣常泄;地卑,故陰氣常盛”。謝啟昆《廣西通志》亦載:“嶺南多霧,蓋由陰陽不和,蒸于莽箐之區,雜以蟲蛇之氣,是生瘴癘。”

因此,關于壯族地區瘴氣的記載,史不絕書。其中以《嶺外代答》最有代表性,其書載:

嶺外毒瘴,不必深廣之地。如海南之瓊管,海北之廉、雷、化,雖曰深廣,而瘴乃稍輕。昭州與湖南、靜江接境,士夫指以為大法場,言殺人之多也。若深廣之地,如橫、邕、欽、貴,其瘴殆與昭等,獨不知小法場之名在何州。嘗謂瘴重之州,率水土毒爾,非天時也。昭州有恭城,江水并城而出,其色黯慘,江石皆黑。橫、邕、欽、貴皆無石井,唯欽江水有一泉,乃土泉非石泉也。而地產毒藥,其類不一,安得無水毒乎?瘴疾之作,亦有運氣如中州之疫然。大概水毒之地必深廣。廣東以新州為大法場,英州為小法場,因并存之。

當時的壯族地區在士大夫的眼里竟成了“大法場”,以致于到了談瘴色變的程度,姑且不論這種認識是否言過其實,但瘴氣在壯族地區分布廣泛則是事實。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中提及:“瘴,二賡惟桂林無之,自是而南,皆瘴綁矣。”

明代王士性撰《廣志繹》卷五云:“廣右石山分氣,地脈疏理,土薄水淺,陽氣盡淺,頃時睛雨疊更,裘扇兩用,兼之嵐煙岫霧,中之者謂之瘴瘧,春有青草瘧,夏有黃梅瘧,秋有黃茅瘧,秋后稍可爾。”。《明史·廣西土司列傳一》載:“宣德六年,都督山云奏:廣西左、右兩江設土官衙門大小四十九處,蠻性無常,仇殺不絕。朝廷每命臣同巡按御史三司官理斷,緣諸處皆瘴鄉,兼有益毒,三年之間,遣官往彼,死者凡十七人,事競不完。”

及至清代,有關瘴氣的記載仍隨處可見,如清歙縣人閔敘在《粵述》中記載:“下至平樂、梧州及左右江,瘴氣彌盛。早起氤氳,咫尺不相見,非至已不見也。其瘴春日青草,夏日黃梅,秋日新禾,冬日黃茅。又有曰桂花、菊花青。四時不絕,而春冬尤甚。光緒《百色廳志》的記載也說明了當時百色自然環境的惡劣,其中說到:“百色地處極邊,四時皆瘴,春夏之交,郁熱熏蒸,至七八九月,新禾黃茅,諸瘴繼作,風色峭厲,煙霧常昏,水土最惡。田州、百色臨近廣南,秋中暑盛,風瘴特厲,行旅畏之。”乾隆《開化府志》中載有:“沿河一帶,時有瘴癘。”道光《廣南府志》的記載則更為詳細:“風土節令,各郡略同,惟廣南列于煙瘴之地,則以寒暑不常、山水異性故也。近城數十里猶易調攝,若皈朝、剝隘、板蚌等地,尤悶熱。春夏有青草瘴,秋深有黃茅瘴,直至霜降后乃消。”

清康熙時任平樂縣知縣的陳光龍向朝廷上了一篇措辭激烈的《西粵邊俸議》奏折,文中對瘴氣以及壯族地區族群的看法代表了當時相當一部分士大夫的觀點,此時的瘴氣已不單純是一種由自然條件引起的現象,而是部分的成了壯族地區族群的“形象”,文中說:

西粵舊作邊俸,康熙八年部議四川馬瑚府,逼近烏蒙,久作邊余郡,改作腹并下議西粵應否與馬瑚同,故有是議。竊照粵西僻處邊塞,逼近交彝,去京師萬里之遙獷,風土之捍難制,況兵燹初熄之后,峒溪之余孽尚存,若猹若猺時深叵測之懼,為煙為瘴,人懷性命之憂,粟不敢飽餐,水不敢晨汲,飲啄易能生疾,天無日不霧,地無土不瘠,俯仰無一可容,歷唐宋以來,遷人戍客之所仰天而泣,惆悵鬼門生還為幸,未聞縉紳先生齒為班聯者也。桂嶺嵯峨,險同蜀道,癘氛淫毒,慘途馬瑚,百巒錯處,于門內九真伺隙于境上又豈一二,烏蒙所能頡頑哉。邊秩之例寶出天恩,不臣固不敢擅議,謹因下詢而成之。

以上文獻記載說明歷史上壯族地區瘴氣分布廣泛,在缺乏有效治療技術和手段的情況下,前往這些地區,對中原地區的人來說如同上戰場,甚至被認為是有去無回的“法場”。因此,壯族地區對中土人士特別是北方人來說一直都被視為畏途,官員更是不愿前往。《元史》云:“左、右江口溪洞蠻獠,置四總管府,統州、縣、洞百六十,而所調官畏憚瘴癘,多不敢赴,請以漢人為達魯花赤,軍官為民職,雜土人用之。”愿前往任職的,朝廷也大多在俸祿、升遷等方面給予特別的優待。實際上,一直到清代,壯族地區都還是貶謫官員的流放地。大規模的移民遷入,也大多發生在明清時期瘴氣相對消減的地方。對瘴氣的恐懼,加上文字記載的潤色改造以及經到過當地的一些中土人士的口頭渲染,使得對瘴氣的認識,逐步變成了對壯族地區的地域和族群歧視。因此,壯族地區在歷史上幾乎被視為化外之地,生活在這些地區的人民和族群也大多被視作未開化的“蠻種”。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隨著明清時期移民的遷入和人口的增長,土地得到開墾,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加上土司制度的不斷完善,中央對壯族地區社會控制的加強,改土歸流進程的不斷推進,隨同氣候的變化和防治手段的提高,瘴氣在壯族地區的分布呈逐漸消減狀態。這些因瘴氣帶來的社會影響,也隨著瘴氣的消減而逐漸地淡化了。但是毫無疑問,瘴氣在歷史上對壯族的形成、發展和分布,以及經濟、政治、軍事、社會文化及交通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地理環境對古代壯族社會歷史發展的影響

地理環境不僅是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的經常的必要條件之一,而且它本身也是社會發展活動的參與者,在給社會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或不利條件的同時,也會在人與自然的交互作用中發生變化。地理環境同時也是一個歷史的范疇,相同或者相似的地理環境在不同的階段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在改造自然工具和能力相對有限的古代社會,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更明顯,人類發展也更多地受到地理環境的限制。大自然給壯族及其先民提供的條件并不優越,許多地區的條件甚至是惡劣的,它深遠地影響了壯族社會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古代壯族社會發展相對緩慢的原因之一。綜合地理環境對壯族社會歷史發展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經濟上,造成壯族地區東西部發展的不平衡。這種現象應該說自秦漢已經初見端倪。壯族地區總體上屬于丘陵地帶,但是各地區之間也存在著差別。東部地區大多處在平地或山間平壩地帶,有相當數量的沖積平原,水源充足,土地肥力高,交通相對便利,經濟發展較快;西部地區則大多處在山區,石山所占比例較大,交通不便,耕地分散,土地貧瘠,水源缺乏,生產和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社會發展相對緩慢。這種發展的不平衡在古代的農業生產中表現最為充分。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東部地區已經出現了封建地主大地產權的封建食邑,西部仍處于奴隸制的發展階段。隋唐五代后,隨著移民的增多,鐵制工具的推廣,壯族地區的農業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唐代澄州刺史韋敬辦的《澄州無虞縣六合堅固大宅頌》描寫了當時無虞縣(今廣西上林縣)的農業豐收情況,“黎庶甚眾,糧粒豐儲,縱有十載無收,亦從人無菜色。”但是在桂西地區,仍是“田家所耕,百之一爾。必水泉冬夏常注之地,然后為田。茍膚寸高仰,共棄而不顧。其耕也,僅取破塊,不復深易。乃就田點種,更不移秧。既種之后,旱不求水,澇不疏決,既無糞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的景象。因此,直到唐宋時期,桂東南和桂中地區已進入封建社會,而桂西有些地方及其他偏僻山區還保持著原始的刀耕火種或以射獵為生的生產方式。明清時期壯族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桂西大部分地區經過改土歸流后也已進入地主經濟,但東西部的差距卻越來越明顯。在東部已經出現余糧并外運廣東的情況下,西部地區的農業生產力卻仍相對低下,一些地方甚至還處在刀耕火耨的階段。因此,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東西部在農業經濟發展方面都存在著差異。

除了農業經濟外,東西部在手工業、商業、交通的發展上都存在著差距。總的呈現自東向西、東強西弱的特點。歷史上造成這種差距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東部地區由于地理環境相對優越,自然條件較好,而且處在與中原聯系的主要通道上,比其他地區更早也更多接受中原先進的經濟、文化和技術。特別是秦漢時期北方人口的南遷,交通的開發和城市的建設,對東部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也奠定了其中心地位。所以到隋唐時,由中央王朝直接管轄的廣西東部和東南大部分地區,已進入封建社會,而桂西山區尚處于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階段,奴隸制殘余濃厚,生產力發展緩慢。這種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的狀況,一直到現在仍然存在。這種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導致的發展不平衡,至少可以部分解釋東部地區的壯族及其先民消失的原因,即除了被迫擠到條件惡劣的西部,在東部由于生產力的發展,移民的涌入,他們當中的大部分已經被漢化了。

(二)政治制度上,東部地區正州正縣直接統治與西部羈縻或土司制度間接統治方式并存。在東部地區普遍設立封建統治的同時,在西部任用土官進行間接統治的方式成為中央王朝政府最優的選擇。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東部地區在隋唐之際已經廣設流官管理的正州正縣,至唐末宋初最終完成了封建化的過程。至此,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歷史上壯族東部地區已經納入了國家的直接統治體系。西部地區大部分州、縣、峒則仍然是土酋統治的范圍,實行羈縻制度,至元時發展成為土司制度,雖然國家勢力不斷深入,控制不斷加強,但仍然難以從根本上撼動土官統治的基礎。明代開始實行的改土歸流不僅受到土官的抵制,而且相當部分阻力來自于其統治下的土民,甚至發生了大規模嚴重沖突,一直到民國時期才正式完成。

歷史上壯族西部地區之所以實行間接的統治方式,瘴氣的存在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由于瘴氣的長期存在,唐代便形成了“南選”制度,宋代時對前往嶺南任職的官員更是優渥有加,規定“詔嶺南官除赴以時,以避炎瘴。”但即便如此,愿意或者主動前往的官員并不多。《元史》載:“左、右江口溪洞蠻獠,置四總管府,統州、縣、洞百六十,而所調官畏憚瘴癘,多不敢赴,請以漢人為達魯花赤,軍官為民職,雜土人用之。”對這些官員來說,前往這些地區無異于自殺,清沈日霖《粵西瑣記》中記載:“相傳粵西州郡,其名有木傍者,即無瘴。桂林、平樂、梧州、郁林各處可見。然慶遠、太平雖非木傍,而亦無瘴。有木傍之西林縣,則瘴彌毒焉。俗說要未可信,大約腹地則輕,邊郡則重。牧西隆者,為吾蘇審,言宋公名永,升之任不三月,斃于瘴者,上下十七人,嗚呼慘哉!”乾隆時期出任廣西鎮安府知府的趙翼,在其筆記《檐曝雜記》中記錄了鎮安府的風土情況,云:“鎮安故多瘴癘。鈕玉樵粵述謂署中有肉毽、肉腳,時出現,而瘴毒尤甚,人其境者,遂無復生還之望。”對此,歷代朝廷頗費腦筋,清政府甚至為此規定:“廣西煙瘴邊員調補,乾隆三年議準:廣西太平府明江理土同知、通判,寧明州知州、吏目……下土州吏目二十七缺,水土最惡劣,別省人員,不甚服習,應于內地揀選福建、湖南、廣東、云南、貴州等六省人員調補。光緒十年又議定:廣西沿邊煙瘴正印、佐雜等官缺出,于桂平等五府二州內,揀選調補,教職亦一體補用。”在廣西采取“煙瘴即調”和“煙瘴即升”的政策,硬性調派鄰省候補、候選之人前往任職,滿三年之后調回內地,任滿五年的給予提拔升職。

官員不愿前往,直接派駐軍隊長期駐扎代價太大,不太現實。隋朝時期,隋軍進入寧氏世守的南平地區時就曾“阻瘴,不能進”。宋慶歷二年(1042)四月,宋仁宗因屯戍士兵飽受瘴癘之苦謂輔臣日:“湖廣擊蠻吏士,方夏瘴熱,而罹疾者眾,宜遣醫往為胗視。”宋慶歷六年(1046)又詔:“頃以東兵戍嶺南,冒犯瘴癘,得還者十無五六。自今歲滿,以江、淮教閱忠節、威果代之。”《宋史·張田傳》亦說:“京師禁兵來戍,不習風土,往往病于瘴癘,田以兵法訓峒丁而奏罷戍。”可見,直接派駐軍隊前往瘴氣頻發的壯族地區,除了要考慮后勤補給等因素外,因士兵水土不服,飽受瘴癘之苦,非戰斗性減員時有發生,兵員的補充也是一個大問題。因此,雖然不時有士兵因無法忍受瘴癘之苦而逃亡,朝廷也大都盡量寬容處理。明成祖永樂初,“調湖廣、貴州軍征廣西蠻,遂留宿其地……閱歲踐更,然水土不服,多至病死,間有逃亡不赴者,法不能盡繩也。”明正統十年(1445),為了補充兵員,廣西總兵官柳溥不得不奏請:“廣西官軍每因瘴癘死亡逃竄,比之國初十無二三。奏調貴州、湖廣、廣東官軍共一萬七千前去輪班操備。”由此可以想見,中央王朝的軍隊想進入壯族地區是何等艱難,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內地漢族官員不愿前往,派駐軍隊也困難重重,中央王朝不得不依賴當地的民族首領,即各種土官。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壯族地區變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社會,土官在本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由于當地傳統文化受到外來沖擊影響有限,使得土官在語言、習俗、宗教等方面與土民存在著深厚的情感聯系,在維持地方統治秩序和維護社會治安等方面均能起到漢族官員所不能起到的作用。因此,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中央王朝為了更好地統治和管理邊疆民族地區,以及出于鞏固邊防需要的考慮,任用土官實行間接統治成為一項成本相對低下的最優選擇。明朝的閔珪在《論撫講岑應疏》中也說:“廣西、云南、貴州、四川各處蠻夷邊境,地皆炎瘴,人皆頑梗,不可以中國之治治之。仰惟高皇帝初定天下,特于前項夷方止設土官控制。”這也是羈縻制度和土司制度得以在壯族地區存在1000余年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文化上,形成了壯族傳統文化的多元一體格局。“多元一體格局”理論來源于1988年費孝通先生在香港中文大學參加學術會議期間發表的著名論文《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多元”是指各民族各有其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文化、社會也各具特點而區別于其他民族;“一體”是指各民族的發展相互關聯,相互補充,相互依存,與整體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和共同的民族利益。借鑒這個理論應用到壯族傳統文化上,覃彩鑾先生認為,由于歷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壯族傳統文化既有其共性特征,同時又表現出諸多不同的地方特點,由此而構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壯族作為嶺南地區的土著民族,由古代百越的支系西甌和駱越發展而來,文化世代相傳,在壯族地區生活的各族群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歷史淵源,因此在文化上保持著共性。但同時由于各支系在發展過程中的境遇不同,居住環境的差異以及受外來文化影響程度不一,造成了地區的文化差異性。這種區域差異性在語言、風俗、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體現,它構成了壯族若干文化板塊,即區域性文化。根據梁庭望先生的考察,壯族的文化可劃分為紅水河中下游文化區、柳江龍江文化區、桂西北文化區、桂粵湘文化區、邕江右江文化區、左江文化區、邕南文化區、桂邊文化區和文山文化區等9個文化板塊。他認為,這些板塊邊緣大多不整齊、互相交叉、互相滲透,很難有絕對的界限。這正是壯族文化整體l生的重要表征。

壯族形成多元一體的傳統文化格局,地理環境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首先,壯族及其先民居住的地區屬亞熱帶,氣候溫熱濕潤,雨量充沛,水源充足,河流縱橫交錯,而且在河流和山地之間分布著許多小平原和盆地,適合種植水稻。壯族的先民是最早把野生稻馴化成栽培稻,創造了稻作文明的民族之一。壯族及其先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據“那”而作,依“那”而居,賴“那”而食,靠“那”而穿,因“那”而樂,以“那”為本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模式。“那”即壯語“田”之意,“那”地名遍布整個珠江流域及東南亞。它不僅表現為一種稻作文明類型,而且以其整體性顯示出區域文化的個性特質,“那”字地名所蘊含的豐富的稻作文化內涵,成為生息于這一地區的人們共同體的鮮明標志和歷史印記,形成一種“那文化”。此外,為了應對壯族地區山多地少,叢林密布,層巒疊嶂,瘴氣嚴重的不利自然條件的挑戰,壯族及其先民也大致形成了干欄形式的居住習俗。大致相同的地理環境和共同的歷史來源,使得壯族的文化經過世代相傳仍保持著共性。其次,壯族及其先民居住的地區范圍廣大,各地在自然環境上存在著局部的差異。地理環境的不同,其生產資料、耕作方式、經濟生活形態、社會發展乃至民族心態等方面自然會有所差異。處在平原和盆地這些土地相對肥沃,水源充足,生產條件相對較好,交通也較便利的地區,經濟及社會的發展自然較快。而居住在偏僻高山地區的壯族,不僅耕地水田較少,土地多較貧瘠,而且水源缺乏,交通也較閉塞,生產生活條件比較艱苦,社會經濟發展就會相對緩慢。而自然環境的差異和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性,必然會使得相關的社會文化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各地壯族在相對封閉的地域里,按照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生活著,并受到各自的生活習俗、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語言習慣使然,因此形成并保持著不同的地方文化特點。

壯族傳統文化的這種多元一體格局,我們不應該只看到它的異彩紛呈,同時也要注意到它的相對封閉而引起的文化斷裂性和滯后性。壯學研究先驅徐松石先生對此深有感觸,他說:“徸人散布兩粵雖然很早,但他們在兩粵的繁殖卻很遲緩,而文化的發展也是遲滯得很……最大的原因就是地理環境過于惡劣。我們知道毒蛇猛獸最多的地方,乃介于峨峨高山和茫茫原野之間的丘陵地帶。這些丘陵地帶倘若氣候炎熱,樹木深密,毒蛇猛獸的孽乳更盛。古代兩粵正是這樣的地方。……兩粵古時瘴氣非常厲害,……舊粵人文化所以遲開,環境惡劣,確有關系。”這種相對封閉性,一方面使得發育相對緩慢的壯族文化免受外來文化的劇烈沖擊,從而得以保存并不斷傳承,另一方面也造成壯族傳統文化發展的滯后性和斷裂性,歷史上形成不了統一的文化單位,阻礙民族文化的發展,也使得試圖建立民族共同文化體系的努力變得異常艱難,反映在民族共同體形成的過程中,各支系族群缺乏一種強烈的民族認同,不利于民族意識的覺醒,不利于民族共同體的形成,這也是造成歷史上壯族族稱眾多,支系繁雜的一個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袁麗紅]

猜你喜歡
文化發展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邁上十四五發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從HDMI2.1與HDCP2.3出發,思考8K能否成為超高清發展的第二階段
誰遠誰近?
砥礪奮進 共享發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會”與“展”引導再制造發展
汽車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免费露脸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不卡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77777亚洲午夜久久多人| 欧美特黄一级大黄录像| 国产乱人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91网址在线播放|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产91线观看|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精品国产女同疯狂摩擦2| 天天综合网色| 九九精品在线观看| 专干老肥熟女视频网站|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欧美黄色网站在线看| 午夜综合网| 国产精品乱偷免费视频| 久久96热在精品国产高清| 丁香婷婷在线视频| 伊人久久婷婷|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裸奔 | av在线无码浏览| 日本精品影院| 精品三级网站|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国产精品偷伦在线观看| 香蕉精品在线|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四虎永久免费在线|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熟女影院| 国产va视频| 亚洲成人高清无码|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国产色婷婷|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五月天婷婷网亚洲综合在线| 亚洲香蕉在线| 成人国产小视频|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发布| 国产成人高清在线精品| 国产精品欧美日本韩免费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91香蕉视频下载网站| 亚洲婷婷在线视频|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无码大片高| 无码中文AⅤ在线观看| 国产色婷婷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亚洲| 欧美色视频在线|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无码一二三区| 激情在线网| 欧美色图第一页| 成人综合久久综合| 超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 欧美激情 在线播放 | 天天综合网色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国产中文一区二区苍井空| 中文字幕资源站| 精品国产美女福到在线直播| 九色在线视频导航91|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 亚洲成人77777| 天堂成人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