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古蕊
(遼寧社會科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1)
在我國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的宏觀背景下,城市密集區開始大量出現并逐漸發展成熟。但同時,經濟的飛速發展也給城市密集區帶來了資源環境惡化的困擾,人口密集、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一系列問題,呈現出顯著的系統性、區域性、復合性和長期性等特征。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資源承載力研究在城市密集區的可持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資源承載力既是一個區域性問題,也是一個全球性問題,是確定經濟規模的重要指標之一。作為遼寧乃至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核心區,沈陽經濟區的經濟實力得到了顯著提升,而面臨的環境污染與資源短缺的問題也越來越嚴峻,制約了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研究城市密集區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僅對區域健康和諧發展具有極強的理論指導意義,也對區域開展各項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資源承載力是指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他資源以及智力、技術等,在保證與其社會文化準則相符的物質生活水平下能夠持續供養的人口數量(丁任重,2005)。資源承載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土地和水資源兩個方面,其中我國學者對土地資源承載力的研究比較普遍和豐富。
而相對資源承載力是指通過選定資源承載力的理想狀態作為參照區,以該參照區人均資源擁有量為標準,將研究區與參照區的資源存量進行對比,從而確定研究區內資源相對可承載的適度人口數量。
在相對資源承載力方面,我國學者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以城市為研究對象的成果有:董曉曉的《青島市相對資源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分別以全國、山東省及沿海省市為參照區,對青島市相對資源承載力分析及動態演化過程進行了研究;亞森·排吐力、程勝高的《烏魯木齊市相對資源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選用耕地面積、水資源總量和國民生產總值GDP作為分析參數,分別以全國和新疆為參照區域,計算出各類相對資源承載力,并對烏魯木齊市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提出了建議。
以城市群為研究對象的成果也比較豐富:陸田、陳正峰的《長三角地區相對資源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把自然資源和經濟資源作為主要的承載資源,以耕地面積和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承載資源的指標,選取全國和東部地區作為參照區,分別計算出相對土地資源承載力、相對經濟資源承載力和綜合承載力,并對其演化過程進行分析,最后提出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山東半島城市群相對資源承載力與競爭力研究》(談家青等),選取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作為參照區域,從通過對山東半島城市群相對土地資源承載力、相對經濟資源承載力和綜合承載力的計算,分析了山東半島城市群的競爭力。
沈陽經濟區以沈陽為中心,涵蓋了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營口、遼陽、鐵嶺、阜新等8個城市,區域面積7.5萬 km2,占全省50.8%,是遼寧乃至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的核心區。2010年4月,國務院正式批準設立沈陽經濟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至此,沈陽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
3.2.1 大氣環境
全區城市環境空氣質量良好,8城市的空氣質量全部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其中營口一級天數超過100d。城市環境空氣中3項主要污染物年均濃度均符合國家二級標準,沈陽和鞍山可吸入顆粒物濃度由超二級轉為符合二級標準,全區未出現酸性降水。
3.2.2 水環境
流經區域的主要河流中渾河和太子河的源頭為Ⅰ~Ⅱ類水質,遼河流域水質明顯改善,7.7%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由重度污染好轉為中度污染,處于1995年以來的最好水平。
3.2.3 生態環保
經濟快速增長必然導致生態環境的壓力增大,表現在土地、森林、草場、植被等方面的生態問題仍然存在。據遼寧省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1年沈陽經濟區生態環境質量為優的區縣有撫順、新賓、清原、桓仁、本溪和寬甸等6個縣,生態環境質量一般的區縣有康平、法庫、新民等。
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基礎上,調整用水結構,大力發展中水回用、海水淡化技術,發展節水農業,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由于區域內河流流域較長,在水資源開發利用時,要兼顧上、下游之間的水資源需求,保證各條河流的生態用水流量。同時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必須科學地確定壩下的最小泄流量。確定各功能區可開發利用的水量限值,按照可開發利用的水量發放取水許可證,建立一種取水許可證的市場交易機制。區域間的水資源調配還要在促進調水區與用水區經濟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能夠良性運轉的水權管理體制。
沈陽經濟區農業養殖和種植的污染量需要得到大幅度削減,主要措施有:合理規劃,使養殖業的密度控制在土地消納容量范圍內;定點屠宰場和規模化養殖廠要實現污染達標排放;提高農村糞便還田和平均綜合利用率;合理使用農藥化肥,大力推廣生態農業等。區域內一些發展相對靠后的城市,如鐵嶺工業化程度偏低,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仍占較高比重,因此全面實現農村面源污染控制目標的任務非常艱巨。
加快實施綠化工程,努力擴大城市綠地和水面,嚴格控制城市施工、灰、料、垃圾堆及裸露地面揚塵污染,通過建立防護林,加大城市周邊的防沙、固沙力度,降低沙塵暴等不利氣象條件對大氣環境的影響。目前,沈陽與鐵嶺兩市的環保部門已經簽訂協議,共建三北防護林生態屏障。
從資源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方向應該向知識密集型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努力提高服務業的功能。對于鐵嶺這樣農業比重較高的城市,發展綠色、高效的生態農業是促進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對于沈陽、鞍山、撫順、本溪等重工業密集的城市,加大重點污染企業的搬遷和改造,在高端環節上著力發展旅游、娛樂等現代服務業,既保證了經濟增長,同時也使工業發展對環境質量的制約性相對減小。
從整體協調發展的實際出發,開展全區域生態功能區劃的編制,完成區域生態建設規劃,確定需要協調開展的重點生態保護工程并嚴格組織實施,各地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把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編制規劃應重點考慮3個方面:首先,城市與區域的協調,各城市要努力與整個區域的發展方向相一致。其次,可持續發展需要協調,實現經濟、社會、生態的相互協調是城市生態規劃的本質要求,最終是要促進區域整體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最后,人口數量和結構要與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相適應。
[1]鄭古蕊,梁啟東.沈陽經濟區環境保護與環境合作初探[J].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2011(12):124~126.
[2]陳英姿,景躍軍.吉林省相對資源承載力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人口學刊,2006(1):41 ~45.
[3]羅 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4]牛鳳瑞,盛廣耀.三大都市密集區:中國現代化的引擎[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