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生 曹燕燕
目前,我國職業院校開展創業教育存在基礎薄弱、理論研究較少、實踐經驗不足等問題。面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就業壓力日益加大的嚴峻形勢,開展創業教育已刻不容緩。近年來,國內創業教育逐漸升溫,2002年教育部確定了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8所高校率先進行創業教育的試點工作,這些高校有步驟有層次地進行創業教育的探索,形成了“課堂式創業教育”、“實踐式創業教育”以及“綜合式創業教育”三種比較典型的創業教育模式。而職業院校開展創業教育的較少。目前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大學(大多數在美國和歐洲),至少開設了一門創業教育方面的課程。在美國,創業教育已納入國民教育的體系,涵蓋了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本科直到研究生的正規教育。此外,在英國、法國、日本等國家,創業教育基本都推廣到初中。到2005年初,美國有1600多所高校開設了創業教育課程,其中有一流的商學院,還有經濟學院、工程學院、護士學院、甚至是藝術學院。一項研究調查表明,美國表現最優秀的上市公司和高新技術企業老板,有86%接受過創業教育,創業教育的普及也推動了美國強勁的創業勢頭和經濟發展。德國在1999年提出了一個口號,“要使高校成為創業者的熔爐”。同時他們提出目標,在今后10年中,每年有20% -30%的畢業生能自立創業。印度在1996年提出“自我就業教育”的概念,鼓勵大學生畢業后自謀出路,成為工作機會的創造者。在國際上已經形成的共識是:高校設置創業教育課程,不僅有利于創業和就業,還會形成國家經濟發展的“直接驅動力”。
創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各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使學生從學校走向社會的一個重要舉措。鼓勵大學生畢業以后自謀出路,使他們不僅是求職者,而且還是有關工作機會的創造者。創業教育將成為職業教育的一個新亮點。
創業教育是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創造能力、能主動適應社會需求、自謀職業出路的創業型人才的教育。
創業教育是人的發展教育、人的生存教育、人的創新教育、也是人的終身教育,是社會為迎接新世紀帶來的挑戰而對人才構成提出的新要求。
在學校開展創業教育,并不是要求學生去開辦一個企業,而是教會學生具有創業的意識和精神,同時具有企業家的思維方式。創業教育的非功利性應當體現為“揭示創業的一般規律,傳承創業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素質;而不是以崗位職業培訓為內涵,或以企業家速成為目標”,使大學生能像企業家一樣,具備將來從事職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特質。
開挖掘機去“打工”:廣豐農民的創業經廣豐余敏建
余敏建家有6個兄弟姐妹,他排行老二。老大是個姐姐。十三四歲時,余敏建就成了家里的主要勞動力。還在讀小學的他,經常扛著鋤頭,跟在父親身后下農田。
那時,東興林場有100多戶人家,人均耕地不到5分田。一家人辛苦勞作耕種兩季水稻,只夠吃上3個月,其他9個月的糧食只能想辦法湊。沒錢交學費、買課本,余敏建上完四年級就輟學了。農閑時,余敏建還陸續做過賣冰棍、販菜、販豬的生意。但這也只夠填飽一家人的肚子。因為沒錢建房子,到1986年結婚時,余敏建還要睡到別人家的床上去。
1987年年初,他用多年販賣生豬賺的8000多塊錢買了一臺手扶拖拉機,開始幫人拉煤拉貨,一天能賺個30來塊錢。好景不長。原本少見的手扶拖拉機,短短半年內,僅在廣豐縣橫山鎮一個村里就多出了二三十臺。眼看生意越來越難做,余敏建也犯了難。這時,一位在外地做工程的好友給余敏建帶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上海那邊正在修建一條“飛機跑道”!———從未見過寬敞的瀝青路面,余敏建曾一直以為那就是“飛機跑道”。
1987年6月7日,端午節剛過,一輛貨車載著拖拉機,余敏建跟著就往上海去了。那時,通往上海的路都是泥巴路,遇上瓢潑的大雨,更是泥濘不堪。一天夜里,走在浙江境內時,貨車滑進路邊小水渠,拖拉機也翻倒下來。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余敏建和司機就在傾斜的貨車里過了兩夜,后來才從附近村莊找了二三十個村民將貨車抬出來。將隨身帶的幾百塊錢給了村民,6月10日,余敏建幾乎是身無分文地來到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的工地上。
好不容易帶過去的手扶拖拉機卻沒能派上用場。上海的土質跟江西的不一樣,“又松又軟,就像是牛大便,放在拖拉機里很容易溢出來”。余敏建只好重拾板車,每車3塊2毛錢,一天可拉到15車,可得48塊錢。賺的錢比在老家多,但吃和住就差得遠。余敏建記得,那時他們住在上海本地人棄用的豬圈里,一到夏天臭味迎面撲來。吃的則是從市場里撿來的黃葉蔬菜。
1994年,余敏建從深圳購買了一臺二手挖掘機,當年就靠它賺了近10萬元。工地多挖掘機少,預訂的人接二連三,讓余敏建應接不暇。1997年,余敏建又購得兩臺挖掘機,過了兩年,又買了三臺。買挖掘機的人越來越多,工程也越來越難接。2002年,靠挖掘機在上海買下兩套價值百萬元的房子后,余敏建考慮轉型。
這時,一個品牌挖掘機的廠家聯系到余敏建,希望在廣豐設立銷售代理處,每賣一臺挖掘機抽成2.5萬元。余敏建立馬答應下來,并放言在2003年春節期間至少銷售10臺。廠家認為他在說大話,不愿意將樣機從上海運回廣豐展覽。余敏建便自掏一萬多元,將自己的挖掘機從上海運回廣豐。展覽當天就賣出了9臺。
2003年,余敏建賣出60多臺挖掘機,賺得150多萬元中介費。第二年,初嘗甜頭的余敏建將6臺挖掘機悉數賣掉,回到廣豐專心代理銷售。
每年春節,各地開挖掘機的人陸續回來時,是余敏建最忙的時候。有了春節一月賣出100臺的銷售記錄,余敏建說,到2012年他將實現5個億的銷售額。
熱潮背后,另一番景象卻似乎被人們忽視了。在往年只有春節銷售旺季時才會停滿挖掘機的三個大型停車場里,放置不用的挖掘機漸漸地多起來,輪胎上的黃泥早已干枯。
江西廣豐“挖掘機經濟學”
樣本意義
廣豐縣本是個典型的國定貧困縣:擁有近80萬人口,人均卻只有0.37畝耕地。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廣豐農民喊出“廣豐要想富,十萬勞力要出去”,成為江西最早外出闖蕩的“打工族”,如今已有30多萬務工人員遍布全國。
1992年,廣豐縣五都鎮花棚村村民項達昌去上海打工,用手推車賺來的錢與人合買了廣豐第一臺挖掘機,掘得廣豐挖掘機勞務創業史上“第一桶金”。項達昌的成功帶動了廣豐縣挖掘機勞務市場的興起。截至2010年,廣豐縣已擁有超過6萬臺挖掘機,占全國總量的十分之一,年創收百億元,被譽為“中國挖掘機之都”。
從“打工經濟”的原始積累到“創業經濟”———挖掘機產業的蓬勃發展,廣豐縣的快速崛起被經濟學家趙曉稱為“廣豐現象”,為中西部貧困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一)創業導師創辦小,微型企業,積累創業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有利于培養既有創業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的創業導師,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能切實加強學生的創業實踐。本課題組創業導師自己創辦小,微型企業,積累實踐經驗。向學員講述自己的創業故事,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業導師加入創富企業家學會,與創業企業家零距離接觸,感悟企業家所思,所想,所用,所干。能揭示創業的一般規律,傳承創業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培養學生的企業家素質。能很好培養學生具有創業的意識和精神,同時具有企業家的思維方式。本課題組創業導師以企業家身份加入章寧軍創富教育國際機構,與許多企業家面對面交流,探討企業選人,育人,用人,留人的方法和心得。與學生共同分享所得,能幫助學生明確前進的方向。
(三)案例教學法能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強烈的求知欲。案例教學法是把抽象的創業過程變為具體的創業故事,用本土化案例促使同學自覺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尋求答案,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學習。本課題組收集,整理大量本土案例,用身邊的創業故事,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
(四)創業實踐課程不僅適合傳授知識點,更能培養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教師組織積極有效的案例教學課堂互動,變簡單傳授知識、灌輸技能的方法為學生對創業基本理論與實踐技能掌握,學生不僅動手而且動腦,智慧的火花在一些學生中開始形成和發展為創新思維。
[1]張智勇.中國公共管理案例(第一輯)[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嘉瑪.案例教學法及其在國內發展現狀 [M].中華讀書報,2003.
[5]案例編寫與案例教學.中國國家培訓網.
[6]大學生kab創業基礎.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