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華 鄧 青
(南昌市衛生學校 江西 南昌 330038)
同性相斥、異性相吸,本是自然規律,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教育的變革,人們觀念的更新,在一些中職學校,尤其是一些單一性別的專業,比如護理、幼師等,出現了一股暗流,那就是青少年同性戀現象。 學生長期生活在單一性別的環境下,大多只與同性同學接觸,同性之間交往過密,于是有部分學生的愛情對象發生了錯位,喜歡同性的現象在中職學校中時有發生, 這無疑是對家長老師們的又一次嚴重的考驗。 雖然現在從醫學層面已經不再把同性戀看做是一種病態心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并沒有真正認同并完全理解同性戀這種復雜社會現象,那么做為家長和老師該如何正確對待中職生中的“同性戀”現象呢?
據統計我國同性戀人群有4500 萬人左右, 主要分布在15-60 歲的人群中,占性成熟期人口的3.5%左右。 同性戀是指一個人在性愛、心理、情感上的興趣對象均為同性別的人,與同性產生愛情、性欲或愛慕的人被稱為同性戀者。 而同性依戀是少男少女們青春期的一種現象。 是兒童過渡到青年的兩性疏遠期和兩性愛慕期時,由于生長發育期旺盛的性生理活動受到壓抑后的一種變形釋放。 青春萌動期少男少女渴望得到同齡人的友誼,同時,他們又正處在對異性的排斥或愛慕階段,因此原本大大方方交往地異性學生之間開始出現明顯的男、女生分界,而更傾向于和同性交往,因此就有了同性依戀這種現象。 而中職階段的學生的年齡就正處于這兩個階段之中,難免會有此現象的出現。 中職學校的學生出現同性依戀、交往過密的情況,有幾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外部環境的變化,比如初中升中職后,學習上的壓力驟減,使得學生時間非常充裕,精力過剩,需要找一些傾訴對象或是精神寄托。 尤其是一些性別單一的學校,中職生又大多住校,接觸的同學均為同一性別,交流、交往比較多且行為舉止無所顧忌,容易產生誤解;另一方面是有些中職生已處于兩性愛慕期,對異性有好感,渴望戀愛,但由于家長老師把早戀“妖魔化”,或是過早的涉入戀愛,在戀愛過程中受挫,卻沒人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對異性戀害怕或失去信心,轉而傾向于在和一個同性好朋友的友情中進行模仿和角色扮演,因此給自己帶來同性戀的錯覺。 然而這些現象都不是真正的同性戀愛,只是心理上的互相依賴,是同性依戀或是偽同性戀,絕大多數很快就發展到異性戀階段,不會成為同性戀。
對于那些真正有同性戀傾向或是行為的學生,我們應該探尋其同性戀形成的原因:青少年同性戀除少部分是由于遺傳基因有先天性的因素,大多數主要受成長經歷、家庭以及社會的影響。
家庭環境被認為是影響“同性戀”形成的主要原因。 比如童年時期的性別認同錯誤,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視或混淆甚至于被歪曲等都會改變一個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戀。
受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 一家只能有一個孩子,便自然會有些父母不滿意孩子的性別。 為了彌補這種遺憾,父母往往下意識地按自己心目中的性別期許對孩子進行裝扮和引導。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將自己朝異性認知上靠攏。 慢慢地,他(她)的行為和思維特點就會和異性非常接近,從而自覺不自覺地拿自己當異性。 長大后,就變成“假小子“和“偽娘”,對異性提不起性趣,對同性的興致反而越來越高,從而變為同性戀。 另一種是由于父母重男輕女的思想嚴重,給孩子造成一種感覺“如果自己是男孩子,父母就會喜歡”。 從而有意識的在行為上、 穿著打扮上刻意將自己裝扮成男性,時間久后便出現性別角色的認同和混亂, 把自己當成一個男孩,行為方式就會男性化,從而發展為同性戀。 還有些孩子在幼年的時候, 因為從小遭到父母中異性一方的忽視和虐待;或是因為父母中異性一方的出軌行為, 造成對家庭的傷害,在成長過程中留下陰影, 從而對異性有一種厭惡和仇視,導致成年后走上同性戀之路。
社會輿論對孩子的成長也起到了很重要的影響。 近年來,社會上涌現了一批例如李宇春、李準基等中性偶像形象,他們的出現顛覆了一直以來人們對性別的傳統認知;再加上現在社會對同性戀現象的寬容及逐步接受,更加上一些關于同性戀的文藝作品和書刊的渲染,進一步加劇了這一現象的蔓延, 從而也給廣大青少年發出了一個錯誤的性別信號,無形中對同性戀的存在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同性戀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在其形成的過程中,是生物學原因影響大,還是社會學原因起決定性作用,現在還是有待探索的課題。 從我國傳統性規范與性心理學角度看,絕大多數人包括同性戀者自身都認為同性戀行為是不正常,不合法、不道德、不健康的有害行為,所以大多同性戀者會由于社會的譴責或是不被人們所接受,而產生強烈的自卑感、罪惡感和羞恥感,精神十分痛苦。 因此,為避免學生成人后遭受這種痛苦,我們對于有同性戀傾向的學生還是應當適當干預。 但是無論是同性依戀還是真的同性戀,都不能用粗暴的方式去干涉和打壓,重要的還是引導和教育。 只要正確引導,或是透過心理治療,一般是可以矯正過來的。
同性戀現象雖然產生于青春期,但主要成因卻存在于兒童期,所以預防必須從童年開始,當發現兒童有模糊的和不自覺的同性戀傾向時,就應加強教育和引導,不可疏忽,否則越大越難糾正。 一個人是否有同性戀傾向,必須用科學的方法去判斷,不能輕易給青少年戴“同性戀”的帽子。 當學生自認為有同性戀傾向時, 或是發現他們有過分依戀同性的苗頭, 家長與老師應傾聽青少年對自己同性戀傾向的看法、感受與困擾,協助學生澄清對同性與異性的情感偏好。 家長和老師應加強同孩子的溝通, 幫助學生建立健康的兩性觀念,可在溫馨親切的氣氛中循循善誘,給予精神上的幫助和經驗上的指導,對他們進行一些青春期教育、戀愛觀教育、人生觀和倫理學教育。 這些教育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利的,可以幫助他們認清自己的性別角色,使孩子消除對性的神秘感;而不是把這種情況過大化,猛獸化,不是過分嘮叨而對孩子大加指責或者責罵,更不能強制把兩者隔離分開,以免學生由于逆反心態,反而發展成為真正的同性戀。 另外可增加青少年與異性接觸的機會,讓學生積極參加較多的社會活動和建立較多的生活興趣,如做義工,參加群體體育運動等等,擴大孩子的交流群,及時引導他們怎樣交朋友,給孩子創造更多與社會接觸的機會,這對幫助學生轉移和改變他們的性心理有一定的好處和作用。 通過家長和老師的努力,讓學生從道德與心理上自覺抵制不良的行為,這樣,就可以避免同性戀的萌生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