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甫
(福建大田縣林業局,福建 大田366100)
古樹名木是我國林木資源中的瑰寶,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重要的人文與自然遺產,也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古樹名木是有生命力的“綠色古董”,見證了朝代的更替、人民的悲歡、世事的滄桑,是一部活靈活現的中華民族史書。古樹名木的復雜年輪結構蘊含著古氣候、古水文、古地理、古植被的變遷史,是十分珍貴的“綠色文物”。古樹名木還是名山大川、名勝古跡等不可或缺之佳景。然而,隨著城市的建設、經濟的快速發展,大樹讓樓、大樹讓路的現象普遍存在,人為擅自砍伐、移植、破壞古樹名木現象頻頻發生,因此,保護古樹名木刻不容緩。
2.1.1 大田縣自然地理概況
大田縣地處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西北麓中段,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南嶺東部山地常綠櫧類闊葉林區,閩中戴云山—鷺峰山常綠櫧類闊葉林小區。縣域有8個植被類型,113個群系,292個群叢。由于人們長期的采伐和利用,原生森林植被不斷減少,植被群落演替強烈,部分植被群落更新為針葉林、經濟林,甚至演替成灌叢等。
2.1.2 大田縣古樹名木存量調查
為了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大田縣在1995年實施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中,對古樹名木進行了一次全面調查建檔;1998年又開展了城市建成區以外的古樹名木普查建檔,對有關全縣古樹名木資源數量、種類、分布的歷史記載情況進行查找收集,認真分析原有資料,對缺項因子進行補充完善。2010年為了建立古樹名木網絡數據庫,開展了對每株古樹名木和古樹群進行編號,增加GPS定位和數碼相機拍攝電子版全景彩色照片,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大田縣古樹名木GPS定位調查資料和圖片資料。為進一步加強保護和管理提供了科學翔實的、完整的檔案資料。
2.1.3 大田縣古樹名木存量
通過普查建檔工作,比較全面地查清了大田縣境內古樹名木資源數量、種類、分類和生長情況。調查結果表明:大田縣現有古樹名木16科27屬33種,總株數為2681株。其中散生古樹412株,古樹群61群,2269株。屬國家I級保護的珍貴樹木3種150株(南方紅豆杉121株,銀杏26株,水松3株);國家II級保護的有4種428株(香樟179株,閩楠247株,福建柏1株,紅豆樹1株);福建省重點保護的有3種350株(江南油杉24株,柳杉325株,刨花潤楠1株)。按古樹級別分,散生一級古樹159株,二級古樹490株,三級古樹2032株。
與1998年建檔資料相比較,全縣古樹名木死亡、滅亡、盜伐減少63株,新增散生古樹146株,新增古樹群34群,1743株。
特別是武陵鄉仕洋村一株羅漢松是目前為止全省已查明地圍、冠幅最大的羅漢松古樹,而屏山鄉和坑村的一株圓柏據了解是全省目前胸徑最大、樹齡最長的。
通過調查分析,大田縣古樹名木按管理權屬和追溯造林意義,大致可以分為8種類型。
(1)房前屋后個人所有的古樹名木。即房屋的祖宗先人在自家房前屋后種植樹木,經過歷代滄桑遺留下來,形成如今的古樹名木。
(2)宗祠前后種植,并由宗族管理的古樹名木。由宗族宗人在宗祠前后種植綠化樹木,美化環境。或宗族先人種植留下的古樹,后人認為此地風水好,再建宗祠,形成的與宗祠相得輝映的古樹名木。
(3)以村集體、自然村或房頭、宗族管理的水尾林、風水林和休閑歇腳乘涼林。村落、房頭、宗族先民為了營造宜居環境,保護風水,或為行人、村里人提供活動、歇腳、休閑場所營造的片林,通過長期保護管理而形成的古樹名木群落。
(4)具有記念意義的名人紀念林。如550多年前建設鎮建豐村有位學者到福州講學,培養了許多有出息的弟子,學子們為了報答恩師的培育之恩,在恩師故里營造了樹木以誌紀念,形成如今的古樹名木。
(5)經商人員從外地帶回并種植經濟樹種形成的古樹群落。如廣平萬宅先人從外地經商帶回銀杏種植在村里,經過幾百年經營,形成了一個靚麗銀杏古樹群落。
(6)移居隨帶種植以紀念祖籍的紀念林。625年前太華鎮大合村三陽祠陳氏為了紀念祖籍地,特地從永安貢川帶回羅漢松種苗進行種植,以誌紀念,形成如今的古樹。
(7)寺廟風景林。由寺廟僧尼們或信徒們在寺廟里外種植樹木,經長期經營管理形成的寺廟風景林。如建設感德寺內的青岡如今280多年,屏山昭靈庵一株圓柏如今860多年。
(8)墓頭樹。墓主為了紀念故人,在墳墓周圍植樹造林作為紀念形成的特有林木。如文江的人形墓一株杉木如今600多年。
大田縣名木古樹保護形式呈多樣性,得到了個人、宗族、集體管護,受到宗祠祖訓、鄉規民約的約束和林業法律法規的保護。
2.3.1 依照權屬歸屬進行管護管理
(1)個人房前屋后、墓頭、地旁先人種植所遺留的樹木,一般屬于個人所有,由個人進行管護管理。
(2)宗族、自然村的風水林、水尾林、風景林等,按其權屬歸宗族、自然村或村集體管理。
(3)寺廟風景林歸寺廟經營管理。
2.3.2 受到宗祠祖訓、鄉規民約的約束
在風水林、水尾林、紀念林、寺廟風景林受到宗祠祖訓、鄉規民約的約束力在某些程度上優于現行法律法規。如有的鄉規民約、祖訓規定,偷砍盜伐風水林要清家蕩產、殺豬請罪、在全村敲鑼游行、清理出族譜等嚴厲措施,就是這些措施使風水林、水尾林、紀念林等林木得以保存至今,成為古樹名木。
2.3.3 掛牌保護和法律法規保護
通過建立保護小區、生態林保護和古樹名木的掛牌保護、禁止采伐等措施使古樹名木從單純的民管上升到民與國共管,使古樹名木保護得以延續。
2.3.4 管理措施粗放
大田縣全縣的古樹名木管理都比較粗放,大部分古樹未進行病蟲害防治、伴生樹種清理、病枯枝清除等經營管理措施,造成古樹病死腐壞、伴生和附生。只有小部分因人們休閑或祭祀需要而進行劈草管理,極小部分古樹群有立碑銘志。
(1)宣傳力度不夠,保護意識較薄。廣大人民群眾對古樹名木保護意識認識不足,法制觀念淡薄,隨意破壞。要使人民群眾知法、懂法、守法,必須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人們保護意識,形成自覺保護行為。
(2)古樹名木衰敗死亡。近年來由于環境污染,生長環境、條件日趨惡化,各地重視程度不夠,保護意識差或資金短缺,加上人為破壞和自身樹齡較大等因素,許多古樹名木長期處在生長弱勢邊緣,嚴重者甚至死亡。
①樹木自身衰老,生命力減弱。隨著樹齡增加,樹木生理機能逐漸下降,根系吸收水分、養分的能力越來越差,不能滿足地上部分的需要,樹木生理失去平衡,從而導致部分樹枝逐漸枯萎死亡。
②立地條件差,營養面積小。一些古樹分布于丘陵、山坡、墓地、谷底等處,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營養面積小,隨著樹體的生長,吸取的養分不能維持其正常生長,很容易造成嚴重的營養不良而衰弱甚至死亡。
③人為活動是危害古樹名木的重要因素。如不合理的采伐、城市擴大、基礎設施改善、居民動遷等波及古樹的生存空間,在樹上亂堆、亂刻、亂釘釘子、剝皮挖根,甚至在樹根澆灌硫酸等人為破壞古樹行為。特別是風景名勝區里游人密集,地面踐踏頻繁,致使土壤板結,通氣不良;有的樹干周圍鋪裝面積過大,僅留下很小的輸盤,影響了地上與地下氣體交換,使古樹處于透氣性極差的環境中。另外,城市土壤污染日益嚴重,人們亂排污水,亂倒垃圾,亂堆柴火,導致土壤酸化、鹽堿化,理化性質變壞,加速了古樹的衰老。
④病蟲害、鼠害危害嚴重。由于古樹年齡大,樹勢減弱,易遭病蟲害侵襲。介殼蟲、天牛、螞蟻、松毛蟲等對古樹的侵害較重,另外,鼠類對古樹根的啃食也加劇了其衰亡的速度。
(1)做好普查統計,建立健全古樹名木檔案。縮短古樹的補查時間,避免統計粗略、項目少、遺漏現象。健全大田縣古樹名木系統的檔案,并為古樹統一命名,依其樹種、樹齡、胸徑、生長勢、生長環境、土壤等做詳盡記錄,對有關古樹名木的歷史典故、傳說、故事、神話等做記錄整理和宣傳,既給保護古樹名木提供依據,又加深人們對古樹名木的認識,從而達到積極保護古樹名木的目的。
(2)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加大執法力度。充分利用各種輿論宣傳工具,廣泛宣傳保護名木古樹的重要意義,宣傳有關保護古樹名木的法律法規,提高人們對“保護古樹名木,人人有責”的認識,對古樹保護做出貢獻者給予樹碑立傳,破壞古樹名木行為給予嚴厲打擊,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古樹名木的氛圍。
(3)加強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在人畜活動頻繁的古樹周圍修建鐵柵欄或其他柵欄將樹保護起來,同時設告示牌,告誡市民不要跨越圍欄,攀古樹,預防人為和牲畜破壞。對古樹周圍進行保潔,清除污物,排除污水,拆除古樹名木周圍的建筑物,改硬化地面為種植草地或鋪透水性能良好的地面磚,使樹冠有充足的光照,根部透氣、吸水有保證。并嚴禁在古樹周圍附近焚燒雜草。
(4)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體系。加大對古樹名木保護的投入,在建成完備的古樹名木檔案的同時,對古樹名木設置專人管理養護,實行人員、物質、資金三到位。對古樹名木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修剪,對樹體修補固定,并建立工作志,及時掌握每株古樹名木的生長變化情況。同時鼓勵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古樹認養活動,設立古樹名木保護基金,接受國內外的資助、捐贈、饋贈等,從而推動自覺保護古樹、愛護古樹的良好氛圍。
(5)改善生境條件,增加營養面積。古樹幾百年固定生長在一個地方,土壤肥力有限,再加上人為踩實,通氣不良,排水不暢,有些古樹由于位置關系,樹木長大后,根系的活動受到限制,加快了樹木的衰老。因此,可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換土、松土、增施有機肥和增加防旱、防凍等綜合措施,以改善其營養條件。對在休閑地、人行通道上的古樹名木要在樹兜周圍改硬化地面為透氣磚,增加其透氣性、透水性。對位于河邊、路邊等單邊地勢的,要通過砌壩培土,保證水土不再流。對院落內的樹木,可通過松土、覆砂等措施,增加透氣、透水面積,改善立地環境條件。對灰塵污染嚴重的地方,經常對樹體噴水,增強古樹名木的觀賞效果和光合作用,同時也提高古樹抵御自然災害及病蟲害的能力。
(6)加強古樹名木的樹體修復,加設避雷、防風設施。古樹年代久遠,在其漫長的生長過程中,受到人為或自然的損傷,有的主干空心、中枝死亡,樹冠失衡,樹體傾斜,枝條下垂,需用他物支撐,許多古樹樹體長滿了各種寄生物,有的樹干腐爛中空,遭受有害生物入侵。為保護古樹長勢,應對古樹適時進行清潔美容,清除樹體寄生物,清理枯死枝。并按具體情況進行傷口治療、樹洞修補,設置護欄、柱樁,加設避雷設施等加以保護,防止雷擊風折。同時,適時開展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7)發展古樹名木生態旅游。古樹名木形態各異,古樸滄桑,枝繁葉茂,繁花似錦,傳說美麗,是生態旅游、文化旅游景區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古樹名木生態旅游既能讓游客領略古樹名木風采,又能增加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讓群眾真正得到保護古樹名木的實惠。應為保護古樹名木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1]何國生.森林植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朱新玲,黎 鵬.武漢城市圈可持續發展能力綜合評價[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