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林花
包頭電視臺,內蒙古包頭 014030
近年來巨額廣告費用吸引著各地電視臺們爭先恐后地,想方設法地提著自己的收視率。
海南的旅游業,云南的民族風情,廣東的財富,江西的紅歌會,廣西的東盟,時尚,美麗等等都被電視節目充分利用。
其中作的最好的應該是湖南衛視,湖南衛視多年來收視排名和創收能力穩居全國省級衛視之首,實際上相比上海,北京,廣東,浙江等發達地區,湖南省的自然條件要差一大栽湖南省的GOP往往只有 這些發達地區的三份之一,本地的廣告盤子小的多,湖南的企業數量只是沿海經濟大省的幾分之一,上規模的知名企業很少,屈指可數的只有遠大集團,三一重工,中聯重科,長沙卷煙廠,常德卷煙廠等。可以說湖南既不是經濟大省也不算文化大省,更沒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然而窮則恩變得湖南人撞破南墻不回頭的探索精神應是在電視節目創新上撞破了這道南墻 。20世紀90年代以來,《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真情對對碰》,《新青年》,《晚間》,《背后的故事》,《超級女聲》,《勇往直前》,《天天向上》,《我們約會吧》,《百科全書》,等等一大批品牌和新銳節目先后風靡大江南北。
湖南電視臺正是依靠不斷的改革創新,最終走上一條成功之路,坦白地講湖南衛視的成功是值得肯定的,但他確帶來了全國性的改版風潮。
盲目的改版跟風導致兩個結果:一個結果是很多電視臺在這種盲目跟風潮之中 ,把自己的原本很有潛力的節目丟掉了,另一個結果是嚴重的節目同質化,過早地導致觀眾的收視疲勞,嚴重縮斷了一種節目形態的生命周期。為什么多年來電視屏幕上延科龍跟風的鬧劇呢?我認為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1)績效考核,目標責任的軍令狀帶來的急功近利的心態。從媒體責任人到頻道掌門人,再到節目制片人,收視率指標,創收指標,層層簽署軍令狀,定期完不成任務就要下課。大家都等不及慢工出細活,甚至等不及春種秋收冬藏,而普遍需要立竿見影,所以,我寧可做超級女弟二,第三甚至更多也等不及打造自己的第一。
2)自主創新需要調研,研發,試驗,培育,推廣等一系列工作要做,不僅周期藥廠,投入相對要大,同時還要承擔失敗的風險,最關鍵的國內缺少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法。費工,費力,費錢好不容易搞出來的新節目,一夜之間就被學個干干凈凈。這樣一來,費力不討好的事情誰也不肯做了。既然創新有這么多的風險我們為什么還要創新呢?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看看國際媒體的形式: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信息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地球變得越來越像一個一體化的村落,隨著世界傳媒資本全球化擴張的趨勢和各國傳媒管制的普遍放松,傳媒集團跨區域,跨國界,跨媒體,跨行業的兼并,重組,與聯合,使得媒體競爭在全球背景下變得更具規模和更加激烈,呈現出國際化,私有化,商業化,壟斷化的總體趨勢。特別是1996年美國《電信法案》的出臺,進一步激發了全球范圍內傳媒業的擴張,并購風潮1995年美國迪斯尼公司以190億美元收購ABC(美國廣播公司),1996年微軟與NBC合作,開辦,微軟全國廣播公司合并TBS(特納廣播公司),1999年微微亞康母以來230億美元兼并CBS(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000年,最大的互聯網運營商美國在線以1640億美元的顴骨交易兼并了最大的媒體運營商時代華納(2003年拆分,時代華納損失將近1000億美元)2004年康長斯特(comcast)_計劃以660億美元收購迪斯尼公司而遭到拒絕。索尼公司本也是點子,有戲,誤了產業,進軍傳媒業以來特別是并購派拉蒙電影公司,成為為世界最大的電影制片商。維旺迪集團的前身是法國自來水總公司,經過大刀闊爺的擴張,很快便在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2600多個公司,1994年開始進軍傳媒業,主體業務涉及音樂,硬是,出版,電信,環保等六大部分,在世界傳媒巨頭排行榜中排到了前列,經過擴張和兼并的傳媒集團普遍成為涉及廣播,電視,電影,圖書,報紙,雜志,互聯網,電信,音樂,等多媒體仍職權媒體的傳媒帝國。
經過長期的自由競爭階段,目前全世界傳媒業已經進入市場壟斷競爭階段,美國石油六大廣播公司壟斷光電市場,ABC,CBS,時代華納電視網,FOX電視網派拉蒙電視網。英國是公營的BBC,私營的ITV(獨立廣播公司),默多克的SKY(天空廣播公司)三足鼎立。非亨威特公司平分秋色。
在意大利,使公營的意大利廣播公司與私營的非亨威特公司平分秋色。法國是公營的2,3,4臺與私營的,1,5臺,新頻道兩軍堆疊,在日本是公營的NHK與私營的四大電視網TBS(東京廣播公司)NTV(日本電視公司)FTV(富士電視公司),ANB(全國朝日廣播)五強稱雄 ,在全球則是十大跨國傳媒集團爭霸天下。
“狼來了”,從上世紀末我們就開始喊了,十年過去了,“狼”并沒有全面登堂入室,但他一直在家門口徘徊,總有一天他會大搖大擺地走進來。對于中國廣播電視媒體來說,只有確立創新性的媒體戰略,通過構建現代企業制度以及組織機制,生產機制,節目評價機制,人才機制,績效考核機制等媒體機制的全面創新,才是最終的出路。
[1]胡正榮.廣播電視節目創新戰略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1(11).
[2]孔德明.廣播電視傳播能力的基本特征與體系構建[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