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鶴
(寧夏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寧夏 銀川 750011)
建筑綜合體的“綜合”并非“量”的積累,而是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優化組合,并共同存在于一個完整的體系之中。建筑綜合體與多功能建筑的差別,就在于它是處在一定聯系之中的,與環境發生一定關系的各組成部分的整體。它是多種功能的系統化組合,使單個功能克服了局限性,職能的相互交疊,又使建筑功能具有較大的兼容性,這種功能互動帶來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集聚效應,使建筑自發地不斷產生新功能;同時系統內部整體與部分、功能與目標、系統與外部環境各對矛盾相互作用,促使系統向整體最優化的方向發展,從而使之自我更新、經濟和有生命力。
廣義的建筑綜合體與城市的關系更為密切,是建筑與城市結合的產物,這樣的建筑綜合體被稱為城市建筑綜合體。城市建筑綜合體與傳統建筑的本質區別是:隨著建筑的規模越來越大、功能越來越復雜,建筑所涉及的空間領域也越來越向城市靠攏,彼此交織,關系越來越密切。建筑空間正突破建筑自身的封閉狀態而演變成為一種多層次,多要素復合的動態開放系統。即建筑與城市呈現一體化發展趨勢。
建筑綜合體由城市社會生活的商業零售、辦公、居住、旅館、展覽、餐飲、文娛、交通等功能組成。建筑綜合體的功能復雜多變,各功能單元的組合沒有固定模式,它們的隨機組合是在市場機制、城市規劃和城市綜合開發的規律下共同制約形成的,其各部分之間的功能關系分為以下幾類:
(1)相關的功能關系
其特點是功能相關且整體放大,在完成一種(或一些)功能的同時帶來了其它功能的參與和滲透,它反過來又促進原有功能的發展。如與購物相關的行為有餐飲、娛樂、服務、休息、社交、停車等。
(2)并列的功能關系
建筑綜合體的功能組合中有些單元之間并沒有什么必然關聯。但它們之間也沒有什么明顯矛盾,呈現出并列的關系。如辦公、居住、旅店、展覽等功能單元,各自都是相對獨立的使用空間。
(3)既相斥又吸引的功能關系
購物活動一般是較為喧鬧的活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辦公、居住和旅館等功能單元產生干擾,但它們存在著相互吸引、相互依托的關系。所以給設計者帶來一定的難度。
建筑綜合體無論功能如何多樣,構成如何復雜,都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大使用系統:
(1)主要使用系統
用以安排建筑綜合體的各項功能,就某一具體功能而言,它既有與整體系統交叉共享的一面,也有其自身封閉、私密、自成體系的一面,故在功能安排上應遵循分和有序,各得其所的原則。
(2)公共活動系統
為人們提供了休息、娛樂和交往的空間。在擁擠的城市中,廣場、庭院、共享大廳有助于創造宜人的環境,緩解城市綠地不足的狀況,增加人與自然相處的機會,給人以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
(3)交通輔助系統
用以解決建筑綜合體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聯系問題,既要方便快捷,又要分和有度,避免不同功能單元之間的干擾。此外,考慮到功能的變更,交通、設備及其它輔助設施應有較強的兼容性與適應性。
(4)聯系中樞
聯系中樞是功能布局的關鍵。充當聯系中樞的可以是公共活動系統中的共享大廳、庭院或廣場,也可以是僅僅承擔交通分流作用的門廳或過廳;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不設聯系中樞而利用城市道路網絡與城市廣場等空間來達到分流的作用。各主要使用部分在規模較大的情況下,也可以單獨設置與城市聯系的交通中樞,提供獨立經營的條件;交通輔助系統最好也有不經聯系中樞的安全出入口,便于使用上的靈活。
行為科學的分析研究發現,人在建筑中的行為與活動并不僅僅是在“是”與“否”的兩極上運動,而經常是越過這種界線,在"中間"的地區行動。例如,人們在室內又希望享受到室外的新鮮空氣、陽光、綠蔭,希望看到無垠的藍天和繁星密布的夜空;人們在室外又希望遮日曬、避風雨;人們在公共活動的場所希望有屬于自己的安寧的空間:人們希望少受他人干擾,可又喜歡與人交往方便等等。
(1)建筑空間的圍與透
建筑空間是圍與透的統一體,圍與透是建筑空間的基本矛盾。建筑空間是圍中有透的室內空間和有限定的室外空間的結合。現代技術的發展使空間的延伸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各種空間互相流通,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具體表現在:
(A)水平方向上的通透
采用玻璃、隔斷、柱廊、家具、綠化等材料對空間進行水平方向的分割與限定,以此形成較大范圍的視覺通透;并利用多重玻璃不僅向室內、向庭院而且向另一室內空間乃至更遠的景觀滲透。
(B)垂直方向的滲透
空間的滲透不僅意味著同一層內部空間的相互滲透,還可通過樓梯、錯層、中庭空間使建筑內部空間上下層乃至許多層之間相互穿插,以取得垂直方向的空間滲透效果。
(C)水平、垂直方向雙重的滲透
造成這種滲透往往是使用中庭、坡道甚至中庭與坡道相結合的設計元素,這種雙重方向上的滲透最大程度上體現了空間的流動性,是建筑綜合體空間特點的典型反映。
(D)內外空間的滲透
建筑綜合體的室內、室外空間彼此交融穿插,不能截然分開。為了不受天氣影響,建筑綜合體經常采用玻璃拱廊將街道的局部或全部覆蓋起來,從而使這些室外空間帶有很多室內空間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在建筑內部留出大空間或中庭,布置樹木、花草、流水等,頂部大面積地采用玻璃頂,營造出室外空間的意境。此外,城市上、下部空間之間的連接與過渡也可形成一種內外空間的滲透關系。
(2)服務空間和被服務空間
建筑綜合體的主要使用空間應該是多用的、靈活的、共享的、完整的被服務空間,通過不同的空間分隔來滿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而綜合體內的交通、設備及其它輔助設施,作為服務空間,應集中布置,并有較強的兼容性,以滿足被服務空間的功能要求。
(3)重視過渡空間的處理
在建筑中,由于多種功能的分工與聯系,就出現了大量的過渡地區,而一羊純的交通往來,不是過渡空間的全部意義。過渡空間是一個邊緣的,意義豐富的,充滿了不定性的區城,各種不同的信息在這里交融。例如:門廳、過道、室內外交界處等,成功的處理過渡空間,可以使整個建筑形成一個功能更有效,空間更豐富的有機體。
(4)預留生長的空間
盡管我們在建筑綜合體的設計中,會運用適宜的規模,并充分考慮它今后自我調節的可能,但是建筑今后的擴建仍然勢所難免,適當地留出增建、改建的余地,使建筑具有一定的生長可能是很有必要的。留有余地的設計,能將建筑自由的蔓延納入因勢利導的發展中,在獲得更多的使用空間的同時,進一步完成建筑空間整體的塑造。
管殼式換熱器作為一種通用的熱工過程設備在煉油、化工、環保、發電、制冷、食品加工、新能源利用等許多工業部門中得到廣泛應用。鑒于管殼式換熱器在工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改進其性能和提高其效率成為節能減排的重要途徑,將產生顯著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1]甄怡.商業綜合體建筑布局的易讀性與“尋路”[D].同濟大學,2007.
[2]吳蕙.設計結合城市-建筑綜合體設計淺析[D].昆明理工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