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蕾
長春建筑學院建筑與規劃學院,吉林長春 130699
建筑設計理論在指導建筑發展的方向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設計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人們關于建筑現象理解的解釋。因此,建筑設計理論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相對性和開放性,不是不變的、絕對的和極限性的理論。由此,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產生了不少的成功案例,同時也有不少的失敗案例。國際上的一些權威機構提出了在建筑學的發展中應當回歸其基本的準則原理。即實行貼近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狀況的樸素理論。縱觀數千年的建筑發展歷程,實用、經濟、安全、美觀一直是建筑發展的基本準則。
建筑為人們提供、塑造良好的居住環境是其表現出的主要功能。這種功能是根據人們的主觀意識在建筑設計的直觀體現,要求了建筑設計創作應該掌握居住人群的切實需要,通過社會調查了解使用對象的相關意見和建議,站在他們的立場滿足其需求。由于人是共同的生活在一個社會大環境中,所以在建筑的想法是基本相同的,在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相通性。所以社會調查能夠充分的了解到使對象的總體需求。一個城市中小區所占據的位置直接會影響到居民在外出時行走方向的選擇。若有一片綠地靠近小區,那么在布置住宅時,則不可以僅僅只是考慮到房屋布置的正南正北朝向或者是東西朝向。這樣的布局考慮會影響到小區的小環境氣候,同時會導致更多的用戶能夠欣賞到優美的景觀。就針對于住宅而講,最重要的一直是實用性,廚房位置的設計應當和餐廳比較接近或者是兩者相鄰,起居室則與餐廳以及多個洗手間相連;在各家庭成員之間的集體交往活動的頻繁,向具有公共設施的公共場所的逐步轉移,這種轉移趨勢直接導致了人們提高了對衛生空間的要求,人們除了在家里解決生理需求時方便使用衛生間,還希望在公共場所能有一個私密的、個人的空間可以使身心得到放松,或者是能夠把各種娛樂相結合。
建筑的實施是需要有大量的資源和物質財富作為保障。隨著今天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人們在使用建筑是的各項要求總是在不斷地增加,隨之出現了這樣一系列的矛盾。在一定限度的資源基礎上盡最大程度去滿足人們的需求,從而導致了資源的稀缺與人類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意味著該怎樣把有限的資源有效合理的利用分配使用,滿足不同的社會階層在建筑方面的多樣化需求。我國是一個人均土地資源占有量比較少的發展中國家。因此,我國的住房建筑不可以走西方的部分發達國家的“高物質化、高消費、高消耗以及高污染”的道路。我們一定要把可持續發展戰略應用在建筑的發展當中,并且作為一條基本的發展準則。因此在將來不久的之內,我國的住宅建筑規模將會在世界上占據很大的規模。
以住宅為例,在最小的空間中創建比較舒適的生活空間是住房建設的最重要的指導標準。由于土地資源的不可再生,而我國的人口眾多,直接就形成了人均占有土地的面積很小。而這種問題的解決方法只可以是在有限的中小型套房空間的充分利用,建設出相對高的居住質量,以達到適用、經濟的目的。然而,在部分有條件的經濟發達地區可以適當的建設大的戶型,以滿足當地的需求,但是還是應當以可持續發展作為建設的指導標準。大型的住宅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同時在空調、物業、采暖的運行費用上的平均值是很高的,這種情況是在追求奢華的同時形成了資源的浪費;房屋套型的面積沒有和居住的舒適度形成正相關的比例,因為在合理的空間尺寸下才能夠形成比較舒適的居住氛圍,過大的居住面積容易造成房間的空蕩冷清,感覺不到親切性。我國平均的家庭規模在不斷地減少,一般的中小型戶型完全能夠滿足家庭生活的正常要求。
總而言之,建筑理論在建立經濟體系的評價中應當對可行性的研究過程加以重視,把建筑施工的費用加以量化,尋找一個適當的結合點。
建筑不僅是人類創造的物質實體,同時是建筑藝術和科學的統一,它包含了人類的意識思想、行為、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在人們的所有需求當中,建筑的安全性是最為重要的基本需求。由此建筑需要具備的結實、堅固和持久抵御惡劣天氣,抵抗大自然外力以及人類不良行為合力的攻擊。綜合當前情況,火災和地震是最大的影響建筑的災害。減災防震成為了建筑必須考慮的安全問題。火災在人們的生活中經常發生,為了降低火災發生,在宣傳普及防火知識的同時,防火設備的完善,建筑裝修材料的研究也需盡快的發展,降低裝修建筑材料的有機可燃性。對于地震災害主要是采取防御的措施,建筑理論和地震應急措施、災害防御、地震預測預報措施等多個先進技術的結合,制定完善的地震應急反應對策和預案,在完善防震體系的過程中,在依據地震安全評價的基礎上,合理地進行建筑基本選址和設計。因此,建筑設計理論的發展速度一定要適應環境變化。
在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的今天,人們對于建筑的要求已經不再是停留在實用的基礎上,對建筑的美觀效果也越來越關注。在建筑的外部性形象上的評價也有了自己的看法。人們對于建筑的關注大多都是其“新奇”特征,一座良好的建筑不僅僅只是表現其“新奇”性,同時建筑與周圍環境的相協調的整體性也是非常中要的,它能夠反映當地的文化特色,同時記錄了建筑的時代特征。建筑應當是具有我國特色的現代化建筑。
在時代的不斷發展中,建筑的復雜、廣闊的新內容和社會需求,尤其是“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建筑”要求的提出,給建筑設計理論帶來了相對的挑戰,但其設計的基本準則是不能夠被否定的。
[1]石振秋.淺析建筑設計理論的基本準則[J].中國房地產業,2011(5).
[2]曹贏丹.對我國現代城市建筑設計方法的認識[J].建筑設計管理,2011(6).
[3]鄒廣天.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2006(7).
[4]任軍.當代建筑的科學觀[J].建筑學報,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