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阿妮
(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廈門 361012)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時代,海洋運輸以不可替代的大運量低成本優勢,承擔了世界80%以上的國際貿易貨物的運輸。港口是海運的重要節點,在配置全球資源、發展世界貿易、促進各國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我國沿海港口經過近30年的飛速發展,港口泊位數已經由建國初期的133個增至2011年的31 968個,基本建成了布局合理、層次分明、功能齊全、配套設施完善的現代化港口體系,形成了環渤海、長江三角洲、東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大港口群。據統計,2011年全國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00.41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64億TEU,分別比上年增長12.4%和12.0%,港口吞吐量已經連續7年保持世界第一,共有8個港口進入世界20大集裝箱港口行列。
近年來,作為我國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核心,福建省港口建設也得到了飛速發展,據統計,2011年,福建省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共完成3.72億噸,比上年增長13.9%,其中福州港、湄洲灣(泉州—莆田)港和廈門港分別完成1.02億、1.14億、1.56億噸,同比分別增長19.6%、11.7%、12.2%;共完成集裝箱吞吐量969.62萬TEU,同比增長11.8%。其中福州、湄洲灣、廈門港分別完成166.02萬、157.53萬、646.07萬TEU,增長12.9%、14.4%、10.9%。2012年,福建省交通運輸計劃投資800億元,加速“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形成,推進廈門港、福州港、湄洲灣港三大港口群建設,大力扶持船代、貨代、金融、貿易、經紀、信息咨詢等航運服務業,進一步構建以沿海港口為核心的現代物流服務體系,提升交通運輸服務能力和水平。
港口與碼頭產業的發展,一方面依賴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另一方面,則需要相適應的軟硬件支撐,我國一直都重視港口、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有些地方甚至出現能力過剩的情況,但作為“第一資源”的人才,目前的供給卻存在缺口。隨著我國海洋港口與碼頭產業的不斷擴展,港口與碼頭產業人才的需求也將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進行福建海洋港口與碼頭產業人才培養培訓情況調研,明確港口與碼頭產業人才的需求以及目前各高校相關人才的培養培訓情況,進而找出差距,為高校調整人才培養模式提出建議。
本次調研選取福建省的福州、廈門和湄洲灣三個重要港口群中的具有代表性的近20個企業進行深度訪談,到港口管理局等相關行政職能部門進行文案調研獲取統計數據,并結合對超過50家企業的問卷調查,總結出較具代表性的產業人才現狀。
港口與碼頭產業涉及行業較多、范圍較廣,企業人才的需求量和人才結構與企業的主營業務直接掛鉤,一概而論將無法體現各個行業真正的人才需求,因此,在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時,將港口與碼頭產業人才進行分類:港口裝卸、報關報檢、船代貨代和港口機械等。因篇幅有限,本文僅針對“國際貨運代理”方向的相關調研數據進行分析。
(1)貨代人才需求量
據2011年統計資料,福建省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增加約100萬TUE,若按每年每一個貨代人能完成300TUE計,年需新增的貨代從業人員將超過3 000多人。如果根據《福建省沿海港口及內河水運“十二五”專項規劃》,2015年福建沿海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將達1 500萬TEU左右,那么未來四年貨代從業人員新增需求量將近1.7萬人。可見,未來貨代人才需求很大,因此,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應成為貨代行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內容。
(2)貨代人才結構
調查結果表明,從學歷層次上看,貨代從業人員涵蓋了大專以下、大專、本科以及碩士,而且以大專生居多,約占68%,本科生約占23%,大專以下學歷者約為7%,研究生約為2%,呈現兩端少,中間多的結構。專科畢業生居多,這主要與該工作崗位對人才的能力要求有關。通過調查,100%受調企業要求員工應具備單證處理能力和溝通公關能力,78%的企業覺得員工承攬業務的能力是必須的。這個行業企業更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而非學歷越高越好。
從專業方向看,貨代從業人員來自對口專業的,如貨代、國航或相近專業(如物流、國際貿易、報關等)不到調查總數的一半;屬于有較寬泛就業面的外語類或管理類專業占20%左右;其他不相關專業或高中以下學歷無任何專業者占了30%左右。這一方面是因為企業更注重能力而非學歷,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該專業人才供給不足,不能滿足企業需要,企業退而求其次,招聘其他專業人員。
(3)貨代人才供給
高校在專業設置上往往針對比較寬泛的行業面,而很少細分到貨代這個崗位,所以本次調研關于貨代人才的培養方面主要選擇了相對對口的3個專業:國際航運業務管理專業、集裝箱運輸管理專業、報關與國際貨運專業。截止到調查時,福建省有8所院校設有以上3個專業,其中本科院校只有集美大學,且僅設有國際航運管理專業,其余為高職高專院校。從在校生人數上看,本科院校約500人,高職高專院校約2 500人。而且,還有一部分畢業生最終未從事與貨代有關的職業。對比需求情況,可以看出每年的畢業生遠不能滿足每年增加的人才需求。當然,每年也會有大量其他專業的人才填補部分空缺,但是,貨代企業不得不為此增加二次培訓的成本。
(4)員工流動性大
在訪談時,企業基本都提到一個比較普遍的情況,就是近年來所招聘的員工工作不到一年就申請離職。然而,企業在感嘆員工忠誠度低的時候,也要看到這并不是員工一方的問題。當前貨代市場競爭激烈,利潤空間不斷變小,企業通過降低工資和減少員工培訓費用,來控制成本。工資水平普遍不高,工作內容又較繁復、枯燥,于是助推了跳槽或轉行。員工流動性大,導致企業必須要經常招聘,有時不得不降低招聘標準,使得員工素質參差不齊。同時,流動性大使企業不愿意在內部員工培訓上投入經費,這直接制約了員工素質的提升。
(5)貨代人才能力結構
在調研中,企業更青睞專業精、素質高、經驗豐富的技能型人才,他們對技能人才的操作能力、專業知識、職業道德、團隊精神、敬業精神總體要求較高,其次為服務意識、創新能力、學習精神、紀律觀念等。同時,企業反映的應屆畢業生所欠缺的工作能力包括:危機處理能力、承攬業務能力、經營管理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單證處理能力等。
首先,從貨代人才結構中可以看出,企業注重的是員工的實際操作能力,而高職教育在專業設置上崗位群針對性強,更強調專業技能和專業素質的培養。一般高職高專院校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都以“必需、夠用”為度安排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同時,著重通過實訓實習培養學生的實際崗位操作技能和實際問題處理能力,并且,要求學生參加從業資格認證考試,如考取《國際貨運代理從業人員資格證書》。注重實踐課程,有利于畢業生從學校到企業的零距離接軌;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為學生以后的發展留出空間;上崗前獲得職業資格認證,有利于促進貨代行業規范發展,提高貨代行業整體水平。另外,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主要就業于本省不同地區的企業,因此,大力發展高職教育非常有利于解決本地區人才不足的問題。
要使畢業生就業后能夠直接走上崗位,將所學轉化成生產力,降低企業二次培訓成本,就必須先讓學生將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應用于實際業務,只有經過這步的升華,才能真正實現學校與企業的無縫銜接。因此,要通過校企合作,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充分利用企業的實踐平臺,大力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實際問題處理能力。不僅學生要進企業實習,教師也要到企業學習,把符合企業需要的知識帶回到課堂。總之,只有通過全面的、互惠的校企合作,才能形成有效的、可持續的實踐教學基地,進而培養出企業實際需要的人才。
學校不能僅限于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而要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要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團隊精神、服務意識、職業道德等,要幫助學生養成愛崗敬業、吃苦耐勞、勤奮進取的品格。將學生德、智、體、美全面可持續發展,融入到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培養既具有較強專業技能,又具有健康的職業心理的高素質人才。
[1]佚名.福建800億元建設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J].水運工程,2012(2):142.
[2]佚名.2011年福建沿海港口貨物吞吐總量增長13.9%[J].福建質量管理,2012(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