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雅瓊
北京四海孔子書院是一家私塾式的學校,書院學生為4~13歲少年兒童。過去的三年,書院一直與公益環保機構瀚海沙教育和文化工作室(簡稱瀚海沙)合作為學生開設“自然有機農耕體驗”的課程,又稱為“和生課”。
“‘生生之謂易’,天地生人,以和為貴。和可以生萬物。和是生命的法則,自然的定理。”瀚海沙的工作者擔任本課教師,負責課程設計和教學。
這門課程作為必修課列入學生的課表,每周一節,每節課的課時長達一個下午。
課程的內容之一是“二十四節氣”:老師帶領孩子們觀察不同節氣的物候變化,讓他們用畫筆、相機把自己的觀察記錄下來;幾個孩子分成一組,負責一小塊地,在里面種莊稼,翻土、播種、澆水、施肥、收獲,整個過程由孩子們親自完成。在不同的節氣,老師還要為他們講授不同的民俗和耕作方面的注意事項。
因此,“和生課”往往是要持續一整個學年的。
“其實這里面就藏了天人合一的道理。在這里,‘天’就是自然規律的意思。不過我們不把這些道理強加給孩子,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只是幾個字而已。但是因為小時候有這些好玩的經歷,道理會隨著他們長大而慢慢沉淀出來。至于什么時候能對應上,什么時候道理能蹦出來,都是不確定的。”瀚海沙的工作者說。
因為這堂課,有些平時沉默的孩子也不再那么不受歡迎了——這是瀚海沙的工作者在教課中的意外發現。
“那一次,我讓孩子們分成幾個小組觀察小麥的葉子,回來之后每個人都要和大家分享自己看到的東西。輪了好幾圈之后,每個人都發言了,然后大家發現自己一個人看到的東西都是有缺失的,雖然有些人平時沉默寡言,但是他看到了我沒有看到的東西。由此,孩子們會對他的印象改變,不會再像以前那樣不喜歡和他說話。”
在美國紐約州有一個“鱒魚項目”。每年10月份,參與項目的18所學校都會收到紐約州環境保護局送來的幾百個棕色鱒魚受精卵,學生們將這些受精卵放在事先設計好的水槽中,觀察鱒魚的生長過程。到了來年春天,如果柔弱的鱒魚還活著,孩子們會坐車到北部的河流將其放生。
一名參與項目的女孩說:“這里沒有任何有毒廢棄物,這是我見過的第一個水庫,這里好漂亮好干凈。”
不僅如此,孩子們還負責監察并照顧生活在布魯克林一條小溪中的鱒魚:監測水溫、PH值以及其他一些可能殺死魚和魚卵的因素。次年1月,同學們在班級網頁上匯報他們的進程:“我們看到一條飛翔的石蠶正在吃死掉的鱒魚,還發現一只大的魚苗嘴里有一條魚尾巴,它可能吃了一條小魚。”鱒魚一天天長大,不同學校的孩子們之間也一直保持著信件和E-mail聯絡。
“鱒魚項目”由飛繩釣魚俱樂部、鮭鱒類保護協會、美國漁業和野生動物基金會、哈德遜河基金會以及卡特斯爾水域公司聯合提供支持,其目標是保護物種多樣性并將孩子與自然結合起來。這個項目已經持續了十多年,開始于加利福尼亞州,現在已經傳到美國各州。
加拿大西部各省將“自然體驗式的學習”融入到相關主流課程中。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有一門科學課,可外出進行“野地之旅”。
旅程中,老師帶著小朋友們認識學校附近的常見樹木。“不走遠,不可以去園子里、林子里看,只注意看身邊每天都能看到的。”一位加拿大學生說,“老師就帶著我們轉,看到一棵樹就停,說說它叫什么,讓大家觀察樹的整體樣子、葉子的形態;如果遇到樹墩,就學習數年輪。”
得益于“野地之旅”,這個學生能夠認識當地的各種樹, “認識了每天都看得見的東西挺高興的”。作為課程的一部分,她還和同學搭檔,親身體驗了造一張紙的全過程。
加拿大人注重環保教育,造紙業又是本國的著名產業,而造紙離不開樹木,樹木又與環保相關,經歷“野地之旅”之后,和樹木的知識一起留在孩子們腦海中的,是保護自然的意識。 這樣的童年事件,結合學生們日后的各種經歷,潛移默化地在他們身上種下了環保的種子。
(姜薇摘自《周五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