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慧伊 艾麗
藝術作為一種“有意味的形式”的特殊符號,承載著人類關于未來的美好愿景。以影像的方式溝通中西,對話世界,建構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形象,當代傳媒責無旁貸,當代影視工作者義不容辭。
一是影視自覺發展的表征。建國60多年來,藝術創作經歷了從“他律”到“自律”,再到“他律與自律”協調發展的階段,現階段又提出中國特色國家形象的影像建構,逐漸形成了中國特色的藝術體系建構。
二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現實需要。隨著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逐漸強大,經濟高速發展與文化相對滯后的矛盾日益凸現出來。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當前形勢所需。
三是大國崛起的民族集體想象。如今的中國,已逐漸成為大國的代名詞,多被外國所忌憚。當代影視中的國家形象塑造寄寓著國人的審美現代性訴求和民族復興的大國夢。
四是對西方“他者”中國化的強力回應。晚清以后,西方一直不斷地丑化詆毀中國形象,宣傳中國是“專制的中華帝國、停滯的中華帝國、野蠻的中華帝國”。而改革開放后,中國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改變世界對中國的認識,需要通過傳媒宣傳自己。
一是勤勞、勇敢、善良的中國人形象。藝術應當通過典型人物塑造來再現社會生活,反映社會和人的向上,以引領社會風潮。當代影視劇中李云龍(《亮劍》)、許三多(《士兵突擊》)等形象代表了氣勢如虹的革命英雄及當代軍人形象;任長霞(《任長霞》)、吳明雄(《人間正道》)等為鞠躬盡瘁的人民公仆形象;張維揚(《江北好人》)、傅吉祥(《老大的幸福》)等為默默奉獻的普通勞動者形象;宋梓南(《命運》)、夏茉(《潮人》)等為勇立潮頭的改革先驅形象……他們是民族的化身,是推進社會進步的引擎。
二是古老、多彩、現代的中華民族形象。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影視作品重繪民族形象地圖,首先是重繪廣博的古典文化地圖,發掘古典文化價值,為建構新的文化哲學體系提供精神坐標;其次是重繪多樣的門類藝術地圖,如《霍元甲》對武術之魂的追問,《喬家大院》對晉商文化的發掘……再次是重繪神奇的少數民族文化地圖,《血色湘西》是西南少數民族抗戰史詩、《成吉思汗》是蒙古民族崛起的精神圖騰……
其一在于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劇作家的價值觀決定著作品的政治立場和思想深度,當前我們應傳播正確的、能鼓舞人心的作品,堅決抵制陰暗的不良創作傾向,但要注意歌功頌德和諷刺暴露之間的“度”。
其二在于以馬克思主義歷史觀洞悉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影視劇創作應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文藝觀相結合的思想結晶,高揚歷史理性和價值理性,力求從紛繁蕪雜的歷史表象中去發現規律,揭示本質。
其三在于以現實主義與理想主義情懷燭照現實生活。影視劇創作必須堅持貼近實際的創作原則,更要指向未來,自覺承擔起為國家寫史、為人民立傳的歷史使命。
在建構影視國家形象的過程中,也要注意三點問題:一是摒棄盲目自大的文化保守主義和自暴自棄的文化虛無主義;二是結合藝術審美性與思想意識形態性;三是兼顧類型化創作與多樣化發展。如此,才最終能實現影視國家形象的繁榮發展。
[1]周寧.西洋鏡里看中國[J].商周刊.2007(4):82-83.
[2]童慶炳.文學審美特征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