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宇紅
“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個性健康發展”,這既是應對21世紀激烈競爭與挑戰,促進人才成長的需要,也是新課標對中學歷史教學總體目標的重要定位之一。筆者結合自身實踐,僅就中學歷史教學對學生滲透人格教育略作探析。
人格,亦稱個性,是指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一些意識傾向與各種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對個人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影響。愛因斯坦指出:“優秀的性格和鋼鐵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學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人格的偉大。”人格包含個人的知識、能力、情感、意志、氣質、興趣、信念、性格等因素,反映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在素質教育的四大主題即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當中,人格居于心理素質的核心地位。高尚人格的形成,可以通過人格教育來實現。
人格教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施加一定影響,使其具備健康人格的活動。具體而言,是指通過社會行為規范的教育、滲透、約束,實現道德層面上的個體心理內化和深化,形成個體的自我道德修養和自我表達意識,提升個體對自身的心理與行為的認識、評價和調節的能力。人格教育的意義在于,實現人從自然人向社會人的發展,引導自我更好地對未來做出正確選擇。
學校人格教育是人格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內涵上說,就是圍繞學生的人文素質和人文品質的塑造,培養學生調整個人行為、個人和他人、個人和社會之間矛盾的精神力量,實現個人行為與社會規范的統一。學校人格教育不僅是灌輸知識,更注重幫助學生涵養個性,確立志向,產生信仰,懷抱理想,養成獨立精神,增強合作意識,實現人的充分發展。
中學歷史教學融知識教育、能力訓練、道德培養、情操陶冶于一體,采取理論灌輸、耐心疏導、情感感染、榜樣示范、實踐鍛煉等方法,從行為傾向與反映、情感與意志、道德與品質、理想與信仰、知識與理解、精神狀態、智慧、自尊及各種能力等方面,綜合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人文素質。中學歷史教育對學生心靈的塑造、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其它學科所不可替代的。
中學是青少年立志培智、陶情養性的關鍵時期。中學歷史教育價值不在于僅僅傳授學生以具體的歷史知識,而重在對其人格發展的借鑒與啟迪;重在以歷史實現個人情感的培養和個性的完善。歷史知識所蘊涵的思維方法、情感意志和人生觀、價值觀,才是使學生終身受益的內在精髓。當今基礎教育存在重智能發展、輕人格培養現象。應試教育忽視了對學生人格的養成教育,使學生或多或少存在人格障礙:或缺乏積極上進的精神動力;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或以自我為中心、與他人交往困難等。因此,歷史新課標強調要“塑造學生健全人格”,這既是新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迫切需要,也是歷史教師教史育人的光榮使命。
首先,可以采用仁人志士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如戰國的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正是他一生憂國憂民的真實寫照;岳飛抗擊金兵,精忠報國…這些都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和中華民族之魂。其次,可以利用先進人物的事跡培養學生積極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青少年往往崇拜英雄,應充分挖掘歷史優秀人物的人格魅力以感染之。如講授司馬遷受腐刑而著《史記》,讓學生感受人生的意義就在于不畏磨難,積極進取;敘述羅斯福身殘志堅的事跡,幫助學生養成矢志不移的頑強意志;介紹布魯諾的事跡,培養學生追求科學真理而勇于獻身的求知態度;講解哥倫布、麥哲倫的事跡,陶冶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探索的優良品質;介紹林肯的光輝業績,幫助學生樹立面對挫折、胸懷坦蕩的意志品格。最后,可以利用傳統文化培育學生仁愛意識,謙恭禮讓品格。如講孔子“仁愛”思想,著重強調愛心、寬容,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學生懂得對人的尊重和仁愛;講廉頗與藺相如的故事,引導學生學會與人和睦相處,團結協作。
一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創設和諧寬松、民主平等的教學氛圍,關心愛護學生;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平等、尊重、寬容與關愛,有利于他們形成努力進取的人生態度。二要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應引導學生大膽參與教學活動,喚起他們求知創新的欲望,讓學生在欣賞、思考中有所感悟。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安排學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討論辯論、評價分析;對有關歷史題材的藝術作品進行專題評述,鼓勵學生求異創新,著力培養其發散思維,塑造其獨立人格和競爭意識;在活動課教學中,讓學生完成從資料的收集、整理與分析,到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成果的形成等過程,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三要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得體運用自己的表情、動作及生動語言,展示絢麗多彩的歷史畫卷,傳遞深刻精辟的哲理,讓遙遠陌生的歷史知識變得鮮活靈動,從而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潛移默化地升華其人格。四要合理利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教師可以通過幻燈、音像視頻、電影片斷創設一定的歷史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歷史感,讓歷史走進學生的心靈,產生震撼作用,從而達到啟迪心智、豐富內心世界,培育優良人格之目的。
巧妙運用歷史活動課型,也是對學生進行人格建構的重要途徑。新課標歷史教材在每個單元內容后都設置了一個活動課型,旨在通過相關內容的綜合和深化,幫助學生對本單元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并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討論解決一些史學問題,著重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例如在講完南昌起義內容后,筆者布置學生利用周末時間自由組合或在家長陪同下,去參觀八一起義紀念館,并單獨完成或合作提交心得體會,進行班級優秀評選。通過實地踏訪革命遺址,能了解更多南昌起義的史實、細節,讓學生親身感受革命先驅們的理想抱負、人格魅力和中國革命的艱難歷程,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突出歷史的鮮活性、教育性和人文性。通過班級觀后感評選,讓優秀者上講臺宣讀心得,并把作品長久粘貼于教室。這既培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登臺表達的勇氣,使其心中充滿成就感和愉悅感。當然,拓展寓教于樂的人格教育活動可以多樣化,比如舉行“我最喜愛的歷史名句”評選活動、撰寫歷史小論文競賽、歷史知識搶答賽、歷史劇表演秀、模擬法庭審判漢奸汪精衛等,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培養興趣、陶冶情操、提升能力、塑造人格。
“身教重于言教”。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人格。俄國教育家指出: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切,只有健康的心靈才有健康的行為。歷史教師個人素質的高低、對生命感悟的深淺、對生活的執著程度、對歷史理解的寬度等直接影響到學生人格教育的厚度。隨著歷史新課標的貫徹實施,教師更應注重自身人格修養的不斷提高,以自己的人格去引領學生建構優良人格。在教學實踐中,如果教師能展現出高尚的師德、淵博的學識、精湛的教學藝術、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尊重學生、誨人不倦的工作作風等人格魅力,那必將發揮示范作用、潤物無聲地感染激勵學生,給學生以智慧的啟迪、心靈的觸動和精神的升華。
[1]郭芳讀.在歷史教學中加強對學生的人格教育[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8,(11).
[2]尤春義.歷史教學如何塑造學生的人格[J].吉林教育,2008,(20).
[3]范紅宜.淺談如何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J].石油教育,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