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偉
長春人民廣播電臺,吉林長春 130061
首先要考慮所寫題材是否典型,是不是社會上存在的問題,是不是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有沒有指導意義,要選擇最佳的角度。矛盾的突破口、群眾關注的焦點、受眾同情心之所在,就是最佳角度。這樣的題材和角度,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層浪”的作用,而不僅僅是“吹皺一池春水”。 比如長春人民廣播電臺曾經播發的一條社會新聞,《六十歲老人為七十歲老人讓座》就是一條令人心顫、耐人尋味的新聞,這條新聞的大意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乘坐公交車,上車之后,有座位的年輕人視若無睹,紛紛掉頭窗外,最后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讓出了座位。這篇只有400多字的稿件,反映出了深刻的社會問題,暴露出一些年輕人社會公德缺失,闡釋了社會呼喚公德回歸這樣一個主題。還有本臺曾經圍繞有一些利益熏心的人,把目標鎖定在老年人群,利用老年人有病亂投醫的心理,欺騙老年人,購買所謂的特效藥,然后商家人去樓空這件事,采寫了社會新聞《騙子瞎忽悠,目標是老年人》 反映的是趙大娘患有Ⅱ型糖尿病,2006年6月初參加某社區舉辦的“免費健康咨詢”,被勸說后買了10盒藥,服用一段時間后,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加重。后發現此“藥”是保健食品,找商家退貨,但已人去樓空。記者請市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對這起案例進行了點評,并提醒老年人,保健食品絕不是藥品,千萬不能上當,一旦發現有人在把保健食品當藥賣時,可以撥打12315進行舉報。以上這兩個例子說明。寫社會新聞要突出廣泛的社會性這個特點,即顯示其“社會相”。
這就是要突出社會新聞來源于群眾之中,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這個特點。要在新聞現場描寫中交待情節,在情節的敘述中展開矛盾,在矛盾的演化中褒貶人物,在人物的舉止言談中顯示性格。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特別要注意寫好那一瞬即逝的關鍵性細節。我們要寫生動的細節,但并不去獵奇媚俗。比如:長春人民廣播電臺針對時下出現的結伴旅游這件事,采制了錄音報道《結伴出游,注意趨利避害》,提醒市民不要倉促成行。文章大致的內容是這樣的:市民洪小姐是個旅游愛好者,大好春光,無限美景,早已令她心馳神往,按耐不住,“五一”長假的臨近,在網上尋求“同游”伙伴。通過對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結伴同游”四個字,發現相關的網站比比皆是。記者通過對律師和市旅游局市場處工作人員,以及旅游業內資深人士還有旅游愛好者的采訪,對結伴出游這件事進行比較全面的概述,最終的目的是希望市民不要倉促出行 。這樣,就能緊緊揪住受眾的心。 還有本臺曾經采寫的社會新聞:《非法寵物交易占道經營,影響行人通行》,反映的是在長春市人防地下商場入口處以及桂林路一帶,人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商販把小狗、小貓、小兔子放在紙殼箱子里或是籠子里向過往行人兜售。既沒有相關部門的合法手續,也沒有動物檢疫檢驗證明,一個自發形成的寵物市場就在狹窄的人行道上“開張”了,行人從此處經過舉步維艱。 通過對這件事情的報道,一方面反映出市民行路難,另一方面呼吁有關部門對事情及時進行解決。長春市城市管理治安支隊限制養犬辦公室工作人員表示:他們將重點打擊非法寵物交易行為,還市民一個暢通的交通環境。
社會新聞的另一個特點是反映人們日常生活中新鮮而又平凡的小事,往往寓教育于針砭之中,是一些微言大義的新聞。寫作時要注意以小見大,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寓意深刻。比如長春人民廣播電臺采寫的錄音新聞“破損健身路徑,5月前將維修”反映的是天氣轉暖,進行戶外運動的市民也多了起來。設在小區以及公園里的健身路徑極大的方便了群眾的健身鍛煉活動。然而嚴冬過后,不少地方的健身路徑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壞。通過對這件事情的采寫,一方面呼吁有關部門更換維修損壞的體育器材,另一方面也提醒市民要愛護公共設施。還有長春人民廣播電臺以《沉重,使兒童走向成年》為題播送了二道區吉林小學四年一班學生孫寧因母親身患重病,父親離家出走而使生活陷入困境的報道。在這篇報道播出后的第二天,長春市某私企的李先生及時為這個不幸的家庭送去兩千元現金,并承諾今后每月會資助這個貧困家庭3000元錢。
這兩條新聞看似平凡小事,卻抓住了深刻的社會問題,發人深省。
有人曾經提出新聞“要短些短些再短些,軟些軟些再軟些”。這后者主要是對社會新聞提出的。新聞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對的,但是軟些再軟些就要考慮斟酌了。社會新聞當然不能太硬,太硬了受眾難以接受。也不能太軟,太軟就容易流于媚俗,使社會新聞格調走低。要軟硬結合,通俗親切,從小講到大,由近講到遠,引人入勝。例如,本臺采寫的錄音報道:《古稀老人的奧運情結》,反映的是家住長春市綠園區青年路街道銀融社區的72歲老人李研華, 剪了一套以2008年北京奧員會吉祥物福娃為題材的剪紙作品,祝福2008年北京奧運會圓滿成功的事情。所以采寫社會新聞應該把樸素的思想內容,鞭辟入里的分析,同通俗、親切、形象的語言表達結合起來,質文統一。另外社會新聞是暴露社會問題,某種程度上要觸及社會陰暗面,對此,記者要把握好度,不暴露要適當,不能為暴露而暴露,要注意把握好輿論導向,以正面引導為主,通過揭示社會現象,引導公眾處理好社會問題,這才是我們采寫社會新聞的要領,也是社會新聞對公眾產生吸引力的關鍵所在。
[1]周勝林著.高級新聞寫作.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64,65.
[2]劉海貴,尹德剛著.新聞采訪寫作新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P87.
[3]陳紅梅著.新聞可以短下來.新聞與寫作,2012(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