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波
戲劇導演的概念有兩種內涵:一是指戲劇藝術創造工程中的一種職務;二是指導演藝術,即把劇本轉化為戲劇演出的藝術創造活動。本文所使用的是第一種概念,即作為戲劇藝術創造工程中的一種職務。對戲劇導演的藝術職能、藝術創造、藝術修養進行概要的論述。
戲劇導演在戲劇藝術創造活動中,是對藝術創造負全責的人,故素有“戲劇藝術三軍統帥”之稱。
具體而言,戲劇導演有以下幾大重要的藝術職責:
戲劇導演是對劇本的具體詮釋者。不同導演對同一個劇本有不同的解讀與詮釋,同一個導演對不同的劇本也有不同的解讀與詮釋。導演是對劇本最權威的解讀者、詮釋者,只有有了這種權威性的解讀與詮釋,才會為戲劇藝術創造活動提供堅實雄厚的基礎與前提、智力支撐與動力之源。例如對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萊特》,不同的導演就有不同的詮釋:有的導演將其詮釋為人文主義的覺醒;也有的導演將其詮釋為世界就是一座最大的監獄。
戲劇導演是戲劇藝術的指揮者,如果說,劇本是戲劇藝術的“設計圖紙”的話,那么導演就是戲劇藝術“施工”的總指揮,他的《導演計劃》就是戲劇藝術的《施工計劃書》。其排練過程,就是具體的施工過程。最后的舞臺演出,就是工程驗收后的剪彩與展覽。
戲劇導演并不直接在舞臺上出現,他的所有藝術構思、藝術設想、藝術目標,都依靠演員的表演得以具體實現,所以有所謂“導演死在演員身上”的說法,意思是說導演所創造的導演藝術,以演員的表演藝術為依托與載體。而在具體的排練之中,導演又通過對演員的“說戲”,不僅對演員創造本劇目的角色形象起到啟發、引導、指導等重要作用,而且會對演員的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起到重要的訓練作用,所以又有“導演是演員的鏡子”與“導演是演員的老師”之說。
戲劇導演通過系列化的劇目,打造出本劇院的整體藝術風格。例如北京人藝通過導演焦菊隱等導演,就打造出“京味話劇”的整體藝術風格;上海話劇院也通過黃佐臨等導演,打造出“海派話劇”的整體藝術風格。
戲劇藝術由劇本到舞臺演出,是一項全方位、系列化、深層次、高水準的復雜的藝術創造工程,而導演的藝術創造又具有統領作用與指導作用,因此導演的藝術創造就成為核心與關鍵,也成為重中之重。
導演作為戲劇藝術家,首先就是藝術生產的創造者。“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藝術生產既不同于其他形式的精神生產,更不同于人類的物質生產,它具有自己獨特的規律和特征。……科學技術與文學藝術一樣,都離不開創新。離開了創新,科學技術就不能發展;離開了創新,文學藝術就失去了生命。……藝術的生命就在于創造和創新。”[1]
許多成功的戲劇導演,都以創造為亮點與支點。例如焦菊隱,就創造性地運用中國戲曲藝術的優秀傳統與精華,形成了自己導演藝術的鮮明的民族化藝術風格,尤以他執導的話劇《虎符》、《蔡文姬》為民族化話劇的經典之作。
戲劇導演的藝術修養是其藝術創造的“軟實力”,成功的戲劇導演必有深厚的藝術修養。
例如我國話劇兩大導演藝術家“南黃(佐臨)北焦(菊隱)”:黃佐臨早年曾兩度赴英國留學,先后就讀于伯明翰大學、劍橋大學、倫敦戲劇學院,抗日戰爭時期回國,導演了大量的話劇與電影,他最早把布萊希特的學說介紹到中國,對中國話劇舞臺演出樣式產生深遠影響,并著有《導演的話》、《我與寫意戲劇觀》等學術專著。焦菊隱畢業于燕京大學,并參與籌辦中華戲曲專科學校,任校長。后又留學法國巴黎大學,獲博士學位。抗戰后回國,從事戲劇編導、教育、譯著工作,曾翻譯了丹欽柯的《文藝·戲劇·生活》與《契訶夫戲劇集》等。抗戰勝利后任北平師范大學教授、北京師范學院文學院院長。有《焦菊隱戲劇論文集》、《焦菊隱戲劇散論》等學術專著。
[1]彭吉象著.藝術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P2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