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楠
在建國初期,中國音樂教育選擇學習蘇聯音樂教育體系以及蘇聯音樂文化元素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時期的人民思想潮流是以依托政治為中心的意識形態,一些喚醒民族、自強不息、紅色音樂等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也影響了幾代人的審美價值及思想。
蘇聯音樂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主體一蘇聯人民一的奮發圖強、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反映了蘇聯人民在抗擊法西斯的戰爭中的歷史功勛,歌頌了領導蘇聯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蘇聯共產黨,并以其新穎的音樂屹立于世界音樂之林,對世界音樂特別是社會主義陣營的音樂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也并不會由于蘇聯的解體而消亡。作為新生的蘇聯社會主義音樂走過了一條曲折而又輝煌的道路,既有豐富的經驗,也有慘痛的教訓。
蘇聯在建國初期,就鮮明地提出了“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的文藝方針,確立了文藝應當成為無產階級總的事業的一部分的指導思想,并在糾正“無產階級文化派”的錯誤傾向的過程中,明確了如何建設無產階級文化的思想。即在將文藝作為無產階級總的事業的一部分的同時,必須尊重藝術規律,不能同無產階級的黨的事業的其他部分刻板地等同起來;在建設無產階級文化的事業中,必須繼承資本主義以及人類社會全部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全部文化,并對其加以改造,才能創造出無產階級的新文化。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蘇聯的群眾文藝首先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特別是在歌曲創作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在貴族革命時期(19世紀上半葉的十二月黨人歌曲)、平民知識分子革命時期09世紀下半葉)以及無產階級革命時期0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歌曲的基礎上,蘇聯歌曲得到很大的發展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從建國初期至50年代的蘇聯歌曲幾乎涵蓋了蘇聯各方面的生活,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有內戰時期的群眾歌曲,有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時期的群眾歌曲,有衛國戰爭時期的群眾歌曲,有戰后十年的群眾歌曲等。其數量之大、題材之廣泛、體裁之多廣、手法之新穎、傳播范圍之廣、傳唱時間之久均為以往音樂史所罕見,特別是其擁有億萬的聽眾(亦為歌曲的演唱者),無疑亦為音樂史上所罕見的富有民主性的音樂。這些群眾歌曲有的作者就是群眾自己,如《我們是紅色的戰士》、《跨過高山,越過平原》、《青年近衛軍》、《我們的火車頭》等。后來群眾歌曲創作成為蘇聯專業曲家最關心的創作領域之一(肖斯塔科維奇也作有《相逢之歌》等群眾歌曲)。應該指出的是,蘇聯群眾歌曲不僅有進行曲等充滿戰斗性的、抒發集體主義的一面,也有抒情、浪漫的、抒發個人情思的一面,即使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群眾歌曲也是如此(如《海港之夜》、《第聶伯河之歌》等)。
由于蘇聯的政治和經濟援華,中國的音樂全盤蘇聯化,在這種意識形態下,中國人民的對藝術的審美都趨向蘇聯,學蘇聯的生活模式,穿蘇聯的服裝,學俄語,唱蘇聯歌曲。不管是大場合還是小范圍,蘇聯歌曲都可以聽的到。大量的歌曲影響了中國幾代人,如:《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海港之夜》《戰壕》《窯洞里》《神圣的戰爭》《燈光》《紅梅花兒開》《山楂樹》《歌唱動蕩的青春》《遠在小河對岸》《從前你這樣》《我的莫斯科》《莫斯科保衛者之歌》《蘇軍之歌》《華沙工人歌》《跨過高山越過平原》《紅軍最強大》《出發》《青年近衛軍》《假如明天戰爭》《鶴群》《你是我的希望你是我的歡樂》(《莫斯科保衛戰》片尾曲)《道路》《你們已英勇犧牲》。還有一些俄羅斯民歌比如《三套車》《紡織姑娘》《雪球花》《草原》《伏爾加船夫曲》等等。這些歌曲有一定的號召力,鼓舞人心。有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這種音樂功能與政治是息息相關的。造就了建國初期中國的音樂流派。
今天我國的教育,雖然在改革開放以后進行了多次改革,但蘇聯音樂文化的影子仍然隨處可見。可以這樣說,中國現在的音樂教育,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外,還融入了蘇聯音樂文化的元素。展望未來,中俄兩國在音樂教育領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的領域廣闊、前景光明。只要雙方善于總結經驗、借鑒他人長處,制定出高效合理的音樂教育合作的發展戰略,抓住機遇,加速發展,中俄兩國的音樂教育事業將會有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