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哲浩
(浙江農林大學工程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
住宅小區是現代城鎮居民生活的基本空間,住宅小區戶外景觀是小區居民日常戶外活動的自然物質空間和精神文化空間[1]。理想的戶外景觀能提高人們的居住質量,呵護居民的身心健康。近年來,溫州居民常以對現實住宅小區戶外景觀的抱怨、對過去生活景觀的懷舊、對國內外城鎮居住區景觀的向往等方式,表達著自己對戶外景觀的評價和需求,反映出溫州城市住宅小區現有景觀存在的諸多問題。
近年來,在溫州市區的居住區里,在政府主導下建造了不少公園、綠地、廣場等公共景觀區,住宅小區周邊和內部的綠化及景觀營造也得到多方的重視,取得不少成果。但令人痛心的是:車,特別是私家小車越來越多,行車和停車破壞景觀、妨礙景觀使用的問題日益嚴重。行車、停車往往阻斷住宅通往公共景觀區的步行通路,形成了安全隱患,影響了人們到公共景觀區散心、交流、運動;而小區內部又擺滿小車,小車占據小區的主干道和次干道,甚至是家門口。小車擠占步行通路,讓人無路可走,也給游憩空間造成非人性的心理壓力和環境污染,使人不愿意停留?!靶新冯y、無處去”,讓人只能呆坐在家中。
溫州位于浙江省東南沿海,西依高山,東臨大海,地屬沖積平原,歐江橫貫其中,境內河渠縱橫,山巒錯列。水繞山轉的自然格局構成了優美、宜居的山水城市特色[2]。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溫州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大量工業廢水、生活污水、農業污水直接或間接地排入河流。當前,溫州市區流經住宅小區的河道大多惡臭不堪,有的甚至已成死水一潭,失去了生態和景觀功能。住宅小區水景觀中的水體大多與城市的江河不相通,是封閉型的水體,只能靠飲用水來維護。許多住宅小區住戶住進后不久,或者水景變臭,或者水景缺水、少水、無水,場地中只剩下干涸的河道和僵硬的水池。
溫州素稱“東甌名鎮”,擁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山水空間。這塊土地上,適合許多跨氣候帶的植物生長,區域內的特色花木品種繁多,與居民生活休戚相關,蘊涵著豐富的風土人情,能讓居民產生親切感和歸屬感;這塊土地上,曾經建造了富有特色的鄉土民居建筑,蘊含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這塊土地上,也曾經建造了富有詩情畫意與獨特風格的官府園林和私家園林[3]。但是,近20年來,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背景下溫州城市建設缺乏特色和個性。從城鎮住宅小區景觀現狀看,其場所精神失落問題相當普遍。其中,用戶最不滿意的問題包括以下方面。①花木景觀缺乏自然生趣。住宅小區建造過程中,場地上自然生長的花木一般都被去掉,而統一栽種的花木品種又少,且形狀都被修剪成千篇一律的幾何形,滿足不了人們回歸自然、與草木交流的心理需求。②場地記憶缺失。每塊場地原本都有自己的歷史和故事,但是,舊城改造、新城擴建,舊住宅區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新住宅區不斷建成,場地上原有的自然、文化景觀大多沒有了痕跡,每塊場地都變成記憶的沙漠。前人生活沒有留下痕跡,今人也無處尋找早年生活的記憶、看不到自己生活的軌跡。場地沒有記憶,住宅區沒有文化積淀,住戶無法產生認同感。③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小品少。溫州文化源遠流長,根深葉茂。有“‘先佛后儒’的宗教文化,有‘東南小鄒魯’之稱的教育文化,有聲名遠播的‘永嘉學派’,有詩歌、繪畫、戲劇”[4],也有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和神奇美麗的民間傳說。璀璨的文化資源原本可以通過景觀小品表達出來,營造城市的文化景觀,讓人們詩意地棲息其中。但是,當前溫州城市居住區內反映溫州人積極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表達溫州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景觀小品很少。外界常議論溫州是“經濟的森林、文化的沙漠”,從住宅小區景觀小品營造現狀看,也有一定道理。
越來越多的溫州人經濟上富裕起來了,住房空間大了,室內裝修更加講究了,但常常發現自己原來熟悉的居住環境不見了,居住小區的人不再熟悉,很難與鄰里一起無拘無束地敘家常了,兒時記憶中的山水、花草、蟲鳥、同伴、成長故事更是無處尋找。于是,很多人內心的失落、空虛、孤寂和冷漠感無法排解,故鄉認同感、戀鄉情結在弱化,不少溫州人對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宜居性感到不滿。從某種程度上說,這種現象正是溫州城市住宅小區景觀營造喪失場所精神所致。
現代住宅小區的開發過程大致如下:①政府制定城市規劃;②開發商競標獲得地塊、提交《可行性研究報告》并經政府部門審查通過;③開發商經調研制定《項目規劃設計方案與技術實施方案》;④開發商選擇施工方施工;⑤聘請專門的物業管理公司進行后期的物業管理工作;⑥政府相關部門承擔設計規劃的審查與現場考察工作。從開發過程看,影響城市住宅小區景觀營造的客觀因素是城市的大環境。城市的自然、地理條件,人口數量與交通狀況,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水平,歷史傳統與地域文化等,都是外在的客觀環境因素。主觀因素是:開發商、景觀設計師、政府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購買者或者說消費者的觀念和行為。梳理影響住宅小區景觀營造的主客觀原因,當前溫州城市住宅小區景觀建設問題的癥結可歸結為3個方面。
工業化消耗大量的土地、水等自然資源,城市化帶來人口集聚城市。于是,車輛數量劇增,交通惡化,城市河道堵塞,水資源惡化,城市改造與擴建又使城市傳統景觀遭受破壞,等等這些危機,任何一個國家與地區在工業化和城市化過程中都可能面臨,但就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來看,政府也不是無能為力的,相反可以大有作為。例如,20世紀60年代,法國面臨著私家汽車數量急劇上升、城市交通急劇惡化的危機。法國政府分析國情,當發現靠拓寬馬路永遠也趕不上交通需求時采取的應對措施是:一方面將道路建設得盡量不適于私家車行駛;另一方面又提供便利的公交系統支持。于是,城市交通得以控制,保證了交通的質量與效率,同時城市景觀得以很好的保護[5]。又如,日本也曾在城市化、工業化進程中,由于城市建設以經濟效益優先而制約了城市景觀建設,但當政府認識到大力發展城市景觀建設、提高居民生活環境質量的重要性后,大刀闊斧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①立法保障景觀建設,從宏觀規劃到具體行為指導,法規齊全;②增設專門政府機構負責城市景觀建設的相關工作;③政府從財政上大力支持景觀建設;④發動民間團體與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等等[6]。同時,日本政府要求各城市在景觀現狀調研基礎上,明確城市發展的基本理念和城市景觀形象,制訂相應的景觀發展基本計劃,使城市的園林景觀建設與城市建設協調發展[7]。溫州城市化和城鎮化的啟動力主要是“自下而上”的,即靠村鎮城市居民的原始投入帶動城鎮化、城市化的發展[8]。這種城市化模式,充分發揮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但是減弱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對城市建設的引導。同時,政府對城市發展的規劃,對城市交通建設、水系保護與治理都缺乏前瞻性,對城市住宅小區景觀建設的調控、監督工作也缺乏力度。相關政府部門往往是治標不治本。相比于法國與日本政府可推知,我國各級政府有關城市景觀保護、建設工作不到位是造成當前城市景觀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眾參與城市景觀規劃和設計是現代設計界普遍崇尚的理念。長期生活于某一場地或熟悉某一場地的居民,是這一場地景觀及場所精神的創造者。只有聆聽他們的體驗和意見,才能真正挖掘場所精神;購買房產并將生活于這一場地的居民才是最終的使用者,只有聆聽和采納他們的呼聲與意見,才能營造人性化的居住景觀。但是,就目前住宅小區景觀設計和營造看,開發商和設計師是真正意義上的決定因素,已生活或將生活于這一環境的居民實際上沒有參與機會。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種歷史和現實的復雜原因,在城市規劃、景觀建設等市政中政府過于強勢,公眾參與權沒有相關法規的保障,往往被忽視。另外,購房者的景觀需求與景觀理想本可以通過購買行為制約開發商的行為,從而引導景觀設計和營造,但過熱的房地產市場也使購買者喪失了購房理性與選擇權利。
文化與景觀是相互作用的。文化是景觀的內容,是景觀發展的推動力;景觀是文化的表現形式,修正并延續著文化的發展道路[9]。溫州大學教師趙明在研究溫州城市形態變化中也提出,城市形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而是由一種存在于該地域社會特有文化中的集團意志所左右的構圖[10]。由此,溫州城市住宅小區景觀問題與溫州地域文化特質中的負面因素有著必然的聯系。例如,溫州永嘉學派主張義利并舉的重商文化,使溫州人具有“務實”、“進取”的優良品格,也使不少人陷入過分追逐“功”、“利”的實利主義泥潭。這種文化特質反映到城市住宅小區景觀建設領域,表現為政府、開發商、廣大公眾的強烈的“逐利”意志和行為。城市規劃、古城保護、景觀建設、居住環境與房價是否相稱等問題,都在“利”前被擱置起來;溫州文化宣揚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創造了溫州人的財富傳奇,換來了溫州經濟的繁榮,但也造成了溫州人人文精神缺失、休閑文化貧乏。人文精神、休閑文化的價值不在于提供物質財富或實用工具與技術,而是為社會發展進程提供指引、矯正、平衡、彌補等功能,使人類的心靈有所安頓,有所歸依[4]。追逐“功”、“利”而步履匆匆的溫州人,很難停下腳步花時間去追求“無用”的休閑、營造自己的精神家園。
[1]王紫雯,王 蕾.人居環境建設的景觀哲學思考[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9(5):9~16.
[2]黃開戰,徐培迪.融入地方人文特色,創造城市新景觀[J].技術與市場(園林工程),2006(9):12~14.
[3]溫州市園林管理處《溫州園林》編委會.溫州園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89.
[4]蔡克驕,范慧佳.論溫州人的休閑觀[J].青海社會科學,2007(4):156~161.
[5]路 露.試析法國當代城市景觀中的精神文化內涵[J].城市環境設計,2008(2):97~98.
[6]凌 強.日本城市景觀建設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日本研究,2006(2):44~48.
[7]郭泉林.日本現代園林景觀的考察和啟示[J].南方農業(園林花卉版),2008(3):3~7.
[8]崔功豪,馬潤潮.中國自下而上城市化的發展及其機制[J].地理學報,1999(2):106~114.
[9]王澤燁.前車后轍 鑒往知來——對景觀文化建設的思考[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0(11):81~82.
[10]趙 明.“溫州模式”與溫州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形態特點[J].中國水運(下半月),2009(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