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佳
(貴陽中醫學院社科部 貴州 貴陽 550002)
在貴州省“十二五”規劃期間,中醫藥事業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扶持下,將迎來長足的發展。作為中醫藥人才培養搖籃的高等院校,有責任培養出“專業過硬、政治合格”的技術人才,并以此適應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所呈現的人才需求現狀。在這樣的背景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以下簡稱《基礎》)課程改革,必須要突出中醫藥院校的特點,突出中醫文化的特點,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進一步弘揚中醫藥文化,才能讓中醫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才能為促進“十二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基礎》課是貴州省中醫學院校加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在落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觀改革政策的同時,還要結合中醫學院的中醫文化環境,在教育的過程中融合中醫人文精神。與此同時,還應當注意到《基礎》課程教學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了專業教育的質量,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中醫藥人才有重要的積極影響作用。
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過程中,人文精神始終都是社會得以進步的價值驅動力。追求崇高的價值理想,崇尚優良的道德情操,其核心內容就是“以人為本”。
人文精神在醫學領域的體現就是熱愛生命,重視精神家園,關注醫學與人的關系,強調生命價值和生存意義。中醫學不是單純的自然科學,中醫學與人文密不可分。中醫學始終是以人、生命、健康為服務對象,以“向善”為基本原則,以“治病救人、實行人道”為根本宗旨,其本質就是“人性化的醫療”,是對人的尊重、對人的關懷,對生命和健康的珍愛,是奠基于人文、科學、哲學的學問[1]。
自從2006貴州省高校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新課程方案后,通過作者及其同事們在貴陽中醫院校實踐教學中發現,絕大部分的學生對《基礎》課程的開設是持肯定態度的。為數不少的學生們反映,經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后,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質有所提高,對形成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與此同時,還學習到了一些法律的基礎知識,拓寬了視野,對后續進行的中醫專業課程教育都是大有裨益的。
但是,在《基礎》課程的實踐環節中,由于授課教師基本上都是人文社科專業,沒有更多的中醫學專業背景,因此,在課程討論和評析的過程中,在結合專業案例、結合中醫文化等課程教學方面,顯示出了不足之處。《基礎》課程教師必須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專業素養,開拓教學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在重點突出中醫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出《基礎》課程在提升醫學人文素養過程的實際效用。
因為教學方法直接關系到教學的實效性,所以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應該結合中醫傳統文化特點,采用多種方式來進行教學,如啟發式教學、專題式教學、案例式教學、互動參與式教學等方法,來解決部分大學生滿意度不高、興趣不濃、被動學習、聽課率和入心入腦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在《基礎》的教學實踐中,可以有效的促進師生間的互動,使學生由被動聽課變為主動參與,在參與過程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對相關知識的認知、理解和消化,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從而達到增強《基礎》課程實效性的目的。
另外,多媒體作為新的教學手段,能夠把抽象的理論變為生動的視覺形象,能夠增強教學內容的感染力和直觀性。從目前來看,《基礎》課程多媒體教學課件的教學效果并不能完全令人滿意,提高多媒體課件的質量和水平,迫在眉睫。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過程中,教師注意在技術方面的學習,要使得制作出的課件既操作簡單又便于維護。另外,教師們還必須得吃透教材,深刻理解教學內容,熟悉聽課學生們的接收方式和中醫語言,要對多媒體課件內容和教材內容進行有機的整合。這樣才能夠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對話、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饋實現教與學雙方對教學的把握,讓教師在動態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達成教學目標,從而提高《基礎》課程教學的魅力和實效性,才能有效的提高課程教學水平。
《基礎》課程真正的價值和生命力也在于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因此,在課程教學中因材施教,突出中醫特色的教學實踐環節具有重要的意義。實踐教學是增強《基礎》課教育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它能促進大學生從理論學習到實際應用,打破過去教學的單調模式,更好的調動學生內在的積極學習性。
作者自2006年《基礎》新課程實施至今,連續5年對課程教學效果都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總結。其中,發現現在的大學生參與意識逐年增強,采用以學生為本的實踐教學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學生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厭倦情緒,調動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從而給《基礎》課程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與此同時,在實踐過程中,把中醫傳統文化精髓逐步的滲透進課程中去,能夠增強學生們的興趣。
目前,《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理論聯系實際不夠緊密,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在中醫類院校,鑒于其專業文化的特殊性,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之外再開設第二課堂,即增設專題報告等。例如,首先由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結合中醫文化特色,在講授第六章“培育職業精神,樹立家庭美德”過程中,布置學生做一份結合自己專業調查企業從業者道德現狀,并進行分析,寫出調研報告。通過調查,引導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不自覺的就能夠了解中醫傳統文化對從業者的道德要求,中醫藥行業對從業者的道德要求,整個本地中醫藥企業對從業者的道德要求。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針對目前中醫的一些熱點話題,利用網絡媒介的優勢,開辟網上課堂和論壇,組織學生網上討論,交流經驗,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主導地位。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們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體現出馬克思主義的時代性和實踐性[2]。
除此之外,《基礎》課程教學效果的提升還需要在教師德育水平、學生考核評價體系、大學生自身素質提升等很多方面繼續加強改革工作,其關鍵就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進一步解放思想,不斷在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探索和創新,通過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吸引力、感染力,從而提高教育教學的實效性,有效地實現思想政治理論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只有這樣,才能把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標落到實處。
[1]郭玉宇.醫學院校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改革中應當融合醫學人文精神[J].醫學教育探索,2009,6,8.
[2]孫瑩煒,等.淺議如何增強醫學院校《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實效性[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增刊,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