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衡水廣播電視臺,河北衡水 053000
當前,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程度的不斷加快,人們對于社會生產生活的要求也在不斷的增加,從傳統的單一需求到多元化需求。這是由于社會經濟發展所決定的。電視新聞的出現,極大的豐富的人們的生活視野,對于提升人們的精神需求意義重大。近年來,隨著一些地方電視臺使用地方方言進行新聞播報,有效的提升了社會知名度,收視率也不斷提高。在一定意義上來講,使用方言進行新聞播報涉及到相關的語言政策的實施和普通話與地方話之間關系的問題。在當前的歷史條件下,通過有效的措施來進行語言選擇,使電視新聞節目能夠適應大眾口味,順應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電視媒體作為新興的社會發展產物,與人們生產生活極為相關,它的發展有利于豐富人們精神生活,在推進社會發展方面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在當前的發展時期,進行語言選擇問題主要體現的語言多樣性與統一性的關系問題。新聞電視在發展之初,主要側重于普通話,但隨著時間的發展,這種單一語言難以滿足人們精神需求,因此出現了地方方言與普通話相結合的多樣化語言形式。從一定程度上來看,電視新聞語言選擇的重要性與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電視新聞的發展,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就是為了服務大眾,有效的提高社會生產與生活。開展普通話推廣工作以來,電視媒體主要以普通話為主要的播音用語,這對于現代社會文化的發展都有了無法代替的作用。同時,許多地方電視臺為了提高收視率,也在積極探索地方地言,許多地方電視臺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這說明地方語言具有很濃厚的群眾基礎。在社會生活中,人們都在使用方言,這說明方言仍然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維系鄰里關系的重要紐帶。當前,我國社會改革與發展正處于矛盾的多發時期,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作為最具有人群效應的電視新聞媒體,要能夠適時的選用方言,有效滿足各類人群的文化精神需求,這對于充分發揮好新聞電視媒體服務大眾、根系于人民的理念,充分體現其公共服務功能具有重要意義。
社會文化絕不是僅由普通話的語言使用來構成的。語言既是一套表情達意的符號系統,同時也是文化的載體,是整個社會對他的認同。在當前社會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文化的重要性與意義,多元文化的價值越來越得到人們認同。我國廣大地區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資源是歷史賦予的,也是歷史文化傳承的產物。在文化形態的表現方式上也是多種多樣的。隨著我國對文化的不斷重視,在地方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方面越來越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與重視,這不單單給基層的文化生活帶來了新的活力與生機,而且也為地方經濟發展、民族之間的融合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定的意義上,方言也是文化形態的一部分,電視媒體的語言選擇自然也就要涉及到地言語言。電視新聞媒體作為反映和構建文化生態環境不可或缺的力量,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上所帶來的影響與社會效應都有著重大并且深遠的意義。面對許多地方語言和地域文化的不斷消失,國家也在不斷的出臺各項措施來進行保存與保護,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已經將地方語言作為一種文化資源迫切的納入到保護與開發的議事日程中來。傳統的地方文化一般都具有非常濃郁的區域特色,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現代文明的加速傳播以及現代文化的不斷更新,使得區域文化更加重視。
先進的文化建設,需要有一定現實的文化資源作為基礎與營養來源,從普通話的形成到國語地位的確立,這都是由于歷史發展所決定的。如果缺乏一定的文化理論基礎,其很難具有現實的預期效果。如何有效的引導和發展地方文化,使得地方文化能夠與主流文化相融合、相包容、相和諧還需要多部門的共同努力。主流文化與地方文化之間具有良好的互動關系。普通話的發展并不是像人們想象中的那樣要壓制與束縛地方文化的發展,而是要積極發掘其內在的重要價值,充分發揮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良好作用。
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十八次會議通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在這部法律中規定,各類電視新聞媒體要以普通話為基本播音用語。作為媒體的電視臺,要以推廣普通話為最重要的平臺,如何使地方語言能夠與普通話相融合,就需要使用一些方法與策略。語言策略的選擇與使用往往可以取得很好的傳播效果,使用本地語言進行播報的新聞欄目,主要內容大多是立足于本地文化,關注本地生活,側重于社會新聞與社會事務,傳遞普通民眾呼聲,維護百姓權益。在一定比較正式的電視節目中則需要使用普通話。通過這種方式相結合不僅可以有效的推廣普通話,而且可以使地方語言在發展過程中有一席之地,使它能夠與普通話相融合。通過在電視新聞傳播的過程中使用普通話與地方語言相結合的方式,不僅可以有效的滿足人們文化精神需求,而且可以促進文化生態的多樣性,有利于社會和諧文化的發展。
[1]朱躍獻.電視新聞的媒體特點及活化[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1).
[2]邱春玫,張玲玲.電視談話節目主持人的語言風格[J].傳媒觀察,2007(1).
[3]樊友新.語言傳播媒介及方式對語言的影響[J].重慶郵電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