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曉
“歐洲形勢與中歐關系學術研討會”會議綜述
方 曉
2012年8月16-17日,由外交部歐洲司主辦、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與廈門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聯合承辦的“歐洲形勢與中歐關系學術研討會”在廈門召開。外交部宋濤副部長作了題為“變化中的歐洲和中歐關系”主旨演講,歐洲司劉海星司長作了會議總結。30多名國內歐洲問題專家與會,就當前歐洲形勢、歐債危機、歐洲一體化前景、歐盟對外關系及中歐關系等問題展開討論,現將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面對歐債危機,歐盟采取兩條戰線作戰,一方面是短線,安排緊急救助機制,另一方面是長線,建立一系列長遠機制,特別是在財政聯盟和銀行聯盟方面出臺一系列舉措。通過危機的解決,歐盟開始著手解決統一貨幣與統一財政的匹配問題,因此,歐元區并不存在解體的可能,歐洲一體化仍在向深度發展。
當前歐債危機狀況還將維持2-3年,原因有以下幾點:1.沒有達成解決危機的共識,特別是在增長和緊縮兩者之間存在分歧,還有發行共同債券等問題。2.歐洲國家在實施緊縮財政方面,特別是削減社會福利方面,仍受到國內限制,態度會出現反復。即使各國都遵守緊縮政策,但政府負債規模占GDP比重減少的情況據樂觀估計要到2016年才會出現。3.建立銀行聯盟在原則上取得共識,但操作上還沒有一致意見。4.短期內,投行、對沖基金會繼續制造題材,從危機中獲利,西班牙等重災國依然能從市場上獲得低成本資金,這種情況不利于危機的最終解決。5.歐元區央行實行的是中性貨幣政策,而解決危機需要刺激經濟,要求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兩者匹配方面會存在矛盾。
但是,歐債危機并不會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主要原因是:1.重災國三分之二的債務是長期債務,歐債危機僅是違約風險,沒有真正違約,這與當年南美債務危機不同。2.歐元區國家赤字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6.4%,現在已降到4.1%,還略低于美日水平。3.歐委會從重新啟動內部大市場入手,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歐盟國家服務業占國民經濟的72%,美國是78%,歐盟還有比較大的發展空間。4.歐洲最主要經濟體德國經濟情況良好,加上部分西北歐國家的經濟實力,為歐盟經濟提供了堅強的后盾。5.歐洲各國政府不愿意看到歐盟垮臺,也不愿意看到歐元終結,希臘等重債國希望繼續留在歐元區內的意愿仍十分強烈,目前仍然是各種力量和利益集團之間開展博弈,在關鍵時候,各方還是會作出讓步。6.解救措施不斷出臺,機制建設也在跟進,歐盟正在逐步走出危機。
歐盟多國經濟已經陷入二次衰退,經濟增長發動機德國經濟增速放緩。5年內樂觀估計能維持在 1%-2%低速增長水平。短期內歐洲在福利制度改革、勞動力成本降低、創新和提高競爭力問題上都無法實現重大突破,社會矛盾加劇,制約著經濟結構調整。但是從長期來看,歐洲有機會形成新的突破。首先,歐洲擁有較強的軟實力,特別是規制創議能力,包括一系列新思想、新概念、新議題的提出,成為歐洲引領世界的新動力。其次,如果歐盟能在財政聯盟和銀行聯盟方面得到鞏固,歐洲一體化將得到新的發展和提升,歐元將重新走向堅挺,為歐洲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另外,歐盟在深化統一大市場方面將采取進一步措施,特別是在服務經濟、創新經濟、技術標準方面,歐盟已經著手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統一大市場的發展。歐洲統一大市場對歐洲經濟的發展起著獨特的、至關重要的作用。
歐洲建立統一大市場之后,就產生匯率穩定的內在壓力,統一貨幣應運而生,但是,只有統一貨幣,沒有統一財政,制約著歐元區經濟的正常運轉。此次歐債危機,使歐盟主要國家充分認識到制度缺陷問題,并認識到統一財政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德國也希望借此機會使歐盟的機制建設朝德國所期望的方向發展,以救助為手段,力促制度建設。因此,歐元區總體上向更加一體化的方向發展,特別是危機后,一系列關于財政聯盟和銀行聯盟的措施的提出,是危機前所無法想象的。歐洲一體化的基本邏輯就是“自行車”理論,只有不斷前行才不致倒下。歐洲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取決于歐洲一體化的發展程度,歐盟所有成員國,包括英國和希臘都認識到,只有留在歐盟和歐元區之內,才能得到更好的發展。歐洲一體化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只有靠一體化發展來解決。保持整體性和一體化是歐盟戰勝危機的砝碼。所有成員國都充分認識到聯盟存在的必要性以及它們參加聯盟的根本意義。此次危機和以前歷次危機一樣,會形成“倒逼機制”,成為歐洲一體化的新動力。但是,歐元區這一輪的調整和整合,估計需要10年時間。
歐洲在危機背景下,社會不滿、抗議增多,極端、極右勢力上升,對政治、社會生態有影響。傳統政黨力量受限制,執政基礎錯亂,實用主義主導,政黨左中右色彩淡化,網絡政治興起,新型政黨涌現。傳統政治架構難適應后現代社會,歐洲政治進入相對不穩定和不確定時期。另外,歐洲內部的南北差距進一步拉大,隨著北部國家創新經濟的發展,東部國家的趕超,南部國家在歐盟內的邊緣化和失落感將增大。在經濟治理方面,特別是財政聯盟問題上,歐盟和歐元區成員國之間的博弈將更趨激烈,財政聯盟的形成和發展仍然面對較大挑戰和困難。
此次危機,使德國政治權力得到加強,德國如何將經濟實力轉為政治實力,德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如何處理,法德軸心的動向,仍值得密切關注。總體而言,德國對于歐盟領導權仍十分謹慎,法德軸心并不會根本改變,德國不會擠兌法國成為歐盟單一領導者。同時,德國對于付出也將變得更為謹慎,將在經濟權益付出和政治權力獲取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
歐債危機影響到歐洲國際地位和對外行動能力,在未來一段較長時間內,歐洲外向力量回收,關注點和力量主要集中在聯盟內部和周邊地區。危機使歐洲總體上更為“內向化”和“經濟化”,內部事務和經濟事務優先考慮。在共同防務方面,歐盟采取了資產匯集的方式,加強防務合作和聯合。在周邊地區,如利比亞問題,由于涉及歐盟核心利益,歐洲態度總體強硬和積極。在碳稅問題等核心經濟利益上,歐盟態度也明顯強硬,據理力爭。總體而言,歐盟在外交和安全方面有收有放,形式更為靈活和多樣,通過對重點問題和重點議題的把握,維護歐洲核心利益。
關于美歐關系,總體上由于價值觀、基本制度和根本利益相同,美歐跨大西洋聯盟仍然是維持大西方的重要機制。但是,由于美國和歐洲在國際貨幣體系、氣候變化等方面存在利益差異,美歐在諸多具體問題上還是存在分歧。從巧防御的角度看,美歐仍會加強同盟關系,西亞北非動蕩說明歐洲要發揮影響力必須接受美國的幕后領導,同時歐盟也支持導彈防御體系和北約的全球化。
在東亞問題上,歐洲的總體利益是在經濟利益,一個穩定、和平、繁榮的東亞符合歐洲的總體利益,因此,維護東亞穩定、保持與東亞的經濟關系,是歐盟和歐洲國家的主要政策,同時,歐洲也會在人權、邊界問題、海域糾紛等問題上,總體支持美國,附和美國的立場。但是,歐盟及其主要國家沒有意愿和能力通過軍事手段干預東亞事務,特別是中國與周邊國家糾紛。歐盟呼應美國的亞洲政策更多的是為維系和鞏固跨大西洋框架,而不是直接針對中國。
中國是歐債危機受害者,對歐洲出口衰減,投資在上升,將貿易動力轉化為投資動力是當前的重要課題。目前歐洲國家和政府較為困難,對中國有更大期望,但是歐洲輿論仍對中歐關系十分敏感。中國對歐洲的看法,同時存在高估和低估的問題,一方面認為歐盟是多極化中的一極,這是高估;另一方面唱衰一體化,這是對歐洲一體化能力的低估。
中歐關系要謀長遠,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經濟上加強與歐洲的聯系,政治上謀合作,觀念上讓其信服。從短期和局部來看,歐洲需要中國,應使歐洲樹立渡過危機信心,同時把中國的活力注入歐洲,發揮歐洲巨大市場的功能,在高科技開發如新能源方面為中國提供機遇。同時中歐產業間競爭越來越突出,后危機時代經濟利益沖突的可能性加大,中歐需要擴大共同管理,管控沖突。
在中歐戰略伙伴關系發展問題上,歐方對中國的最大呼聲是開放市場。在這方面中國應有所突破,做好以中國市場換歐洲市場、以中國市場換歐洲技術的工作。同時應加大與歐盟的人文交流,特別是高級別和高層次的人文交流,通過發展學歷和學位教育,培養“知華派”。
從全球層面看,中歐應尋求新的合作點,包括共同推進中國與歐盟或與其主要成員國在中亞的合作,開展如中俄歐三邊對話和北約與上合組織間對話。在全球治理方面,中國在議題設置方面可以與歐洲合作,另外在北極和新能源方面可以考慮與歐洲加強合作,這些也都是歐洲所關心的新領域。同時,應建立和加強中美歐三方之間的對話、互信和合作機制,避免跨大西洋關系過于緊密,從而形成對中國不利的格局。
作者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