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藝術起源于西方后現代藝術中的觀念藝術,其表演性、反傳統和反主流等特點超越了人們早已習慣的傳統藝術的界定,超越了人們已經約定俗成了的社會規范。
行為藝術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西方后現代主義藝術形態的一種,觀念藝術的主要形式之一。
后現代主義是歐美各國五十年代以來繼現代主義之后前衛美術思潮的總稱,以藝術的大眾性反對藝術的精英性,以粗俗、生活化反對精雅的藝術趣味,主張藝術各門類、藝術與生活之間界限的消失,藝術品不僅要作用于視覺,而且應該作用于聽覺、觸覺甚至嗅覺的美學主張,以及藝術的目的是制造“整體情景”等,從而促使了“環境藝術派”、“偶發派”、“表演派”的出現。
觀念藝術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把原有的視覺藝術的存在基礎顛覆了,藝術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觀看”,也同樣可以是“閱讀”,并且是“理解”。這使得“觀念藝術”的意義不斷拓寬,它在很多場合代表的是一種藝術的取向,而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藝術流派。不管以何種方式來構成作品,藝術的核心是觀念——它產生于藝術家的思考,并且在與觀眾的思想接觸中獲得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觀念藝術可以與后現代藝術畫上等號,因為它是后現代藝術的最顯著特征之一。就像阿納森(美國)說的,“有多少獨立的藝術家,就會有多少不同形式的概念主義”。
作為觀念藝術的行為藝術,早在20世紀早期就與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的“藝術表演”就有著密切的關系。
直接催生了行為藝術的是美國藝術家卡普羅的“偶發藝術”。卡普羅1959年在紐約魯賓畫廊舉行了《分為六部分十八個偶發事件》,是一場預先有所設計的即興表演,伴有燈光、音樂、影像、文字、色彩、實物和行為,這是偶發藝術的第一次表演。卡普羅在界定偶發藝術時說,“在超過一個時間和一個地點的情況下,去表演或理解一些事件的集合。它的物質環境是直接運用那些可以利用的,或稍加改動即可利用的東西來構成。就其各種活動而言,可以是有點創造性的,或者平平常常。一個偶發事件,并不像舞臺演出。它可以在超級市場出現,可以在公路上出現,也可以在朋友的廚房里出現,可以在一堆破爛中出現,時間也許會拖到一年多,偶發是按照計劃表演的,但是沒有排練,沒有觀眾或者沒有重復,它是一種藝術,面目似乎是更接近生活的藝術。”
19世紀工業革命以前,西方國家文藝復興、中世紀、古希臘時期的古典美術作品都是藝術家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寫照,再現了事實存在的世界。
20世紀以后,現代主義藝術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產物出現,它的出現有其社會必然性。資本主義工業的迅猛發展,給人們的觀察和思維方法帶來了變革,對“學院派”只注重技術的精湛而使藝術表現力貧乏的不滿,導致藝術家們回歸原始,對文藝復興以來的大師的作品給予關注。
現代主義藝術主要流派包括未來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表現主義等,是藝術家通過對事物的認知在內心形成的一種反映,再將他們所認知的事物運用美學原則表現出來。他們認為藝術是表現,而不是再現,主張內容即是形式。運用意象比喻來表現某一瞬間的感覺和精神狀態。
觀念藝術認為現代主義藝術過于脫離群眾,現代藝術為少數社會的精英分子所壟斷,為美術館、收藏家、畫商所操縱,在藝術方面,過分強調藝術家的個性,群眾在神圣的藝術殿堂面前感到生畏。
到了20世紀中期,現代主義藝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變化便是觀念藝術和行為藝術的出現,有許多藝術家不再用畫筆和畫紙、畫布進行創作,而是用自己的身體、生活甚至生命進行創作。藝術與哲學、藝術與生活、形象思維與概念思維的界限變得模糊,靈與肉的界限被拆除,一系列的藝術哲學問題擺到了美術史家、美學家乃至哲學家們的面前,傳統的理論在新的藝術現象面前陷入了尷尬境地。
美國著名的藝術理論家哈洛德?羅森堡等人認為,應把藝術滲透到大眾中去,讓更多的人參與藝術行動,而不是讓觀眾到美術館去被動地接受。通過早期的觀念藝術家們的不斷努力,觀念成為藝術核心的潮流,藝術家們不再把創作目標定位在通過可視化的形態表現上,而是通過再現的方式將藝術審美表現出來。
從藝術起源學說來看,行為藝術也是符合美學再現的,例如:摹仿發生說。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柏拉圖認為文藝在本體上離理念太遠,藝術家們模仿的世界是不真實的,但行為藝術是真實的模仿;游戲發生說。德國著名美學家席勒和英國學者斯賓塞認為藝術是脫離社會實踐的絕對自由的純娛樂性活動,但行為藝術是需要觀眾參與和領悟的;表現發生說。英國詩人雪萊、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認為并不是任何情感都可以用藝術表現,但行為藝術卻能用最直接的方式表達出來。行為藝術闡釋出了藝術起源學說的模仿說,游戲說和表現說,因此可以說,行為藝術不是美學表現,而是美學再現。
行為藝術的主體是觀念,是藝術家情感再現于藝術作品的表達,但又與19世紀工業革命以前的西方國家文藝復興、中世紀、古希臘時期的美學再現不同。作為觀念藝術的主要形式之一,行為藝術排斥現代主義藝術的美學表現,強調藝術與生活的聯系、大眾的參與、再現的過程,而不重視形式、材料和作品實體。藝術家們通過行為、現成品、記錄等媒介,用直接的方式來表達對世界的看法,可以拓寬人們對于藝術、生活乃至生命的思考。正如德國著名觀念藝術家約瑟夫?波伊斯認為:藝術可以包括人類生活的全部內容,人人都有權成為藝術的創造者。行為藝術的美學再現應該是屬于全人類的。
[1]外國美術簡史(修訂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編.高等教育出版社
[2]魯虹、孫振華.異化的肉身——中國行為藝術.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
[3]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
[4]愛德華盧西?史密斯.1945年以后的現代視覺藝術.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5]阿納森著 鄒德農等譯.西方現代藝術史.天津人民出版社
[6]顧丞峰.觀念藝術的中國方式.湖南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