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爽
(黃淮學院社會管理系法律文秘專業1101 班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法律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人們對于法( 特別是現行法) 和有關法律現象的觀點、知識和心理態度的總稱,它既包括人們的法律知識、法律思維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態度、法律信仰,同時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觀念和法律意識形態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內容。
1.1 大學生法律意識是大學生群體對法、法律或其現象的反應形式,即心理、知識、觀點和思想,包括對法律的情感、認知、評價和信仰等的內心體驗。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也是未來社會的支撐主體,其法律意識如何,直接影響到公民的法律素質和整個社會的法治文明程度。
1.2 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現代法律意識,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長遠方針,是國家法治建設的百年大計,是促進培養現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中共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依法治國”是我國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我們的目標, 而社會主義法制的出發點和歸宿在于公民的法律意識。 大學生群體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朝氣和最有活力的特殊群體。 他們肩負著社會和國家命運,他們的專業知識、管理能力、思想道德、法律意識,直接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興衰, 大學生這個群體的法律意識強弱,影響我國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
當代大學生熱愛祖國,密切關注社會的熱點問題,積極上進,善于獨立思考,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這些特點表明,當代大學生思想意識的主流是好的,其本質和特點是符合社會主義法制發展要求的。 但是,由于有某些社會風氣、傳統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素質方面存在缺失:調查顯示,在從事過兼職工作的大學生中,打工過程中拿不到錢,甚至還被罰錢的屢見不鮮;其中30.2%曾遭遇過欺詐,另外有26.2%碰到過欺詐行為但沒有上當。在被欺詐的學生中,有16.4%“沒意識到”或“不知道”可以利用法律武器維權,還有28.9%選擇了“經人提醒會想到”。 只有7.3%的大學生說,會將維權付諸實際行動,有的畢業生畢業時不知道怎么與用人單位簽訂協議; 有的大學生在購物時不知道索要發票與“三包”憑證,更有甚者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卻只能自認倒霉。維權,大學生不能承受之繁瑣。 在校大學生作為“象牙塔”內的“天之驕子”,寄托了許多人的希望和夢想。 他們年輕富有激情,同時也容易一時沖動,犯錯誤,如引起轟動的大學生傷熊事件,藥家鑫事件,馬家爵事件等。 大學生無視法律的存在,自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九名從事傳銷大學生打死不聽話”新人”后拋尸珠江,行兇的九人都是大學生,他們被師兄師姐騙進傳銷窩,從不情愿“成長”到成為骨干,還將一名新人毆打致死后拋尸。 一件件的血案無不令人痛心,以及還有來自大學校園的一些計算機犯罪、打群架、偷竊、失戀殺人等等案件,屢屢見諸報端。
大學生必須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識為基礎,課堂教學是法律意識培養最有效的途徑。 加強高校法律基礎課建設,在高校,法律基礎課是學生獲法律知識的基本學科。 學校應當積極拓展法學選修課的開設門類和開設范圍,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 使學生從理性的層面對整個法治、法律及各部門法的基本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個宏觀把握,從而逐步培養出適應現代素質教育要求的具有較高的法律意識的大學生。
采取多中渠道整體提高加強學校教育是大學生法律意識培育的關鍵,大學生法律意識提高的重要途徑組織學生開展一些主題鮮明的法制演講、辯論比賽、專題討論會、法律知識競賽、專題講座等, 增加學法生接觸律知識的機會,形成濃厚的法制教育的育人氛圍, 以此促進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形成。 應把法制教育活動滲透到校園的各種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之中,加強觀念,使法制教育得以深入持久, 富有成效地開展下去。
高校在開展思想教育工作過程中,將有意識地滲透一些法律的知識。 學校應緊緊圍繞“法治”這一中心來進行,開展法制治教育,強化法治理念,使大學生養成與現代法治價值取向相一致的倫理道德觀,尤其是培養其“守法”的道德觀,弘揚社會主義道德。 使大學生加強道德修養,錘煉道德品質。
大學是一個人心理上逐步走向成熟的階段,多受一些來自外部因素的影響,常常導發大學生的不良情緒,對家庭,他人,社會等,極端不滿,容易誘發,滋長不健康的心理行為。 高校應當設置心理健康課程,成立免費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與輔助的部門。 教師要及時關注大學生的心理變化,運用心理學的知識來指導學生培養較強的意志力、穩定的情緒、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從而使法制的觀念、法律意識得到強化,抵制各種不良風氣的影響,從而加強法律修養,做一個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和形成,離不開社會的實踐和大學生的生活實際。 大學生要運用法律知識解決自已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現象,并結合自己及身邊很多的法律實事進行思考,通過對這些的把握,來感知社會的脈動,識別社會發展方向,增強自身的法治觀念,學習法律知識,學以致用,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并能與違法行為作斗爭。
一個人只有對社會產生高度的責任感, 才會自覺自愿地接受社會的約束,加強自身的自律性,進一步融入社會。 所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樹立正正確的人生追求目標, 增強大學生的公德意識是促進當代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自覺性的重要保證。 要善于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在社會發展中的歷史使命,讓他們意識到,社會未來是他們的,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這樣才能形成知法、學法和用法的法律意識,促進他們更自覺地學習法律和運用法律。
良好的家庭教育機制,對大學生的成長及守法意識的培養有著普遍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其模仿的偶像。 父母的素養,品行,舉止等都將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因此在生活中家長一定要注重自己的言談舉止,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蘊和素質修養,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同時,家長應創造積極的家庭氛圍。 如果家庭內的氛圍庸俗低級,孩子將長期的感染熏陶,直接影響著他們對生活的態度、情趣,心理和個性的形成。 因此,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非常重要。
總之, 大學生法律意識的養成需要來自各方面的因素,是傳統文化、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教育環境的相互作用的影響、熏陶與個人的接收的結果。 只有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大學生能夠健康成長,成才,全面發展,建設好和諧校園,為社會培養較強法律意識的人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建設的步伐。
[1]李麗.淺談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存在的問題及培養途徑[J].電子商務,2011,314.
[2]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與分析[OL].法律教育網,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