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維彬 胡 斌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能力的巨大增長和勞動群眾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是金融危機產生的主要矛盾。我國要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進行深刻的分析,結合本國國情,揚長避短,爭取經濟的快速發展。
金融危機對社會的影響比較明顯,我國也不例外。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短期負面,長期促進。我們必須從金融危機中吸取經驗,以控制避免金融危機的再次發生。
1、金融危機會影響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美國和英國等一些發達國家,金融危機已向實體經濟蔓延,已出現經濟衰退。目前,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較高,全球經濟放緩及由此帶來的外需減弱必然使中國出口受到影響,從而對經濟產生極為不利的負面影響。
2、金融危機會對我國金融市場產生巨大沖擊。從宏觀上,這次金融危機對中國金融市場的沖擊是巨大的。盡管我國金融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但本次金融危機與1 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相比,對我國金融市場影響的程度是不同的。中國擁有約兩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其中約60%為美國國債、“兩房”相關債券和其他美元資產。美國政府接管“兩房”對中國具有正面影響,但美元未來的走勢對我國外匯儲備影響極大,如果美元大幅貶值,我國官方外匯儲備將不可避免的顯著縮水。
3、金融危機會對我國外貿產生巨大沖擊。由于中國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世界經濟體系中,2007年中國對外貿易依存度高達70%,在世界經濟和美國經濟出現嚴重問題的時候,由于美國和歐盟是中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歐美等國經濟的衰退將會降低我國的出口需求,從而導致我國的出口減緩。
1、這次金融危機會帶來世界能源、原材料降價。隨著人們對歐美經濟的衰退憂慮不斷增加,世界能源、原材料降價的趨勢短期內還不會發生逆轉。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對延緩和消除中國經濟發展資源的瓶頸,對降低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成本也是一個難得的機遇。中國應審時度勢、待機而動,在合適的時機動用外匯儲備到歐美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去購置發展所需的戰略性資源。
2、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走出去”的投資機會。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崛起和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實現,同樣也決定中國必須走出去,必須走向世界。我國已成為全球出口大國和第三貿易大國,并且還前所未有的開始了由資本凈流入國向資本相對過剩國轉變的過程。這些過剩的資本加上長期以來我國的高國民儲蓄率表明:我國只有走向世界,才能造就一大批世界級的跨國公司,才能為中國的經濟進一步騰飛,為中國的崛起和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
2008年的金融危機給我國很好的敲響了警鐘,看到了金融危機帶來的利與弊。我國要結合本國基本國情,增強信心,抓住機遇,以取得經濟的快速發展。
當前,我國要擴大有效需求,政府應及時調整需求結構。一方面,應對全球經濟衰退的形勢,我國的經濟發展必須由原來較多依賴出口向注重擴大內需轉變,由進一步啟動內需來帶動未來的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我國有效需求拉動經濟的貢獻率顯示,消費需求占55%,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消費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80%的貢獻率,而投資需求比例比發達國家高出20個左右百分點,投資需求又主要集中在固定投資方面的投資。針對這一現狀,當前擴大有效需求應重點加快民生工程、基礎實施、生態環境建設,特別是加快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農業發展起來,必然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費需求的增長,從而形成一個內在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良性經濟發展態勢。
一是適時適度開放說明我們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不會改變。開放可能會帶來一些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但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開放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機遇,使我國通過參與國際事務,獲得更多的話語權;通過自身的發展和影響,對世界金融穩定做出的貢獻。二是全球金融危機再一次向我們證明,像中國這樣處于轉軌過程中的發展中國家必須根據國際及國內環境來確定對外開放的時機和進度。特別是在匯率改革過程種,要繼續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
我國金融監管在吸取他國教訓的基礎上,具體應做到:一是配合國際金融監管體系的改革,制定合理有效的即溶監管標準、預警系統和風險防范體系,特別要加強對主要儲備貨幣國的監管,使金融監管與金融創新齊頭并進。未來應一方面鼓勵金融創新,一方面提高金融監管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二是積極推進國際監管合作,要建立中央與銀行之間的監管協調機制,提升國家貨幣基金組織的作用,增強其獨立性,對金融市場進行聯合、跨境、全面的監管;加強各國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避免監管業務上存在重復和遺漏的狀況;加強金融監管機構和金融機構的合作,構建金融機構服從監管的激勵與約束機制。適時溝通金融機構與監管當局,使監管當局在設置金融監管指標時,不僅要考慮整個金融體系安全所要求的風險水平,而且還應尊重金融機構內部風險管理方式及其風險指標水平的選擇,做到監管水平盡量與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要求相一致,從根源上消除金融監管的空白地帶。
[1](美)己瑞·易臣格瑞.金融危機的防范與管理.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2]姚廷綱.世界經濟危機.經濟科學出版社,1988.
[3]王德祥.經濟全球化條件下的世界金融危機研究.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
[4]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審思中國:經濟全球化態勢下的發展與選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