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Ⅰ李奕檣
重企業訴求 促園區發展
文 Ⅰ李奕檣
全省工業園區建設呈現出投資增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產業集聚度不斷提高、承載能力逐步增強等良好態勢。同時,入駐園區企業的訴求和愿望需要加以重視和解決。

作者(前中)率隊赴貴陽金石產業園考察調研。(民建貴州省委宣傳處供圖)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省上下緊緊圍繞“兩加一推”主基調和實施“工業強省,城鎮化帶動”戰略,爭比進位、大干快上。工業園區建設呈現出投資增速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速、產業集聚度不斷提高、承載能力逐步增強等良好態勢。
目前,省內在建的九十來個工業園區實現年產值約2000億元,工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近2/3,完成投資占全省工業投資的近50%。園區經濟已經成為我省經濟發展的強勁增長點和工業經濟的主導力 量。
與此同時,各地入駐園區的企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他們的訴求和愿望需要加以重視和解決。
打破地區封鎖,解決原材料供應。各地招商引資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地區封鎖和無序競爭現象。如金石產業園區一石材生產企業投資上億元,基本形成了石材生產加工能力,目前投產率達到40%左右,并已與綠城集團、中天城投集團等15家企業簽訂了供銷協議,產品供不應求。但其花崗石原料主要從黔西南州某縣采購。由于近期縣里對原材料進行封鎖,禁止外運,導致企業無米下鍋,處于半停產狀態,企業損失不小。
制止園區重復建設、防止產能過剩。有的企業提出,全省各地的園區建設中存在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現象。如茶、醫藥、酒、食品加工、煤炭深加工等,各地基本都有類似項目。目前大多數尚在建設之中,矛盾還不明顯,一旦逐步形成生產能力,市場容量將是一個問題。而目前省內尚無權威機構及時發布能有效指導各企業、各種產品的建設規模、進展情況和投產狀況的信息,企業投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兌現政府承諾。如某建材市場生產—加工—銷售一體化園區,原規劃是將老城區的部分建材市場搬遷入該園區,所以園區規劃建設規模較大。但企業入駐后,老城區原定的建材市場并沒有搬遷,結果新建設的園區市場交易十分清淡,企業虧本經營,困難重重。
解決園區建設的規劃配套。某園區創建于相對偏遠的農村,該園區基本無污水處理收集系統,也沒有相應的規劃,隨著園區農產品物流園、石材、二手車、鋼材及五金機電等板塊的投產運營,園區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水量很大,亟待建設園區污水收集處理系統以滿足園區發展需要。此外,園區的交通擁堵、供水跟不上等問題也亟待解決。
解決園區企業的融資困難。正在建設的貴陽市某園區因有關手續尚在辦理之中,還沒有金融部門進駐園區,金融服務跟不上。各企業貸款得不到支持,建設資金只能全部依靠自籌,壓力非常大。此外,有關貸款貼息、中小企業專項扶持資金、項目前期工作專項經費、創業場所租金補貼對園區企業的扶持政策亟需有人幫助申報和落實。
適當控制園區規模,精心完善園區規劃工作。相當一部分園區的規劃規模過大,入駐企業少。有的缺少規范的園區整體規劃,有的在規劃內容上往往比較單一。有的園區產業發展規劃欠科學,定位不準確,功能分區不合理,主導產業不突出,企業間關聯度不高。有的園區規劃與城鎮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不相銜接,水、電、路、氣、通信、環保、物流等基礎設施與城鎮規劃不配套,有的規劃搞一套,實際建設又是一套,缺乏可操作性。
加強對全省園區建設的指導、協調、服務和規范。我省各地工業園區經過近年來的發展,已基本形成規模。接下來要在抓鞏固,解難題、重服務、促發展上下功夫。首先要在全省層面統一協調資源原材料的平衡,生產設施的平衡,物流運輸的平衡,打破地區封鎖或壟斷,協助企業開拓市場,使其能夠生存好、發展好,防止相互惡性競爭。其次要抓好信息收集、統計、發布及服務,指導幫助企業實現科學合理決策。再次要對園區建設進行必要的規范,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
指導各地找準或切實調整園區的戰略定位。縱觀國內外產業園區發展的軌跡,一般要經歷四個階段:生產要素聚集階段、產業主導階段、創新突破階段和財富凝聚階段。產業園區作為工業聚集和招商引資的載體,關鍵在于有特色、有影響、有生命力,有對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集聚的吸引力。因此,要尊重、適應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走產業化、專業化、協作化、規模化、區域化發展的路子。重在從戰略層面進行整體定位,力求在產業方向、商業服務、人居環境配套上達到“三位一體”高度統一,使這些園區在短時期內上檔次、創水平。
科學編制或完善園區總體規劃。按照政府主導、專家領銜、部門協作、企業參與、科學決策的原則,編制各園區的總體規劃,或進行必要的調整、充實和完善。使園區建設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緊密銜接、融為一體,實現功能更優、效益更好、發展空間更大。特別是要培育特色產業,形成特色優勢,凸顯龍頭地位,形成一批特色園區、精品園區。
營造良好環境、落實優惠政策。優越的投資環境,是園區競爭制勝的重要保證。要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改善審批行為,改進市場準入、投資審批制度;進一步清理收費項目,取消不合理的收費;進一步建設信用環境,建立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在內的全社會信用體系,打造誠信社會。要對現有優惠政策進行梳理、完善,并認真落實。要進一步確保社會穩定,維護園區企業的合法權益,維護好園區的社會治安,盡力幫助企業解決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加大科技創新、高水平經營管理園區。一要重視加強園區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園區的核心競爭力。二要提高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三要進一步扶持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四要擴張產業鏈和技術鏈,增強園區的聚集效應和聯動效應,走上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要根據市場經濟規律,通過科學的運營管理,增強園區自我發展能力,實現“投入——產出——回報”的良性循壞。
探索改善失地農民生活。工業園區離不開農民的理解和支持,也要讓當地農民享受到園區建設發展的成果。首先要切實解決農民就業,此外,要把改善失地農民居住環境、改善農村基礎公共設施、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加大農民職業技術培訓等納入園區建設通盤考慮、配套實施,力求把工業園區建設成為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和諧園區。
(作者系省政協常委、民建省委專職副主委 責任編輯/彭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