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俊杰
我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創造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2001年,昆曲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從此拉開我國“申遺熱”的序幕。2005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強調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資源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文化遺產包括音頻、視頻、圖片、文獻等各方面,本文以戲曲音頻數字化為例探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搶救。
當前全國戲曲文化遺產保護面臨著許多問題,其中各地廣播電臺以及藝術研究所、音像出版社錄制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音頻作品急待保護整理搶救。以湖北為例,上世紀5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前期,湖北人民廣播電臺、武漢人民廣播電臺等電臺采用開盤錄音磁帶錄制了湖北眾多戲曲劇種藝術家大量的優秀作品。如:漢劇藝術家陳伯華、吳天保、胡桂林、李羅克、尹春保、雷金玉、陳新云、胡和顏、程彩萍、程良美、熊國強、邱玲等;楚劇藝術家沈云陔、關嘯彬、李雅樵、熊劍嘯、鐘惠然、姜翠蘭、徐大樹、張巧珍、李祖勛、張一平、彭青蓮等;京劇藝術家高盛麟、高百歲、關正明、陳瑤華、王婉華、朱世慧、楊至芳、李春芳、羅會明、舒長青、劉薇等……此外,廣播電臺還保留了全國各地電臺通過交換而來的戲曲節目以及廣播電臺在本地采錄的外地戲曲藝術家來漢演出錄音。這些藝術家有的已經辭世,有的退休離開舞臺多年,這些作品都是他們盛年的代表作,諸多作品已是絕版,極為珍貴。
由于時代的發展,上世紀90年代后期,廣播電臺開始采用電腦音頻工作站播出,采用模擬信號記錄音源的開盤錄音磁帶從此躺在庫房無人問津。這批開盤錄音磁帶歷經了數十年的自然損耗,熱漲冷縮,發霉變質、磁粉脫落,已陸續進入瀕危狀態,加上回放設備開盤錄音機機械老化、原配件難尋,這些珍貴的歷史聲音面臨著從此暗啞不能復原的危險。
省、市藝術研究所、省內各音像出版社所收藏的錄音(包括唱片、盒式錄音帶、開盤錄音帶等不同裁體),也同樣面臨將模擬音源轉成數字音源的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環境變遷,以及資深藝人相繼去世,這些音響的歷史價值在今天更加珍貴,這些音響資源大部分是以原始記錄方式存在,一直缺少系統地整理,使用極為不便。如不采取及時有效措施,任其惡化,這些寶貴的音源將永遠無法重現,將是中華文化遺產的巨大損失。
“如果不盡快進行音響數字化搶救保護,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就只是一堆無用的碎片,全國各省市的許多珍貴音響資料也只是形同垃圾!”中國藝術研究院一位專家看似偏激的話其實不無道理。目前,從中央到全國許多省市都非常重視這個問題,開始了多樣保護搶救工程。據悉,湖北省藝術研究所、武漢人民廣播電臺等已經開始音頻數字化工作。下面列舉幾項全國各地成功的范例,從中我們能得到諸多啟示。
《中國京劇音配像工程》是李瑞環同志創意策劃并親自主持完成的一項跨世紀工程。所謂音配像,就是選擇當年演唱的錄音,組織他們的親傳弟子或后代中優秀中青年演員進行配像,力求達到或近似當年的演出影像。京劇音配像從1985年提出、研究、試錄,到2006年勝利完成任務,共錄制劇目460部,基本囊括了20世紀4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期京劇黃金時代大部分名家的代表作。音配像源頭錄音的搜集整理,包括全國各地廣播電臺開盤錄音、各地藝術研究院錄音、各大唱片公司錄音、各地京劇院團保存錄音、私人保存錄音等,其中以廣播電臺開盤錄音最為豐富且錄音質量良好。可以說,數十年來各地電臺的戲曲編輯和錄音師們的辛苦勞動為國家積累了豐富的戲曲音頻文化遺產。
2006年4月,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節目資料中心暨上海音像資料館聯手啟動了《上海老藝術家作品數字化搶救工程》。第一批已經搶救了62位藝術家的1502首作品,共計9700分鐘,形成光盤259盤。已經搶救保存的珍貴資料跨度80年,記錄了上海文化藝術的輝煌,見證了越劇從鄉村走向都市的夢想,努力改變著“無聲的音樂史”。
浙江文藝音像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國越劇大考》歷時6年、投資500多萬元。與傳統意義上的出版物不同的是:《中國越劇大考》采用了多媒體這一新興技術手段,由1張CD-ROM光盤、60張CD光盤和一冊唱詞組成。它不僅擁有大量的文字,同時還有聲音和畫面,三者既可相對獨立,又可合為整體。其中60張CD共收集整理了從20世紀30年代至今,越劇各時期、各流派代表人物的演唱錄音近700首,彌足珍貴。
老唱片是我們京劇藝術寶庫中極珍貴的財富,這些老唱片通過翻錄以最方便、便宜的CD出版,其中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的品種最多,質量最好,裝潢最漂亮。20年來,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相繼編輯出版了《梅蘭芳老唱片全集》、《言菊朋老唱片全集》、《荀慧生老唱片全集》、《尚小云老唱片全集》、《程硯秋老唱片全集》及《馬連良演唱藝術特輯》、《譚富英演唱藝術特輯》等,綜觀這些京劇大師畢生所灌的唱片,不但能從中探尋京劇聲腔藝術的發展脈絡,也能窺出京劇鼎盛時期的繁榮景象。這些老唱片不但是聲腔研究的可靠依據,更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是全方位了解、學習、研究京劇藝術的必備資料。
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目前已是全球性的課題,多媒體資源管理系統的建設在全國各地正廣泛興起。中華文化遺產數字化搶救的意義在于利用國際國內先進的媒資管理技術標準以及方法,對這些音響資源進行具有學術內涵的梳理和分類,完成數字化技術處理,繼而建立起一個能夠通過多種路徑進行檢索的音響數據庫,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寶貴資源的保存和使用問題,最終以適當的方式建立起一個可以在網絡上查詢、檢索,直接視聽的音響數據庫,通過互聯網向公眾開放,實現資源最大化利用及社會共享,滿足未來“三網融合”新業務的拓展需求。
在文化遺產保護中,資源的科學處理、使用、管理、長期保存等應當受到更多的重視。數字化保護與搶救中音頻環放是關鍵點和難點,在過去一百年間,留聲技術迅速發展,模擬音源載體介質多而復雜,模擬錄音播放機型數次更新換代,越早、越寶貴的音響,越沒有條件環放,許多設備早已停產淘汰,因此要保護好歷代模擬錄音的主要機型。由于模擬錄音磁帶自然損壞,對有音損的錄音帶進行技術性修復也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另外,我們對音響的遺產數字化保存,不僅需要好的技術,而且還要有專業的、真正好的觀念,既要讓它好聽,又不能失真。建立和維持這樣的音響數據庫,既需要專業藝術人才和技術人才參與,同時也需要大量計算機和音頻編輯硬件軟件及消耗品,這些都需要長期經費的支援。
《京劇音配像》為京劇藝術的搶救、傳承和振興保留了一份珍貴的歷史遺產,其錄像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播出后,受到了廣大戲迷和專業人士人熱愛,其衍生產品《京劇音配像》DVD、VCD光盤和原音CD光盤暢銷不衰。定位于非營利性工作的《上海老藝術家作品數字化搶救工程》,重點搶救具有永久性留存的珍貴藝術檔案。《中國越劇大考》集文化繼承、藝術欣賞、研究收藏價值于一身,多媒體產品及其衍生產品《中國越劇大考》書、CD光盤取得很好的經濟回報。中國廣播音像出版自1988年成立以來,出版了大量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珍貴戲曲錄音產品,如《京劇傳統大觀》、《京劇現代戲大觀》、《戲曲名家教唱》等都深受消費者的喜愛。
湖北是文化資源大省,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湖北的漢劇、楚劇、京劇、花鼓戲等戲曲均榜上有名。可以預見,建立《湖北漢劇有聲大考》、《湖北楚劇有聲大全》、《湖北京劇有聲大觀》……這些經過數字化整理的湖北文化遺產音頻資料庫,不僅會成為名副其實的有價值的歷史檔案,留住歷史的珍貴聲音,而且有著極為廣闊的市場前景,這必將是一個社會與經濟效益雙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