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組
在下鄉住村工作中選拔鍛煉使用干部
■夏組
我們夏縣把干部下鄉住村工作與選拔、鍛煉、使用干部結合起來,通過實行在下鄉住村一線選任干部機制,有效地調動了干部的積極性。
轉型跨越關鍵在干部,下鄉住村包村關鍵也在干部。尤其是對夏縣這個省級貧困縣來講,干部的思想、能力、素質、作風,直接關系到全縣農村農民的富裕。如何選對人、用好人?如何緊貼夏縣實際,促進干部下鄉住村見實效?我們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同時,抓住全省深入推進干部下鄉住村、開展領導干部包村增收活動的機遇,積極探索選人用人新機制,把后備干部選任與下鄉住村工作相結合,使住村幫扶工作成為識別干部、鍛煉干部、選任干部的主要平臺,在選拔下鄉住村工作隊時,一改原來的干部“被動下、不愿下、推著下”局面,全縣上下出現了年輕干部“主動下、爭著下、報名下”的喜人情景,從而在思想上激發干部做好下鄉住村工作的內在動力,為幫助農村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轉型跨越奠定了良好基礎。
一是創新機制選干部。夏縣從2005年起開展干部包村工作,采取一名科級干部包一個村的方式,有效地架起了黨群干群聯系的橋梁,為農村群眾辦了很多好事實事,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信任。但通過調研發現,隨著時間推移,單人包村的弊端逐漸顯現,部分干部認為只要所包的村不出大問題,干與不干一個樣,通常只是進村去看看、轉轉,變成了上情下達的通信員、傳令兵,不能有效地解決農村發展難、群眾收入低的問題。為此,我們按照省、市“深入推進干部下鄉住村,開展領導干部包村增收活動”的有關要求,積極創新思路,圍繞“選什么樣的干部下鄉住村”,經過多次研究并征求各方面意見,決定打破以往科級干部單人包村的常規,采取“單位包村,‘一把手’帶隊,后備干部作為生力軍”的干部下鄉新機制,有效地整合了幫扶單位資源,為幫助農村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注入了新活力。
二是樹立導向選干部。以往的后備干部,年年推,年年選,但由于干部人事制度和選人用人機制等因素制約,往往有的干部推了十多年,仍然是后備干部,導致年輕干部模糊了界限,失去了興趣。去年以來,我們把干部下鄉住村與縣、鄉換屆和干部調整相結合,在方案中明確提出:“把后備干部作為下鄉住村工作的生力軍,對工作成績突出的干部優先使用”。圍繞這個思路,針對全縣140余個空缺科級崗位,按照1∶2的比例選拔283名后備干部作為主力隊員,接受基層歷煉,提升能力素養,幫助農村發展。同時,選配250名科級領導干部,組成235個下鄉住村工作組,對全縣農村進行“全覆蓋”幫扶。
三是提升標準選干部。為了切實抓好干部下鄉住村工作,我們把袁純清書記提出的“把住村變為包村,更加鮮明地突出幫助農民收入翻番這個農村工作主題”落到實處,進一步提升下鄉住村干部標準,在遵循以往后備干部推薦標準的基礎上,把專科以上學歷、具備農業農村相關專業知識的副股級以上中層干部作為重點,采取個人報名、群眾推薦、組織審查的方式選拔主力隊員。在選拔的283名后備干部中,大學本科以上學歷260名,占91%;有一技之長的269名,占96%,把中堅力量注入基層一線。同時,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思路,采取單位包村的方式,集中100余個部門“一把手”帶隊,一頭抓貧困村和長期沒有轉化的后進村,一頭抓發展較好的專業村,進一步提升工作亮點,促進農民增收,確保收入翻番。
干部下基層并不難,難的是長期堅持、常抓不懈。只有在思想上重視,時間上保證,行動上自覺,才能丟掉“官氣”,沾上“土氣”,承接“地氣”,集聚“人氣”,真正把基層的事情辦實辦好,讓干部得到鍛煉提高。在干部下鄉住村工作中,我們充分遵循這一理念,積極組織干部深入基層,深入農村,深入一線,圍繞目標任務和中心工作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在農村“兩委”換屆和重大工程、重大項目建設中鍛煉干部。
一是主題實踐鍛煉。我們組織全縣下鄉住村干部開展了以“包農民收入翻番、包主導產業發展、包基礎設施完善、包新型農民培養、包農村和諧穩定、包村級創先爭優,送政策、送技術、送項目、送資金、送信息、送溫暖,幫助理清工作思路、幫助建設‘一村一品’、幫助搞好公益事業、幫助搞好技能培訓、幫助建強村級班子、幫助健全制度機制”為主要內容的“六包六送六幫”主題活動,著力提升基層組織建設科學化水平,解決事關民生和發展大局的困難問題,推進農村經濟社會轉型跨越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特別是在今年的黨代會上審議通過《關于強黨建促和諧,引深干部住村幫扶活動的意見》,強化開展“六幫一扶”主題活動,助推下鄉干部著力幫扶社會建設和加強創新社會管理,促進全縣轉型跨越發展。住村干部積極投身農村實踐,慰問困難群眾800余人次,送去幫扶物資和資金200余萬元,解決水、電、路等公益事業建設難題180余件。
二是中心工作歷練。去年正值農村“兩委”換屆之年,我們把抓好“農村”兩委換屆作為干部下鄉住村的重中之重,要求包村干部全程參與指導,對所包村的黨員干部和群眾進行換屆政策、法律法規的宣傳教育,幫助農村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機制,對農村存在的各類矛盾問題及安全隱患進行深入摸排和化解,確保了“兩委”換屆選舉工作順利完成。“一肩挑”的村208個,占81.3%;大學生村干部任主干11人,婦女進“兩委”任村干部146人,“兩委”干部中大學以上學歷34人、大專學歷65人、高中學歷689人。一大批素質高、能力強、群眾擁護的優秀青年人才走上了村級干部崗位,促進了農村發展。
三是項目建設磨煉。開展干部下鄉住村活動的根本目標就是促進農村發展,實現農民收入翻番,從根本上改善農村群眾的民生問題。我們把重視民生、關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為重點項目,作為包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為磨煉干部、提升干部素質的必修課,組織包村干部在深入調研和分析討論的基礎上,以村為單位制訂幫扶計劃,并從村級發展規劃、村級班子和黨員干部隊伍建設、農村工作制度機制建設、村級組織陣地建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村級創先爭優六方面,與鄉鎮黨委簽訂幫扶工作目標責任書。要求包村干部重點圍繞農村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就醫難、創業難等民生問題,積極發揮各自優勢,主動上門服務,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鼓勵和引導群眾圍繞農村發展和收入翻番,大膽探索、大膽實踐,有效地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施展才華、創業致富的潛能,充分調動了群眾建設新農村、致富促增收的主體活力。全縣住村干部幫助群眾建立蔬菜、核桃、畜牧養殖等產業項目126個,建設衛生室、超市、文化場所等民生項目86個,為群眾收入翻番提供了堅實基礎。
袁純清書記在省第十次黨代會上提出:“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標準,重視選用政治堅定、有真才實學、實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優秀干部。重在‘賽場選馬’,注重在科學發展主戰場,在急難險重任務面前,在應對復雜局面、處置疑難問題的關鍵時刻,在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現實考驗中,識別和選拔干部。”為了貫徹落實好這一精神,我們明確提出:把下鄉住村工作作為選任干部的重要依據,嚴格實行下鄉住村“一票否決”制。今后凡提拔使用干部,原則上要經過下鄉住村工作鍛煉,對工作表現好的干部優先提拔使用,對不遵守紀律、工作成效不明顯、完不成目標任務的干部,堅決不予提拔使用和評先評模。同時強化考核督查,從目標任務、考核實施、綜合評價、結果運用、組織保證和時間要求等方面,對干部下鄉住村工作實行了“三線管理”、“六項考核”,制定了嚴密細致的考核辦法及問卷調查、滿意度測評等制度,真正把干部下鄉好壞的評判權交給群眾,形成了“憑工作用干部、看民意選干部”的新的用人導向,促進了干部下鄉住村各項工作任務的落實。我們采用“鄉鎮排名、下鄉辦審核、縣委組織部牽頭總考核”的辦法,對干部下鄉住村工作進行了嚴格的考核評比,并將考核結果作為干部選任的重要依據,今年調整的26名鄉鎮干部,全部是住村幫扶考核為優秀的后備干部。
一是底線管理。把“抓好農村兩委換屆”作為下鄉住村工作的“底線”和“及格線”。對搞不好村級兩委換屆,所住村班子不健全、群眾滿意度差的干部,評定為下鄉住村工作不合格,取消后備干部資格,并責令所在單位“一把手”寫出書面檢查。
二是紅線管理。把“抓好農村和諧穩定”作為下鄉住村工作的“紅線”和“警戒線”。要求干部在下鄉住村工作中高度重視農村社會治安、信訪穩定和安全生產,幫助農村建立健全各項制度機制,并對出現“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重大社會治安案件、集體上訪和越級上訪、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和惡性涉農案件的,嚴格實行“一票否決”。
三是加分線管理。把“抓好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作為下鄉住村工作的“加分線”和“成效線”。要求干部在下鄉住村工作中突出轉型跨越發展這一主題,高揚民生建設和加強、創新社會管理的主旋律,與推進農村新的“五個全覆蓋”緊密結合、與創先爭優和保持黨的純潔性教育活動緊密結合、與基層組織建設年緊密結合,堅持以人為本,持續關注和改善民生,真心為群眾興辦實事好事,切實讓群眾感受到住村幫扶活動帶來的實惠,真正把住村幫扶辦成群眾滿意工程。
全縣干部下鄉住村工作開展一年多來,在縣委良好的選任機制、嚴格的督查考核、有效的激勵下,全縣533名下鄉干部煥發了極大的工作熱情,有的捐出了工資幫助所住村困難群眾,有的自找門路為所住村聯系項目,有的拿出辦公經費組織所住村的專業戶外出參觀。據統計,全縣下鄉住村干部先后為群眾興辦實事好事1200余件,協調幫扶資金860余萬元,舉辦各類專業培訓380余場次,有力地推進了新農村建設和“一村一品”建設,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收入增加,受到了廣大群眾的普遍歡迎和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