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國成
唐代詩人顏仁郁在《農家》一詩中,發出深沉的慨嘆:“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一千多年過去,如今“時人”、包括詩人詞家是否已“識農家苦”了呢?從當代田園詩來看,其中固然有敢于直面農村現實,情系農民命運,甘為農民鼓與呼的詩人、詩作。如李成瑞寫的《千人斷指嘆》(見2003.11《中華詩詞》)就是一篇關于遭受當代不法工廠主奴役的農民工的血淚控訴。惜乎,在多數作品中,卻看不到“農家苦”的影子。當然,現在農民、農村、農業確實有了嶄新面貌,適當予以歌頌,理所應當。但是,不顧客觀現實,一味盲目頌揚,就有可能掩蓋矛盾、事與愿違了。一些詩人熱衷于重復“田翁真快活”(杜荀鶴)、“豐歲歡聲動四鄰”(陸游)之類的千年老調,彷佛一提田園,就是風光秀美、人樂年豐,就是閑適恬淡、高唱牧歌。這種創作傾向,需要加以改變。
2000年,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朱镕基同志,曾在湖北農民的來信上批示:“‘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雖非全面情況,但問題在于我們往往把一些好的情況當作全面情況,而又誤信基層的‘報喜’,忽視問題的嚴重性。”“三農”問題由此而逐步引起重視。多年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連續頒發了九個1 號文件,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全國工作的重中之重,充分體現了黨政領導的求真務實精神和執政為民原則。
新時期的改革,最早是從農村的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的。我國的社會變革突飛猛進、舉世矚目,正是農民做出了歷史性的偉大貢獻,并有一些農民、農村富裕起來。然而,隨著城鄉經濟的不斷發展,“三農”問題突顯出來。我國有十三億人口,農民多達九億之眾。農業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倘不正確解決“三農”問題,不僅必將影響經濟增長、社會穩定,而且還會妨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早日實現。我們的詩人詞家最具憂患意識和社會良知,對此不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理應給予極大關注,自覺擔起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秉筆勤書賦詩章,樂為“三農”鼓與呼。
中華詩詞從古以來就有田園詩的優良傳統,可供我們學習借鑒。但應看到,當今“三農”遠非宿昔可比。現代農村、農業早就不同以往; 現代農民在生活方式、文化修養、思想觀念上也已大為改觀。廣大農民因水土流失、農田被占而引起的土地意識,因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而產生的環保意識,因生活貧困、兒童失學而萌發的教育意識,因科學發達、技術進步而形成的科技意識,因干部腐敗、貪贓枉法而迫生的法律意識……越來越強。諸如此類的巨大變化和客觀存在的嚴峻現實,要求詩人詞家前去認識、體驗、感受、反映。這是當代生活發出的緊急呼喚,也是新田園詩創作繁榮的迫切需要,更是詩人詞家與時俱進的強烈愿望。因此,我們要想方設法深入農村,了解農業,貼近農民,努力洞察農村現狀,洞悉農業隱微,忠實反映九億農民的甘與苦、喜與憂,做到情為民所系,詩為民而寫。同時,正確處理美刺關系:值得歌頌的,要滿腔熱情地加以謳歌;需要暴露的,也要滿懷義憤地進行揭露,以便促進“三農”問題的及時解決。
關注“三農”,此其時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