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吳華山
詩精品與否,很難用尺來量,但表現出來的結構特征,則是比較明顯的。一首精品詩的結構特征,從其詩風來看:有我、忘我。從其詩心來看:以百姓心為心。詩有詩心、詩風、詩韻。詩韻,即平仄排列與押韻,乃外結構。詩風、詩心是內結構。內結構決定一首詩的審美價值與社會意義,質量與分量,看得出是否稱得上精品。
還是來看詩吧。
清·龔自珍《已亥雜詩》(其五):
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道光十九年(1839年),詩人得罪權貴,辭官南歸,永絕仕途。黃昏時分,白日西斜,馬鞭東指,即是天涯,此景此境,怎不離愁浩蕩?一般只嘆身世如花,乍開乍謝,那便不是有我、忘我的龔自珍了。在他眼里,紅凋花落,是在演繹最后的絢爛;落紅歸根,化作香泥,是為了保護和滋養來年的春光。他在這黃昏夕照、百花零落、心意消沉的情境下,卻能以百姓心為心,奮筆寫下“化作春泥更護花”,故而留傳后世,無不稱贊他是身懷家國、胸藏大計的蓋世英杰。
與這首詩思想性、藝術性相對應,不妨再來看一首。
現代·王允晳《梅花》:
茆屋蒼苔豈有春,翛然曾不步逡巡。
自家淪落猶難管,只管吹香與路人。
此詩可與龔詩比美,既有我,同時又表現出忘我為人的精神。藝術上,此詩用“猶難管”、“只管” 翻進一層,與龔詩用“不是”、“更”翻進一層的筆法很相近。心,都是百姓的心。
孔子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精品詩的詩心,是“無邪”的心靈。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可見,“以百姓心為心”,即圣心,人們常說的真善美的心。只有真善美的心,才能寫出真善美的詩來。只有“以百姓心為心”的心,才能寫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真詩來。
杜甫古今稱詩圣。圣就圣在圣心。且看一首。
杜甫《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登岳陽樓詩古今很多,唯杜甫有將眼前景致、人生際遇、社會現實、內心感受融于一體,將喜悲之情合于一處的詩心、圣心。不只是這一首,他的每一首詩,都是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聯系在一起,將關注的目光投向時局,投向政事,投向長安。而語言運用上,都是些尋常語,走的是傳統路數,卻每首詩中的每句話,都能夠打動人心。正因為他的詩,是用心來寫的,人們才會用心來讀,感動于心。
本當中國傳統詩,或曰中國詩,是沿著《詩經》《離騷》《唐詩》等人民之詩、百姓之詩這條道向前走去的。但歷經多次磨難與波折。遠的不說,有一段時期,有把年紀的人都記得,一味高喊大愛、忘我、無我,到了荒唐年代,更是吹出假、大、空,扼殺真、善、美,有悖自然,害人誤國。扭轉乾坤后,恢復了真實自我,強調詩當有我,這本是很自然的事。卻由于物欲橫流,世故和渾噩之氣濃厚,一味追求小愛、小我的有我,使娛樂、輕松的淺閱讀成為流行,使人變得只關心自己的心情和個人的得失,乃至漠視靈魂,退化精神,脫離百姓,淡化民族大義。不錯,詩是人的靈魂激發,詩產生于創作者個體的精神勞動。但無論是長是短,宏大敘事或抒情小章,能夠流傳的精品,無不出自百姓心聲的母體,有著百姓情緒的印痕,是百姓土壤里生長出來的苗,自然地吐出土壤氣味的芬芳。當代有不少詩詞就是這樣,現舉出近期看到的幾首詩詞來說吧。
熊建華《鷓鴣天·農民工》(載《中華詩詞》2011年《第九期佳作賞析》)
背井離鄉圖個啥? 薄微收入寄回家。肩扛煤氣披朝露,手捧磚頭沐曉霞。思父母,念妻娃,他鄉背地淚如麻。風中遙望回家路,天際蒼茫掛月牙。
宋自重《看龜山杜鵑,得悉花王又發新枝》(載《東坡赤壁詩詞》2011、5 期〈作品點評〉):
千山鵑海涌紅潮,齊向花王三折腰。
五十六枝親骨肉,新生一脈是華僑。
杜守江《纖婦》(《詩詞》報2011年〈詩詞月旦〉):
纖繩入骨更一呼,浪扯風撕身似弧。
望斷蒼天無淚墮,此生唯有亂山扶。
以上三例,可以說是詩詞將有我與忘我為人的交融回響,是中國詩詞精神與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最佳把握,堪稱精品。從中看出,創作者只有以百姓的心為心,才能具有中國傳統的意象思維,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意境,進而達到象外象、味外味的意蘊崇高。正如廚川白村所說:“進了無我、忘我的心境,將自己沒入自然中,融合于其懷抱之風,幾乎看不見。東洋人的是全然離了自我感情,自然和人間合而為一,由此生成的文學。”(引自《人民日報》〈文藝評論〉2011、11、1、24 版〈斯文不絕,詩就永生〉)
有我與忘我,表面看是矛盾的,實則如意與象、意與境一樣,是合二而一,和合在一起的。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的和,道家主張不爭,佛家主張慈悲,墨家主張非攻,儒家主張中庸,孔子論詩主張無邪,老子說心主張以百姓心為心,詩標準主張真善美,都在于和。詩中有我與忘我,就是“和”哲學思想在詩中的辯論統一。中國傳統詩,是詩的哲學,哲學的詩。
有我、忘我,以百姓為心,是精品詩詞的結構特征,是否也可作為一條走向精品的規律性的途徑,看來很值得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