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永生
(昆明市祿勸縣湯郎鄉衛生院,云南 祿勸 651508)
流行病學資料 在41例患者中,1例是兒童,年齡為9歲,40例為農民,年齡在19~62歲,發病季節是每年7、8、9三月,發病高峰在9月,均從事野外生產勞動。生產勞動地理環境特點為,海拔1700m,高山坡地、雜草從生、溫暖潮濕。
臨床資料 本病的潛伏期4~10d,起病急、畏寒、發熱,體溫在38℃~40℃之間,多數呈弛張熱型。發熱同時伴頭痛,全身酸痛、厭食、乏力,不明原因發熱是入院就診首要原因,單純發熱入院37例占90%,4例發熱伴咳嗽,胸悶占10%,其中1例伴低血壓、譫妄。幾乎100%伴雙眼結膜輕度至重度充血,以上癥狀體征無特異性。特異性臨床表現為皮膚焦痂和潰瘍,41例恙蟲病人全部出現焦痂和潰瘍。且全部在人體隱蔽部位,39例見于腋窩占95%,1例見于會陰部占2.5%,1例見于肩下部占2.5%,焦痂特點為色黑,呈圓形和橢圓形,直徑10~15mm,周圍有紅暈。41例患者中40例只有1個黑色焦痂或潰瘍占97%,另1例有2個焦痂占3%,痂皮脫落殘留小潰瘍。邊緣整齊,底部有淡紅色肉芽組織,附有淡黃色滲出液,焦痂和潰瘍均無痛、無癢。此體征100%患者入院主訴均未訴及,全由醫務人員體格檢查中發現,也是診斷本病必備條件之一。焦痂附近伴淋巴結腫大見于23例患者中占56%,淋巴結數目從1~5粒不等,直徑1~2cm,均有疼痛和壓痛,淋巴結可移動,不化膿、消散慢,但經治療后疼痛和壓痛消失,無1例出現全身淺表淋巴結腫大。少見癥狀有皮疹,見于3例患者占7.3%,皮疹于病程第2~4d內出現,為淡紅色斑疹,直徑2~4mm,多數相互融合,壓之褪色,皮疹初見于軀干,逐漸向四肢蔓延,面部和手足無疹,經治療后平均3d皮疹消退,無脫皮、無色素沉著。所有病例在入院體格檢查中均未發現肝脾腫大,僅有2例入院B超檢查提示輕度肝脾腫大占4.8%。血象檢查:患者入院血常規檢查,白細胞總數正常見于30例患者中占73%,白細胞總數輕度減少(3.5~3.8)×10/L,見于11例患者中占27%,血小板正常見于28例患者占68%,血小板輕度減少12例(90~98)×10/L,占31.7%,血小板嚴重減少1例4.3×10/L,占2.4%,無1例出現貧血,因我院未開展相關免疫學檢查,患者均無外斐氏反應和肥達氏反應結果資料。
治療 1.一般治療和對癥治療:發熱期臥床休息,患者每天飲溫開水1000~1500ml,給予清淡飲食。高熱給予物理降溫,小劑量糖皮質激素5~10mg/d靜脈滴注,用1~2d,不超過3d,焦痂或潰瘍每天用0.5%碘伏涂2次,用無菌紗布覆蓋,防繼發感染。2.抗生素治療,40例恙蟲病患者均用四環素口服加氯霉素靜脈滴注治療,四環素成人1.5~2g/d,分 3~4次口服,兒童每天 25~50mg/kg體重,分4次口服。氯霉素注射液成人2~2.5g/d靜脈滴注,兒童25mg/kg體重靜脈滴注,要求氯霉素配制成0.25%溶液緩慢靜滴,40~50滴/min。抗生素聯用至體溫正常后減半再用2~4d,平均3d,停用氯霉素,單用四環素口服,不少1周。41例恙蟲病患者除1例轉院治療,40例全部治愈出院,無1例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