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媒體曝光,“毒膠囊事件”開始持續發酵,進入公眾視野的不僅僅是由“破皮鞋”做成工業明膠賣給藥用膠囊生產企業的問題,還涉及醫藥原材料采購、技術檢測、生產、流通、招標、監管等整個鏈條的問題。
法學專家分析,“毒膠囊事件”涉及若干環節,第一個責任主體是工業明膠生產企業,他們為了謀取利益,尋找廉價的替代品,致使工業明膠流入藥用膠囊領域。第二個責任主體是藥用膠囊生產企業,他們違反規定,明知是用工業明膠生產的膠囊,還銷售給藥品生產企業,導致藥品生產企業使用了“鉻超標膠囊”,最終造成了藥品違規。第三個責任主體是藥品生產企業,一些企業明知或是疏于管理購買了“鉻超標膠囊”,沒有經過檢驗就用于藥品生產,違反了《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導致生產出危害公眾健康的劣藥。《刑法》第140條規定:生產者、銷售者在產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產品冒充合格產品,最高可以處15年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銷售金額50%以上2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關于“毒膠囊”生產企業,有人認為可以像三聚氰胺奶粉事件那樣,以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處罰;有人認為以投毒罪處理最妥。就目前來看,應該將“毒膠囊”歸于“醫用器材”,可以按照《刑法》第145條規定,以生產、銷售不符合標準的醫用器材罪定罪量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