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鋒
讓清風勁吹鄉間的田野
——陽城縣創新開展“雙述雙評”基層行活動紀實
■李學鋒
“在‘優化服務環境,促進農家健康發展’專題評議會上,我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提出了在注冊‘山里人家’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問題,想不到,兩周內便辦妥了我耗時11個月沒有辦完的事,既了卻了我的心愿,也圓了我們山里人的致富夢。‘雙述雙評’基層行,我看行。”在中央紀委電教中心攝制組的鏡頭前,陽城縣橫河鎮“山里人家”農家店負責人孫素萍,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老百姓身處基層一線,對黨的政策、黨的形象、黨的溫暖,更多的是通過基層干部的具體行為和作風來感知。基層干部作風的好與壞、服務質量的優與劣、行政效率的高與低,基層群眾最有發言權。
陽城的基本縣情是“農民占大多數”,而接觸群眾最頻繁、聯系群眾最緊密、服務群眾最直接的便是村干部和基層站所工作人員,老百姓反映最多的問題便是工作人員效能低下、懶政怠政、不負責任,態度“生冷硬推”、行為“吃拿卡要”,農村干部方法簡單、作風粗暴。這些存在于基層的不正之風,不僅傷害了黨群干群關系,而且影響農村社會安定和諧,也成為農村涉紀信訪數量逐年上升的主要誘因。鑒于此,我們把干部作風建設、政風行風建設、糾風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廣大基層農村,將民主評議政風行風的觸覺延伸到鄉村,創新性地開展了“雙述雙評”基層行活動。
“雙述雙評”基層行活動通過基層群眾直面式提問、新聞平臺互動式評議、基層站所公開式承諾、群眾利益保障式維護,讓職能部門及其基層站所負責人、群眾和服務對象、行風評議主管部門、行風監督員“同臺唱戲”,由職能部門及其基層站負責人進行“述職述廉”,基層群眾和服務對象進行“民主評議”,縣紀委進行“組織考評”,行風監督員對評議情況進行“現場點評”,同時將電視臺記者請到現場,把鏡頭對準有話要說的普通百姓、反省承諾的職能部門工作人員,通過電視專題欄目全程報道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形成更廣泛的社會影響,真正把一個個看似小事而實為群眾大事難事的問題化解到百姓的“心坎上”,把一項項惠民政策宣傳到鄉村的“田地間”,把一條條制度法規解釋到群眾的“家門口”。
“雙述雙評”基層行,給基層干部帶來的是壓力,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是信任,給轉型跨越帶來的是動力,給黨委政府贏得的是民心。為防范“雙述雙評”基層行出現“孤島效應”,我們堅持把此項活動與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糾正損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解決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對“雙述雙評”基層行活動實行流程化管理,實行“五步走”工作法:評議之前廣宣傳、評議現場面對面、評議過程公開化、評議問題強整改、評議效果重反饋。縣糾風辦還開通了“糾風治亂110”投訴熱線,全天候接受群眾投訴舉報,派出工作人員與縣電視臺記者一同進村入戶,對評議問題解決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并通過《雙述雙評基層行·回音壁》專題節目向社會播出,接受二次監督,使發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和事關群眾生產生活的大事小情得到最有效的解決。
在深入推進糾風治亂工作中,我們堅持把改革創新精神貫穿始終,根據形勢、任務、矛盾的變化,不斷調整“雙述雙評”基層行的主題內容、評議對象和范圍重點,將“制度+科技+創新”的新模式引入糾風工作領域,依托覆蓋全縣的“陽光農廉網”,通過視頻約談、紀委書記信箱、110投訴舉報平臺,把評議活動搬到了網上,把說話地方改到了農家,把部門領導請到了視頻現場,點對點傾聽訴求,面對面交流溝通,實打實解決問題,硬碰硬跟蹤回訪,使百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完成投訴舉報,足不出戶就能解決訴求,省時省力又省心。這種“無盲區、無空白、無縫隙”的網上評議,已經成為維護民利、改善民生、促進民和、確保民安的“直通車”、“連心橋”和“監督哨”。
“雙述雙評”基層行活動自開展以來,嚴格遵循“抓早求穩提前預防、抓小求和化解矛盾、抓快求優實事辦好、抓評求教以懲促防、抓點求效舉一反三”工作方針,先后完成了對全縣18個鄉鎮、192個基層站所和25個機關單位的評議,組織綜合評議50余場次,解決老百姓急事、難事、煩心事700余件次,成功化解涉紀信訪積案50余起,消除基層矛盾隱患200余個,促進各職能部門建立健全扶持和服務“三農”制度近百項。它被全縣老百姓親切地稱為密切干群關系的“連心之行”、為民排憂解難的“暖心之行”、維護群眾利益的“貼心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