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李 煉
一個地方名字的由來,總是和歷史遺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沈丹公路沿線有一車站叫邊門車站,在離車站不遠的地方,就是遼寧省鳳城市的一個鄉鎮政府的所在地,叫邊門鎮。因為清朝的邊門曾設在這里,所以,位于這里的車站、鄉鎮皆以“邊門”為名。邊門,是清初在東北地區設的關卡,有20多處。在鳳城境內有兩處,一處叫鳳凰城邊門(簡稱鳳邊門),一處叫叆陽邊門。從中朝界河鴨綠江往北到盛京(沈陽),所經第一個關卡就是鳳邊門,所以,鳳邊門為清遼東第一門。300多年過去了,邊門設施已不復存在,但卻作為地名保留了下來。
說起邊門,就不能不說到今稱之為“綠色長城”的柳條邊。清初,即皇太極改國號“大金”為“大清”的第二年(1637年),開始以柳條規劃筑邊,至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完成,計2600多里。鳳城地界300多里。按修筑時間算,有老邊、新邊之說。柳條邊自南往北從東港黃海邊北上經鳳邊門、叆陽邊門,一直到今開原縣的威遠堡,由威遠堡折向西南接山海關的鳴水堂這一段為老邊,以威遠堡往東北到今吉林的法特哈這一段為新邊。新邊、老邊連一起呈“人”字形,鳳城屬于老邊,位置在“人”字一撇一捺的捺的底部。柳條邊的修筑方法,是用土堆成寬高各3尺的土堤,堤上每隔5尺插柳條3株,各株間用繩連接,即謂“插柳結繩”。土堤的外側,挖掘深8尺、寬8尺、底5尺的槽形壕溝,以禁止行人越渡。當然,也有的地段是利用明邊墻和起伏的山脊作為屏障的。現在鳳城境內以“邊門”命名的有鎮、村、街、嶺、橋、車站。另外和柳條邊有聯系的“邊溝”、“邊條溝”、“邊條子”、“邊障子”也作為火車站、村民組的名字保留了下來,可見柳條邊及邊門在鳳城人心目中的位置。柳條邊不是邊界,是因為東北是清統治者“祖宗肇興之所”、“我朝龍興之地”,便以維護滿洲民族“國語騎射”和保護當地的自然資源為由所修建的一條柳條籬笆。籬笆,當地人也叫障子,也有的稱為柳條邊柵,像柵欄一樣。無論叫籬笆或叫柵欄,都說明它不像磚石砌的城墻那樣堅固,那樣難以逾越。難怪乾隆皇帝面對柳條邊吟道:“我來策馬巡遼東,高可逾越疏可通。”
為什么用插柳條為“邊”呢?可能是因為柳樹易成活的原因。想當初,一條用柳條排成的綠色邊柵在鳳城大地上蜿蜒數百里,不出幾年,枝葉繁茂。一到春天,柳枝搖曳,柳絮紛飛,山崖上韃子花開,深谷中流水潺潺,官兵沿邊巡邏,野獸不時出沒,邊里炊煙裊裊,邊外布谷聲聲,構出一幅奇特的風景。只因后來東邊道開禁,柳條邊疏于管理,以至樹木混雜,邊壕漸平,如今只留些許遺跡了。遼東如此,遼西卻不同,由于地理環境因素,那里的柳條邊已繁衍成片片樹林。據新華社2008年7月23日題為《柳條插出的“長城”》中寫道:“……僅從生態保護上看,柳條邊的修建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否則,遼河流域的生態恐怕惡化得就更快了,科爾沁草原也可能早就消失了。因此,柳條邊可以說是遼河流域的一條‘特殊長城’?!鼻褰y治者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當初為滿洲貴族既得利益而修筑的柳條邊,如今卻成了保護生態平衡的天然綠色屏障。
柳條邊分邊里和邊外。在丹東地區,鳳城為邊里,丹東和寬甸及東港的一部分為邊外。鳳城的石城鎮與寬甸的灌水鎮僅一嶺之隔,至今,居住在這里的的老人還稱過了嶺就是到邊外。而寬甸人到鳳城就是到邊里。當時邊外被清廷劃為封禁區,封禁區內不準居住、種植,不準私自狩獵、采集。
清筑柳條邊后,同時沿柳條邊設邊門。分布在遼東、遼北、遼西和吉林。連接鳳邊門南側的柳條邊一直延伸到今東港市長山鎮瀕臨黃海的窟窿山。鳳邊門地址設在今邊門鎮政府不遠處的老街上,建有門樓。門樓中間是過道的門洞,兩邊是耳房,一邊是囚室,另一邊住巡差,門樓內是邊門衙署。門樓用青磚灰瓦所筑,顯得很高大。樓檐下掛著用滿漢兩種文字寫著“鳳凰城邊門”字樣的長方形豎式匾額,與城樓渾然一體。邊門每天開啟,行人必從此經過,絕不允許走柳條邊,正所謂“蘆笛一聲催過客,柳條三尺認邊門”。通常情況下,邊門駐兵45名,5名領催(低級軍官),領兵的武官為防御(武職五品),掌管大門鑰匙,還配備一文官,稱筆帖式,掌管文書,通曉滿、漢、朝三種語言文字。
邊門管理嚴格,“內外人出入,必登籍以記”。后來又規定,凡出入邊門者,需持官方發給的印票,還要求“寫上名姓、年貌、臉色”。如不從邊門走,私自越邊者,捕捉后予以重刑。清廷規定,凡“在禁河內來捕蛤蜊及采蜂蜜、捕水獺、偷采東珠者,照采人參例,為首者擬絞監候,為從者枷兩月,鞭一百”。如“雇人偷刨人參”,“不分旗、民,俱發云南等省充軍”。為嚴肅法紀,朝廷“嚴飭各邊門,實力查禁……若有官吏互相容隱,私行放縱,一經查出,即具實參處?!睂τ谶呁獾淖匀毁Y源,則由官方有組織地采集或狩獵,且規定限額,并派官員監督。
從清崇德年間起,200多年的封禁政策,使得丹東、寬甸等地人跡罕至,同時也造就了寬甸如今的山高林密、水清草綠。后來,為求生計的山東、河北、河南一帶的窮苦百姓闖關東者日甚,居住在邊里的旗民也因人口增多、耕地有限而攜家帶口到邊外謀生,現寬甸滿族自治縣的赫氏、關氏、佟氏、王氏等許多家族都是那時從鳳城過去的。各族百姓揮鎬舉镢,開荒辟野,搭廬建舍,致使邊外炊煙四起,村屯遍布。大規模的移民浪潮,呈不可阻擋之勢,到了咸豐十年(1800年),柳條邊即遭廢棄。同治十三年(1874年)朝廷被迫宣布全部開禁。光緒初年始設安東縣和寬甸縣,屬鳳凰直隸廳管轄。
稱鳳邊門為清遼東第一門,不單指地理位置上的“第一”,而且它獨特的功能也是其它邊門所不沒有的。它是清朝“通朝鮮之孔道”,是朝鮮進入中國的第一道關卡。“每逢三九臘月間,而朝鮮國王例遣使臣往返北京……貢獻國產,必由該邊門開關查驗放行”。朝鮮使團300多人,有使臣、通譯官、押運官、隨差、馬夫和300多匹馬、貢物中據《清太宗實錄》載:大米1萬包、綿綢3000匹、細布11400匹和金、銀、紙張、席、水牛角、貂皮等特產以及隨用物品等等。他們過江進入鳳凰城地界后,必須提前派人到邊門告知,邊門官員及時報告鳳凰城城守尉(武職正三品),以便做好迎接的準備。這么龐大的隊伍,這么多的物品,邊門官兵都要一一查驗,絲毫馬虎不得,還要保證他們的安全,其重要性可見一斑;朝鮮原是明朝的附屬國,崇德年間,皇太極兩次用兵朝鮮,朝鮮歸降,臣服清朝。鑒于當時的形勢,為了牽制朝鮮,命朝鮮國王、大臣的兒子作為人質送到盛京(沈陽)。送質子的隊伍過鴨綠江,經九連城、湯站堡(湯山城),從鳳邊門再到鳳凰城。朝鮮質子的隊伍還有家丁、太監、文武官員、隨從、翻譯官、醫生、雜役等五六百人之多。這些人進出邊門,守城官兵必須恪盡職守,不能有任何閃失;當時,鳳邊門也是陸路從日本經朝鮮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反之也一樣。據日本人著《韃靼漂流記》載:清順治元年(1644年)農歷五月,15名日本人因乘船在海上遭遇大風漂流到中國海岸,后被送到北京,清廷熱情招待。在京城住了一年多后又被清廷派出100多人的隊伍,由朝鮮國太子冊封為朝鮮國特使的清官員祁充格陪同,從北京出山海關護送途經朝鮮回國。一路上,由各驛站招待食宿,最后在鳳凰城與前來迎接的朝鮮方面的隊伍辦理接交手續,再由邊門開關放行;鳳邊門,又是當時中朝貿易必經之門。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官員博明希哲被派往鳳凰城任榷使(司稅之官)時,即住在邊門。其間著書的《鳳城瑣錄》對中江(今丹東九連城馬市臺村)馬市貿易情況作了詳細記載。那時,“盛京與高麗僅隔一鴨綠江,故疆禁極嚴,彼此不得私越貿易互市,只鳳凰城一隅,向于春秋二仲月開門,始許來往”。這里所說的“門”即邊門。馬市屆時,朝鮮方面的“員役以牛貨濟陳于江干。(鳳凰城)駐防兵丁臺驛夫,以布七千五百十四段,易牛二百、鹽二百九十九包、海菜萬五千八百斤、海參二千二百斤、大小紙十萬八千張、棉麻布四百九十九段、鐵犁二百具”。可以想象,“邊門商民……兵丁臺站門柵人”帶著所交換來的這些物品,回來途經邊門時,人挑車載,熙熙攘攘,場面壯觀。
居住在鳳邊門的許多滿族家族在清時都是望族,做官者甚多?,F赫家村的赫姓、古城里村民組的康姓,原本是一個家族,來鳳城后分為赫、康、張三姓。赫姓始遷祖洼兒達,清罕都將軍,生三子,長子和次子被封為騎都尉,三子官至協領;康姓始祖卡宜奇郎,敕封武德騎尉,后人奎星保曾任奉天副都統;張姓始祖烏爾度,“康熙中任鳳凰城城守尉……修城池、辟田野,移鳳凰邊門于鳳凰山南沖要處,拓地十五里,招民報領,厘定紅冊……”可謂功勛卓著。其他家族也是如此,徐氏上戎,“居鳳凰山下,世充禮部四譯通官。隨清世祖入關有功,授京營總兵”……奉命前來的滿、蒙、錫伯旗人在這里墾田、狩獵、采集,還承擔著把守邊防重地的職責。清朝規定“兵皆土著”,是說各城駐防兵丁均從當地招募。駐守邊門的和邊門內外設的卡路(哨所)的兵丁皆來自鳳凰城的滿洲、蒙古、漢軍八旗。這些兵丁的人數加在一起差不多近百人。可以肯定,世代居住在邊門一帶的滿族赫、康、張、關、唐、吳、姜、徐,蒙古族鄂、戴、卜、胡,錫伯族白、那等姓氏家族,他們的先人在不同時期都有在此當兵的經歷。有的家譜中就記載著先人曾在“邊門章京衙門當差”。這些當差者,守門巡邊,“輪班稽查”??凳掀呤雷娓@ぶ矣诼毷兀懊恐蛋嗖徽`”,由此得到升遷,后被敕封為“武略騎尉”。康氏七世祖寶臨泰,官至防御,“調補威遠堡邊門章京”。赫舍里·文貴“歷任驍騎?!p戴花翎,升本城(鳳凰城)邊門章京”。
時光荏苒,歲月滄桑,從1637年柳條邊的設置到今天已經整整375年了。375年的寒來暑往,375次的春綠秋黃,鳳邊門經歷了朝代更替,政權易手。見證了歷史嬗變、民興清亡;目睹了外敵入侵,山河變色;聽到了鐵蹄下的呻吟和“誓掃倭奴不顧身”的不屈吼聲。“九一八”事變后,由鄧鐵梅、苗可秀組織抗日義勇軍在柳條邊內外狠狠打擊日本侵略者,震驚中外。義勇軍的官兵一半以上是滿族,他們甘灑熱血求民族解放??谷沼⑿邸⒅袊倌觇F血軍第一路指揮閻生堂(滿族、邊門人)在柳條邊附近擊斃日軍清水指導官,多次給敵人以重創。1946年冬,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北民主聯軍在叆陽邊門的柳條邊上和國民黨五十二軍二十五師展開激戰,居住在附近的滿族人民踴躍支前。這次戰斗,開創了我軍解放戰爭以來首次殲敵一個整師的范例??姑涝瘧馉幤陂g,各族兒女積極報名參軍,赴朝作戰。滿載著中國人民志愿軍和軍用物資的列車源源不斷地經過邊門站開往前線。據統計,現在可查到姓名的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邊門籍的官兵就有19人,其中有一戰士叫張書全(滿族),參軍前就住在新華村的“邊條子”處。
站在離邊門鎮不遠處的邊條溝山頂上北望,柳條邊遺址依稀可見。睹物思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軍平定三藩之亂后,把部分俘虜官兵及其家屬發配到東北做臺丁、驛丁,鳳城的臺丁男125人、女97人。他們的生活極其艱苦,社會地位極其低下,不準做官、不準參加科舉考試、不準私自外出,平時承擔著挑壕補邊的繁重勞動?!而P城縣志》記載有吳、李、張、王、劉、宮、宋、陳、佟、高等16姓氏家族。如今,這些家族是誰?居住何處?不得而知??梢钥隙ǖ氖?,300多年的繁衍生息,已是人丁繁茂。生活在社會主義大家庭的臺丁后代,可曾知道他們的先輩在這里灑下過無數的汗水和辛酸血淚。
在離鎮政府以西不遠處,有一處民居,還有一口古井,當地的群眾說是當年有一個收稅的官員在這兒住過。這個官員就是博明希哲,蒙古族人,姓博爾濟吉特氏。博學多識,他不但精通經史詩文、書畫藝術,而且通曉漢文、滿文、蒙文,經文、藏文。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因仕途不遇,被朝廷派往鳳凰城邊門任榷使。榷使的官職不算大,來邊門后,沒有專門的辦公場所,只得租老百姓的房屋,鳳凰城城守尉派兵丁三人供他使役。中江馬市貿易一年才兩次,多數時間都處于無事可干。但博明希哲不甘寂寞,他到處“詢訪故跡”,“求十一于千百,浸錄成帙”,即后來出版了《鳳城瑣錄》。這本書從鳳凰城和鳳邊門的地理方位、建置沿革、商業貿易、物產資源、居民生活和名勝古跡一一作了介紹,為后人研究鳳城、邊門留下了很有價值的史料。
住在邊門的八旗官兵及其家屬,在鳳凰山下繁衍生息,逐漸形成村落,于是就出現了赫家堡子、康家堡子、戴家堡子、鄂家堡子等。他們或當兵、或種地,富裕人家的子弟還到城里八旗學堂學習。但是,隨著人口的增加,當初的一戶,變成了幾十戶。于是,就出現了生計問題,就出現了出外謀生的情形。當然,有的是朝廷組織去的,這也實屬是無奈之舉?,F在鳳城各大姓氏家族,除了到邊外即現在的丹東、寬甸以外,到千里之外的黑龍江、吉林的比比皆是。筆者1981年在黑龍江省雙城縣學習時,見到了一個據說老家是鳳城的人,他說,他們家是嘉慶年間從鳳城遷過去的。果不其然,十幾年后接待了一位來自雙城縣的叫赫崇明的滿族同胞。詳細一嘮,雖然雙城、鳳城相距千里,但其赫氏家族的先祖名字和行輩排字絲毫不差。后來,我在2004年的《滿族文學》上看到了他寫的關于他到鳳城邊門鎮赫家堡子尋根訪祖、受到族人熱情接待的一篇文章。從鳳邊門走出去的赫氏家族,遍及天南海北。據赫崇明說,僅在雙城縣居住的赫氏家族就有三四千人之多。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雙城縣的縣長就是赫氏家族的,叫赫崇學。
自中華民國初年以來的100多年間,邊門鎮幾易其名。1919年設邊門村;在之前日軍修筑安(東)奉(天)鐵路時于邊門設站,取名高麗門站;1937年偽滿洲國時期叫高麗門村;1945年解放設邊門區;1946年國民黨軍隊占領后改設高麗門鎮;1947年鳳城二次解放,恢復邊門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先后叫邊門鄉、邊門公社、邊門鄉、邊門滿族鄉,1985年改設邊門鎮至今。鐵路高麗門站的名字叫了幾十年,以至使一些人望文生義,產生了誤解。解放后,改名為一面山站,這里的人仍習慣地叫邊門車站。
作為地處鳳城南部的鄉鎮,和其他鄉鎮一樣,各族人民團結互助、當家做主,建設自己的家園。改革開放以來邊門鎮更是以嶄新的面貌出現世人面前,各項事業欣欣向榮,八旗后代人才輩出,這里有出席全國英模大會的全國戰斗英雄白景世;這里有滿族農家姑娘唐賓,她和隊友在第29屆北京奧運會上,獲得了女子四人雙槳賽艇冠軍。
邊門鎮,地處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美麗的鳳凰山下,境內有風景秀麗、碧波蕩漾、一望無際的玉龍湖,有國家重點保護遺址、全國規模最大、現存狀況最好的高句麗山城,還有勤勞勇敢的各族人民。這些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資源將使邊門鎮的明天更加美好。
徜徉在邊門街里,當年的邊門小樓早已無蹤影,街道兩旁整齊排列的是商業網點和幢幢民居,完善的公共設施和新起的住宅大樓及周圍林立的廠房,預示著這里正朝著建設現代化小城鎮方向邁進。邊門鎮政府前年曾貼出一副春聯:紅日照山城城納五洲鴻福,綠柳映邊門門迎四海賓朋。
清遼東第一門——鳳凰城邊門,一個歷史階段的特殊產物,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遼東大地上具有特殊意義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