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談
“提升了群眾的信任指數,發展指數才會順勢上揚,幸福指數也會水漲船高。”一位領導干部的從政心得頗耐人尋味。
信任指數高不高,也就是公信力強不強,指的是領導干部在工作中以個人素質、執政能力、團體表現贏得社會認同與信任的程度。
公信力很重要,信與不信的背后,反映的是群眾情緒。公信力很管用,有了群眾信任的基礎,就能夠凝心聚力,大大降低改革發展過程中所付出的社會成本,為干事創業提供無形動力。公信力也很能說明問題,它反映了一個干部的品德、素質和政績。事實證明,素質高、能力強、表現好,領導干部的公信力就強;反之,公信力自然就弱。
信任是社會運行的基石。如果連最基本的信任也不能建立,社會生活將陷入困境。講信用是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道德準則,更是領導干部應有的政治品格。領導干部能不能正確行使權力,能不能遵守規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決定其公信力的高低。
領導干部的公信力,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不是自己說的而是群眾評的。因而,多攻改革之堅、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發展變化,才能以實干立信;把群眾當親人和老師,密切干群關系,消除干群隔膜,才能以親民立信;克服自己的私心雜念,公道待人、依法辦事,才能以公正立信;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抗得住誘惑、守得住清貧,真正做到廉潔自律、潔身自好,才能以廉潔立信;著力提高個人素質、工作水平、領導能力,才能以能干立信。(作者:李小三 來源:人民網)
數字是最直觀、最真實、最公正的砝碼。十八大代表選舉工作中也有許多這樣的“數字砝碼”。一個數字是一份民意,一組數據就成了堅實的民意基石。
“98%的參與率”,描述了“全黨總動員”的生動場景。在代表推選過程中,選自己的“意中人”實現了面對面表達意愿,黨小組會、黨支部會、黨員代表大會,我提名趙某某、你擁護王某某、他推薦李某某……層層推選、逐級優選;征求意見過程實現了“點對點”傳達,親屬代信、短信提醒、電話聯系、郵件反饋、上門通報……所有通訊聯絡方式都排上了用場,目的只有一個:讓每一個黨員都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愿。
“15%的差額”,再現了逐級醞釀、層層遴選場景。基層推選差額30%、市縣差額20%、省級差額15%……這不是“自選動作”,而是“規定程序”,這并非“花樣翻新”,而是民主要求。差額比例越大,說明競爭越激烈;競爭越激烈,表明民主越充分。在這場“萬里挑一”的大擂臺上,如果沒有“兩刷子”、缺少“真功夫”、缺乏先進性,注定是被差額的“杯具”。
“5環節促好中選優”,展示了保證質量的嚴防死守場景。在十八大代表的推選過程中,從中央到地方都把政治素質、道德品質、黨性表現,作為第一標準,在推薦提名、組織考察、擴大公示、確定候選人預備人選、差額選舉等環節上,均設置了“過濾器”、“凈化器”,力促“好中選好、優中選優”,全力保障代表質量。(作者:匐 莖 來源:新華網)
“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是深圳十大觀念之一。據深圳人說,這個觀念在30年前應運而生,它是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特區成立早期深圳精神的觀念。我深信,這個觀念過去對深圳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也對整個中國產生了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
30年過去了,我們今天可否根據實際情況,對這一觀念作出一點修正呢?我想了幾個方案:一、時間就是效率,質量就是生命。二、時間就是財富,質量就是生命。三、時間不全是金錢,效率不等于玩命。我大膽提出修正“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觀念,不知道能否被深圳人所接受。我以為,這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
德國漢學家顧彬對中國記者說,德國當代作家如果寫小說的話,他們一天最多會寫一頁。中國的一位作家四十幾天就能寫出一部長篇小說,翻成德文800頁。如果是托馬斯·曼,這個長度他要寫3年。我想,當今中國社會通病的病因,主要是重速度、重數量、重金錢而不重質量。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觀念已經深入中國人的骨髓。在一切物質匱乏、人窮瘋了的時代,這個觀念有其合理性、進步性。搶時間、搶速度,就是搶金錢。今天,我們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應當在追求金錢和效率的同時,把追求質量提到日程上來了。沒有質量的效率,如同沙灘上蓋大樓,早晚要出事。(作者:蘇文洋 來源:《北京日報》)
(責任編輯/戴 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