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Ⅰ圖 本刊記者 張波 黃鋒 文竺艷 特約記者 黃正權
納雍有個“農民講師團”
文 Ⅰ圖 本刊記者 張波 黃鋒 文竺艷 特約記者 黃正權
“農民講師團”這個讓群眾親切而又尊敬的“土專家”團隊,用心靈的“鑰匙”開啟了培育新型農民的“大門”,在縣委的“起跑號令”中,帶領群眾齊心協力奔“小康”。
一個地方發展的速度、經濟實力的提升,與群眾文化素質、技術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要快速發展,要提升經濟實力,怎么辦?
必須先解決群眾的素質問題!
地處烏蒙山系東南麓、烏江上游六沖河與三岔河之間的納雍縣,在助推農村經濟發展上,充分運用了基層組織的力量,在農村黨員和群眾培訓上出新招、實招——評選“農民講師”到農村巡講。
納雍創新工作方式,通過“農民講師”培訓農村黨員群眾,以實招求實效,破解了農村發展慢的問題。
聽得懂,才能學得好,這是培訓必須遵循的原則!
在充分調查了解的基礎上,納雍縣大膽嘗試,聘請“田秀才”、“土專家”為村干部和農民講“課”。2011年11月22日,來自全縣各鄉鎮村(社區)的100名村干部聚集在縣黨校,認真聆聽陽長鎮四新六合養殖場負責人羅德華同志講解養殖技術,不時響起熱烈掌聲。
讓農民上課的做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過“農民語言”的交流,就像是在家門口嘮嗑一樣,傳授致富經,給學員提供了學的樣子、攀的方向,樹立了“比學趕超”標桿。
群眾想什么盼什么,需要政府怎么做,鄉鎮干部不一定太清楚,而身在農村的“田秀才”、“土專家”恰好最明白?!稗r村發展靠農民,農民發展農民幫”,讓農民“講師”給農民講“課”,農民聽得懂、學得好。
通過這種方式的講演,不但拉進了授課者與學員的距離,而且節省培訓成本,培訓面也拓寬了,對農村鄉土人才也是一個鍛煉。這樣的做法,一下與干部培訓部門負責人的思維碰出了火花,創業帶富“農民講師團”應運而生。

“農民講師”王傳華正在向當地老百姓傳授“如何把孩子教育成才”。
“農民講師既要能說會做,更要群眾認可?!笨h委黨建辦負責人說。以群眾喜歡為落腳點,采取多種措施,從村干部、農民黨員和致富帶頭人中評選出有一定專長或對某項工作有一定心得、并且要有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土專家”。
在農民講師評選過程中,從不同角度進行遴選:納雍縣各鄉鎮按群眾代表推薦、鄉村干部推薦、班子成員推薦,黨委會確定的“三推一定”方式,評選出5-8名鄉級農民講師。縣級農民講師的評選先由鄉鎮黨委在鄉級農民講師中推薦出2名上報,縣委黨建辦按60%的比例推選進行面試競選,著重以“能說”為考察重點。
“小贏靠智,大贏靠德?!?3月24日,參加納雍縣競選“農民講師”的龍場鎮杓座村鄉級“農民講師”、返鄉創業能手羅飛揚圍繞這八個字進行的演說,贏得陣陣掌聲。
羅飛揚,男,農民,以長33米的苗繡作品《清明上河圖》問鼎苗族刺繡吉尼斯紀錄的苗族農民青年,是貴州復臨民族文化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創辦人、納雍縣龍場鎮杓座村羅家寨組致富能手。他讓從不知道刺繡是文化更是鈔票的苗族婦女們紛紛在農閑時節接手刺繡活,坐在家里掙“外塊”。

羅飛揚正帶領苗族婦女刺繡。
吳儒文,男,老凹壩鄉平寨村支部書記,他帶領本村村民搞土地流轉、合理利用好每一分土地,打造了一個集經果林、中藥材、疏菜等多種科學化種植的“示范村”,讓廣大村民的人均純收入不斷翻番。
李俊,男,農民,納雍縣厙東關鄉長坡村致富能手,納雍縣強立養殖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F養殖生豬80多頭、黑山羊1800多只、牛140余頭,年收入50萬元以上。同時,采取“公司+合作社+養殖戶”的經營方式,讓厙東關鄉下廠村和梅花村很多養殖戶嘗到了“甜頭”。
通過競選,20名能“說”會“做”的縣級農民講師脫穎而出。
能“說”會“做”,還得知道該做什么,怎么做。
為了讓農民講師在理念上先接受、政策上先學習、技術上先培訓,納雍縣委組織部整合各種培訓資源,優先安排農民講師參加各種培訓,不斷讓農民講師“充電增能”。
同時,為有效督促農民講師備得充分、講得清楚,為群眾學得扎實打下基礎,巡講前,組織部組織農民講師按“說、試、評、議”進行研討——首先由農民講師根據自身特長確定一個主題進行說課,再進行模擬試講,由參會人員進行量化評分,最后進行評議,指出試講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意見建議,再開赴農村巡講。
納雍縣委組織部部長李濤告訴記者:“今年,納雍還將組織農民講師赴江蘇華西和山東壽光取經,將先進的發展理念和技術帶回來,再通過農民‘講師’傳授給廣大農村群眾,真正做到‘農村發展靠農民’。”
黨的方針政策的“揚聲機”,農業實用技術的“直通車”,農村和諧穩定的“連心橋”,農民發展轉型的“助推器”。“農民講師”以實在的“講”來激發群眾踏實的“干”。促進農民朋友的思想新、知識新、掙錢門路新,培訓才算有成效。
帶領老百姓“改行”當果農菜農的“農民講師”吳儒文,一上臺就為一輩子習慣種苞谷洋芋的農民朋友們算開了帳。
“種苞谷,1畝土地的人工、化肥等成本是650塊錢,產700斤包谷,賣8 0 0多塊錢,除了鍋巴不得飯;如果改種果樹種蔬菜,成本不高、干活不累,產值2000塊只多不少。”
昆寨鄉中心社區古蘇組近70歲的村民龍尤國激動地說:“我種了一輩子苞谷,溫飽倒沒問題,就是沒有錢用。聽了吳儒文一席話,我決定從今年開始,把土地全部拿出來種梨。”
羅飛揚告訴記者,挖掘民間特色旅游工藝是貧困山村脫貧致富的一種選擇,他說:“納雍苗族總人口約6萬人,至少有1.5萬苗族婦女都具備刺繡技藝,1個人兩天可以繡出一條民族特色領帶,手工費是150元1條,每月可以繡作15條,月收入2250元,每個人一年可收入25000元,僅這一項,全縣一年預計可以實現3750萬元以上收入。” 這話引得昆寨鄉大寨村苗族婦女祝弦躍躍欲試。祝弦說,以前不知道苗族刺繡也能變成錢,現在準備接一些刺繡活到家里去做。
為確保培訓成效,納雍對巡講行動實行“定培訓計劃、定培訓主題、定培訓要求,由參訓學員進行質量測評”的“三定一評”的管理模式。
每次巡講根據農民個人意愿制定培訓計劃,明確培訓要求,分期、分專業進行培訓:對從事農業生產的種養大戶,進行專題的農業實用技術和經營技術的培訓,著力提高農民生產技能;對農村新增勞動力進行以掌握技能為目的的規范性培訓;對鄉鎮干部和村干部進行以做群眾工作為主的理論性培訓。培訓結束后,組織對講師進行質量測評,提出意見和建議。
“農民講師農民評,農村發展農民講?!苯鉀Q了以往培訓中理論空洞、實踐不足,師資力量不足、培訓效果不佳,學用結合不好等問題。它讓黨的方針政策翻譯成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讓能手的實戰經驗直通群眾,讓致富門路更多惠及群眾。
“農民講師團”這個讓群眾親切而又尊敬的“土專家”團隊,用心靈的“鑰匙”開啟了培育新型農民的“大門”,在縣委的“起跑號令”中,帶領群眾齊心協力奔“小康”。通過“農民講師”巡講行動,營造了比學趕超的發展環境,轉變了群眾觀念,提升了素質,為納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注入了活力。
(責任編輯/覃平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