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琨
(西安政治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68)
開放與發展之間存在著辯證統一的關系。發展是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主題,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基礎,開放則是國家進入國際經濟體系的必由之路,是順應經濟國際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規律。發展離不開開放作為前提,開放為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支撐。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整體。
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要求我們在新的發展階段更加主動地適應現代化建設和經濟全球化的新形勢。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和完善,從起初單純的對外開放到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再到互利共贏戰略的不斷演變,為本國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環境和可持續動力,使本國經濟與國際經濟處于良好的協調狀態。
我國經濟在近30年來的較快發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對外開放和大規模引進外資,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價。我國工業化開始的早,又是世界重要的生產制造基地,資源環境破壞嚴重,隨著高能耗、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快速增長,資源消耗、環境污染等方面造成的損失也漸漸體現出來。
我國是人口大國,地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出口產品在國際分工中處于低端的環節,附加值較低,產業鏈條較短,對外經濟依存度較高,我們在積極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和分享經濟全球化收益的同時,也面臨更多的經濟風險。目前我國存在的有出口無產業、有產業無技術、有技術無產權、有增長無效益的現象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中國要素在中國開放中獲得的收益小而成本大。
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核心在于“互利”,目標是為了實現“共贏”。伴隨國內政治經濟條件的變化,改革開放政策既要保持一定的連續性,也要能夠適應國內外經濟變化的需求。開放初期,我國發展的絕大部分收益由外部要素獲得,雖然可以更大范圍內地進行資源合理配置,實現最優規模的效益,但由于對國際市場依賴度很高,受世界經濟環境的制約較大,往往容易受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和國際壟斷資本的控制。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經濟發生了巨大改變,中國開放的新階段決定了對外開放的新要求。隨著整體產業水平的提高和投資競爭的加劇,一些跨國公司加快向中國轉移新技術,這時應抓住機遇鼓勵外資重點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優化外資結構,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中的地位,從單純強調數量增長的外向型經濟向質量與數量并重的開放型經濟轉變。
新世紀新階段,中央提出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不僅僅是為了解決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又好又快的問題,同時也是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新趨勢、新挑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戰略一次重大調整。從經濟方面來說,互利共贏戰略的提出標志著中國的對外開放已經從適應性開放階段向戰略性開放階段實現順利過渡。戰略性對外開放著眼于國家對外開放的戰略全局,從外向型經濟長遠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剖析中國對外開放面臨的宏觀外部環境,并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整體利益考慮對外開放政策的制定。在戰略性開放階段,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不是強調單一領域的經濟發展與開放業績的提升,而是著眼于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長遠利益,強調中國與世界的共同發展。在對外關系中,更加強調開放的可持續性,通過國際合作的手段,促成共同利益的實現,保障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可持續合作和發展。
以前說的開放,主要指的是與改革聯系在一起的"對外開放",是促進經濟發展的一項基本國策,是國內經濟政策的一個方面。從十二大以來對外開放都主要是在經濟發展政策部分進行論述,主要內容是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強調的是如何引進技術、引進資金、引進先進的經驗、引進人才等等,主要是單向的由外向內的引進。十七大的報告不僅在經濟部分深入論述了作為經濟戰略的對外開放,還首次在外交戰略部分中提出了“開放戰略”,這是對“對外開放”戰略的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這說明開放已經從開始時的立足于為國內服務的對外開放,向為國內服務與國際服務相結合發展,這也就是說現在的開放不再是單向的開放,而是雙向的開放,使開放戰略從國家發展戰略延伸為國際戰略,把開放戰略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金融開放是一把雙刃劍,既能帶來效率的提高和經濟的收益,也同樣隱藏著風險和危害。新形勢下我國經融機構走向海外的最大挑戰不是來自對方,而是自己的能力、能量和發揮空間。開放和安全的關系,實際上是制度建設和我們金融安全的關系,這取決于制度怎樣建設與完善。因此面對國際市場,履行承諾的同時,也要逐步與國際規則和慣例相接軌,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開放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健全財務風險控制體系,建立規范有效的資本補充機制,配合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市場調節機制,從源頭上控制金融風險,為金融企業的改革和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
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市場化改革對金融穩定的要求越來迫切,目前我國的經濟體制存在著運轉不靈和結構失衡的問題,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雖然金融領域市場競爭在不斷的擴大,但國家對金融資源仍有相當大的掌控權,國有壟斷程度很高。經濟改革的動力是金融體制改革,而金融體制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壟斷,政府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以國家壟斷為主,破壞了競爭環境,浪費了生產資源,不僅不利于競爭機制的形成和完善,還造成經濟發展的失衡,大量耗費了人民積累起來的財富。通過開放金融市場,打破壟斷發展公平競爭,提高金融體系的國際化水平和金融機構間的競爭程度,才能從根本上改善金融制度變遷的滯后性。
互利共贏的發展最根本出發點就是發展經濟利益,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在對外貿易上是處于內外失衡的狀態。經濟的內部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儲蓄和投資的失衡,及投資和消費出現的不協調;外部不平衡體現在經濟項目和資本項目持續雙順差,以及外匯儲備過多。外匯儲備本質上意味著擁有國際上可換取各種資產和資源的權利,而過多的的外匯儲備卻不利于國內貨幣經濟的穩定,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和國民福利水平的下降。中國銀行業的內外開放也出現不協調,對內開放明顯落后于對外開放,對外開放的單兵突進,易導致我國金融市場的失衡,對經濟發展和金融穩定產生了不利影響。只有把握好經濟貿易的內外平衡,協調好內外開放,通過良好的制度和嚴格的監管來防范開放中的風險,才能降低金融風險,減輕對外貿易摩擦,使對外經濟和國內經濟協調發展。
中國是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面臨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雙重壓力,近年來,隨著知識經濟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區域經濟合作迎來了又一次的發展浪潮,我國在積極參與經濟合作的實踐中雖然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績,互補性與其它國家發展了經貿關系,推動了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提高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目前尚無一套清晰和立足于長遠需要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戰略和應對體制,總體上缺乏方向感和清晰的目標,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其次,我國參與的區域經濟合作組織主要在現有的關系框架下展開的,沒有更多主動地去爭取尋找新的國家與地區的合作伙伴,在參與區域經濟合作中也因顧慮較多,沒有積極主動地爭取區域經濟組織的主導權,導致中國參與區域經濟合作的程度較低。
外資對我國的經濟建設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體現在彌補國內資金的不足,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另外利用外資還可以引進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目前我國引進外資的數量逐年增加,但外資對我國經濟的推動作用卻越來越弱,特別是在外資的使用效率上,缺乏有效的實施措施和監督機制,各地為了追求引資數量,不惜給予外商過度稅收優惠政策,這種不平等的競爭不僅導致稅源流失,國家財政收入下降,而且降低了國內企業的凈產值和利潤率,不利于民族產業的發展。我國雖大力引進外國技術,但整體上吸收不到西方的先進思維理念和核心技術,跨國公司的技術轉移也主要采取內部交易方式,技術溢出的外部效應微弱,我國渴望從跨國公司學習尖端先進技術的結果并不理想。
發展導向型政府管理體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轉變過程中逐步形成一種管理模式。以發展為導向的激勵機制,往往容易導致地區惡性競爭,不但使外資外貿的開放效益下降,同時也使得中國與國際貿易伙伴產生經貿摩擦,不利于構建互利共贏的對外開放環境,因此,需要對發展導向型政府管理體制進行改革。要真正實現發展規劃的導向作用,首先要不斷的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對發展整體規劃進行適當調整完善,以確保政府的規劃對國家的經濟發展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其次要設立相應的機構組織進行推進和督促,政府充分發揮宏觀調控,建設政府導向型的科技進步新機制,加強對企業成為科技進步主體的宏觀主導。
[1]帕斯卡爾·拉米,世界貿易組織總干事回答記者訪問盛贊中國入世貢獻巨大.2011
[2]張幼文,經濟全球化與國家經濟實力—以“新開放”看開放效益的評估方法【J】.國際經濟評論,2005
[3]陳松川,和平發展,互利共贏,構建和諧世界【T】.2007
[4]張幼文,互利共贏: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J】.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