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榮,馬丁丑
(1.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20;2.甘肅農業大學,甘肅 蘭州 730070)
甘肅是我國特色農產品的主產區,由于多樣性的氣候條件,造就了不可替代、獨一無二的資源優勢和地域特色。甘肅地處黃河上游,在黃土、蒙古、青藏三大高原交匯處,橫跨溫帶、暖溫帶、亞熱帶三個氣候帶,主要以內陸干旱、半干旱為主,水資源主要分屬長江、黃河、內陸河三大流域,生態和生物多樣性明顯。境內地形復雜,山脈縱橫交錯,海拔相差懸殊,從東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亞熱帶濕潤區到高寒區、干旱區的各種氣候類型。也是由于氣溫日差較大,光照充足,太陽輻射強,為特色農產品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產品不僅色香味美,而且是天然的綠色有機食品。
雖然甘肅農業發展的條件與整體環境欠佳,但在發展特色農業方面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有相當一部分地區已經進入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渡階段,以河西地區為主的釀造原料和制種產業,以中部地區為主的肉羊、中藥材和馬鈴薯產業,以隴東地區為主的肉牛、蘋果產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得到了有效的提升,2010年底,全省特色農產品種植面積達到2 700萬畝,占整個農作物播種面積的一半;與此同時,隨著市場服務體系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甘肅特色農產品流通市場日益豐富,特色農產品產量不斷增多,流通規模逐漸擴大,有力地幫助農民銷售了產品;農產品加工企業初具規模,保鮮技術和設施有很大的提高,有效地實現了農產品的增值。其中馬鈴薯、中藥材、苜蓿草、玉米制種、啤酒大麥等5個產業和產品位居全國第一,瓜菜花卉制種、啤酒花、食用百合、羔羊肉、釀酒葡萄等10個產業和產品位居全國前五位,目前基本形成了以蘋果汁、干酪素、瓜子、制種等特色農產品為主的出口格局。甘肅特色農產品種類豐富、流通量大,特色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水平決定著甘肅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關鍵因素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客觀科學的特色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導致許多地區和部門在推進特色農產品流通的過程中比較盲目。甘肅應該在特色農產品物流發展初期制定特色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以便能夠很好地把握甘肅特色農產品物流發展水平,從而做出合理、科學地評價和決策,同時更好地推動特色農產品物流的發展。
結合甘肅省的實際情況,衡量特色農產品流通狀況,找出制約特色農產品物流發展的瓶頸并進行改善,最終實現特色農產品流通成本的最小化和流通效率的最大化,從而增加農民的收入和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
特色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應該能夠對甘肅特色農產品物流水平有一個客觀的評價,指標的選取應具有科學的理論根據,能真實地反映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準確地反映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基本狀況和運行規律,為特色農產品物流的發展規劃提供可靠的依據。
特色農產品物流指標體系應是一個涵蓋多因素、多目標的復雜系統,其指標的設計應力求從經濟、科技和社會的不同層面反映特色農產品物流的綜合情況,以保證評價的可靠性和全面性。
由于甘肅特色農產品的種類多,具有區域性和季節性的特點,使特色農產品物流具有復雜性、專業性、廣泛性以及時空性等特點,因此特色農產品物流指標體系的設計應有針對性地結合甘肅農產品物流的特點及發展的現狀。
特色農產品物流統計指標體系力求達到層次清晰、指標精煉、方法簡潔,使之具有實用性與推廣性。因此,指標的選取要有可操作性,含義明確且易于被理解,指標量化所需資料易得,能夠用簡便直觀的方法和模型求解。
擁有發達的物流基礎設施與先進的物流技術是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基本前提,甘肅應加大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產品物流技術水平,為特色農產品物流業的發展提供有利的基礎條件。
3.1.1 提高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降低物流環節的損耗率
由于物流設施簡陋、工藝落后、方法原始,倉儲能力不足,導致農產品產后損失嚴重,效益難以提高。我國水果蔬菜等農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流通環節上的損失率高達25%~30%左右,超過四分之一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中被消耗掉了;甘肅糧食產后損失率高達7%~11%,馬鈴薯產后損失率為15%~25%,蘋果產后損失率為15%~20%,蔬菜產后損失率超過20%,每年產后損失的糧食達400億斤、馬鈴薯損失量達800萬噸、蘋果損失量達340萬噸;而發達國家的農產品物流損失率則被控制在6%以下[2]。因此,必須加快改造冷藏保鮮技術,以使供應鏈管理保持競爭優勢。為了推動農產品冷藏保鮮技術,降低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必須加強冷藏庫和保鮮庫的建設力度,擴大冷藏貨運車輛的運營,提高冷藏貨物的質量。
3.1.2 加強鄉村公路建設,提高鐵路運輸能力
由于甘肅地形崎嶇,交通閉塞,鄉村公路建設滯后,公路運輸能力和通達深度還比較低,鐵路運輸能力不足,在相當程度上影響到農產品的流通。2007年酒泉市的洋蔥產量在65萬噸以上,本地企業收購加工10萬噸左右,鐵路外運只有5 100個車皮,約30萬噸,其余滯銷本地。
“十二五”期間,甘肅以高速公路和農村公路建設為重點,加強公路擴容改造。2015年,全省公路總里程達到1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 600公里。農村公路網基本建成,所有鄉鎮和80%以上的建制村通瀝青路[3]。同時,甘肅加強對外通道和省內通道建設,注重農產品的鐵路運輸力。
3.1.3 創辦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合理開發物流園區[4]
創辦特色農產品批發市場,合理開發物流園區是甘肅農產品物流業發展的一個突破口,甘肅在各個區域特色農業基地大力發展了一批不同層次的農產品市場,如定西的馬鈴薯交易市場,隴西縣的大型國家級中藥材專業交易市場,隴南等中小型集散市場和季節性產地市場。而且隴西藥材交易量已經占到全國交易總量的20%左右,其中一些藥材如柴胡、甘草、當歸、大黃、板藍根等,交易量已經占到全國交易總量的50%以上。中藥材的商品化率約為90%,年交易額已經達到25億元,占到全國市場份額的20%以上。
特色農產品物流園區是具有一定專業和規模的新型物流業務載體,按照一定的原則組織物流活動。隴西中藥材物流園區投資1.5億元,占地340畝,已建成倉儲中心、檢測中心、配送中心、信息中心,并已開始運營,建成新型中藥材倉庫12棟,倉儲面積達29 400平方米,組建成立了甘肅省最大的中藥材物流貨運協會,現有會員50余家,實行專線經營,著力打造規范而強大的中藥材物流品牌。
3.1.4 加強農產品物流信息服務體系建設
農產品物流信息化是農產品物流各環節的紐帶,如果沒有物流環節信息的及時供給和通暢,就沒有物流活動的管理效率和時間效率,也就失去了物流的整體效率[5]。
甘肅已經建立了多家農業網站,如甘肅經濟信息網、甘肅農業信息網、甘肅農產品信息化交易平臺、甘肅農業信息網商務版等,各個縣市區分別建立相應的農業網站,部分龍頭企業和具有特色產業的鄉鎮也建立了相應的農業網站。另外,農牧部門在全省范圍內開通了12316“三農”服務熱線,電信查詢平臺“118114”等對甘肅特色農產品進行大力宣傳。
3.2.1 完善流通體系
傳統農產品的物流主要途徑是:生產者→產地市場→運銷批發商→銷地市場→零售商→消費者。經過這么多的流通環節,不論是在流通效率上,還是保險手段上都不能滿足新鮮特色農產品的物流方式。由于特色農產品的季節性和區域性特點,當集中上市時,物流不暢,產銷脫節,加工能力欠缺,造成了產后流通損耗居高不下。
3.2.2 加強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
甘肅物流專業人才缺乏,物流產業的發展比較緩慢。人才是促進發展和提升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因此要加強物流專業培訓和教育,對于物流企業來說,擁有一批掌握先進物流技術、具有先進物流理念的員工隊伍,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為了解決物流業發展緩慢及物流人才不足的問題,甘肅應加大物流教育的投入,加快物流人才的培養。首先,具備條件的院校申請開設物流管理等相關專業,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其次,通過特色農產品物流專業培訓來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
3.2.3 優化管理流程
特色農產品物流價值的實現是空間、時間和新增附加值的統一,在整個流通中貫穿著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商流的交叉循環。傳統的農產品物流主要關注的是倉儲、運輸、配送、加工等各環節的合理性實現,從而影響整體物流管理優化。
3.3.1 提高物流技術水平
在特色農產品的產后物流過程中,其篩選、包裝、儲藏、保鮮技術上都遇到了普遍的難題。許多小生產方式下的農戶無法應用現代農產品的保鮮技術和加工技術,限制了特色農產品的流通量和流通半徑,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造成產后流通損耗非常嚴重[6]。
3.3.2 加強農產品流通環節的標準化程度
農產品標準化問題一直困擾特色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制約特色農產品順利進入國內外消費市場。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通過相關的法律法規措施,規范農戶生產過程的標準化,制定和完善特色農產品在生產和流通環節的技術標準;結合特色農產品物流體系的建設,建立無公害和綠色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等,對綠色、無公害農產品實行專營[7]。
3.3.3 發展農業合作組織
農業合作組織是實現農業標準化生產的重要組織力量,并將成為農戶小生產與農產品大市場和諧對接的主要橋梁,實現“農超對接”,需要在科技服務方面建立以合作組織為基礎的成套技術示范培訓體系,既能推動特色農產品提升其市場競爭力,又可實現成熟適用技術的高效擴散與應用[8]。
2010年底,全省興辦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已達4 800個,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20個,省級重點龍頭企業233個,農民會員和非成員農戶140萬戶,組織統一銷售農產品達到83億元,專業合作社總收入達到62億元[8]。專業合作社以其開拓市場、組織、服務等優勢,幫助農民推銷產品、發展生產和增加收入。據調查,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農戶,其人均年收入比當地年均收入高出20%,充分顯示出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優越性。
從甘肅農產品物流的發展進程來看,甘肅農產品物流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本文從特色農產品物流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水平及技術水平三個方面構建了甘肅特色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為進行特色農產品物流的評價、發展、規劃奠定了基礎。同時特色農產品物流評價方法的選擇和評價指標數據的獲取是一個難點,也是進行下一步研究的重點之一。
[1]趙英霞.中國農產品物流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商業研究,2007(1):211.
[2]王朝霞.國家安排7千萬元用于我省農產品初加工補助[N].甘肅日報,2012-07-03(03).
[3]甘肅省人民政府.甘肅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Z].甘政發(2011)21號,2011-02-14.
[4]彭會萍.甘肅農產品現代物流產業發展體系構筑[J].電腦開發與研究,2010(1):28-30.
[5]孟凡勝.中國農產品現代物流發展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5.
[6]馮蛟.特色農產品物流管理方向的探討——以寧夏枸杞產業為例[J].農業經濟,2009(5):90-91.
[7]馬丁丑.加快甘肅農產品物流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J].甘肅科技縱橫,2010(4):7-8.
[8]李曉錦.基于物流中心發展專業化農產品物流體系[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6(6):76-80.
[9]甘肅省政協農業和農村工作委員會.甘肅省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情況調研報告[Z].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