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明年開始,韓國全體國民一生中將至少接受19次精神健康檢查:小學入學前2次、小學時2次、初中和高中時各1次、20多歲時3次、30歲后每10年2次接受精神健康檢查。針對嬰幼兒和青少年,重點檢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憂郁癥、網絡中毒等,青壯年重點檢查壓力過大、憂郁癥、焦慮癥、自殺、酒精中毒等。老年人重點檢查精神壓力、憂郁癥、自殺傾向。
我國國民是否需要這類檢查?
答案是肯定的。目前我國大約有1600萬嚴重精神疾病患者,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在首位,約占20%。我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于自殺,是15歲到34歲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自殺原因與精神問題密切有關。我國要保障國民精神健康和減低精神疾病的發病率及危害率,就應漸漸實現精神健康檢查普通化和常規化。
實際上,我國一些地方、單位和企業已開始精神健康檢查,效果也不錯。例如,上海已把精神疾病納入疾病控制范疇,加大對精神衛生方面的投入,逐步為市民建立精神衛生健康檔案,開展精神健康檢查等。一些地方開展對高精神強度職業者如警察的精神健康檢查。
但總的來說,有關部門對此仍認識不足,缺乏制度安排。比如,現在不少單位都有一年一度的生理體檢,而精神健康檢查卻長期缺位。
目前,我國開展精神健康檢查,人才和技術都問題不大,主要是文化和法律的障礙。(作者:顧德寧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