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生
(肥城市河道管理局 山東 肥城 271600)
肥城市境內有大小河流43條,多屬山洪河道。據最新水利普查數據統計,河道長10公里以上的有38條,流域面積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29條,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有7條,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中型河道1條,大型河道1條,均屬大汶河水系,黃河流域。包括大汶河、康王河、匯河、漕河、漕濁河、小匯河、上金線河等,1000km2以上的中型河道1條,大型河道1條。
建國后,國家對匯河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治理。康王河自1990年至2004年先后分段分期治理了10次。1993年6月15日至7月18日肥城市委市政府召集沿河5鄉鎮干部群眾對漕濁河進行疏浚復堤治理,治理長度34.5km,完成土方31.28萬方,投工38萬個,折合投資190萬元,治理后基本達到了十年一遇標準。小匯河、上金線河雖經農田基本建設時期治理過,由于多為自然河岸,受當時條件限制,未設防,只對沿河部分村莊進行治理,缺乏統一規劃,標準低。
康王河、匯河防洪標準大部分不足10年一遇。康王河幾經治理,但由于缺乏統一規劃,標準較低,尚存在不少問題,如:防洪標準低,缺乏統一規劃,統一治理標準,河道內樹株、農民自發圍墾種地,垃圾建筑亂到,修建的漫水橋達不到行洪標準,造成河床淤積量大,降低了河道排水能力。河道淤積嚴重,堤頂寬度不足,堤身單薄,超高不足,沿河建筑物設計標準低,質量差,阻水擋水嚴重;田間排水工程不配套,大部分沒有形成完整的排水系統,特別近幾年有些工程失修廢除,加之標準低,因而使澇水沒有足夠的出路,集水成災。小匯河、上金線河無堤防,河道內有違法建筑房舍現象,阻礙行洪。其它中小河流(河道長10公里以上)未設防。分布全市14街鎮,沿岸村莊眾多,保護人口71萬人,農田66萬畝,一旦發生洪澇災害,損失巨大,因此防洪位置非常重要。
多年來由于人為認識不足、資金限制、管理力量薄弱等多方面原因,造成了中小河流現有河流防洪標準的逐年變低,給河道行洪安全帶來了極大的隱患。只有對這些中小河道進行一次系統完善的治理,通過工程及非工程措施提高河道的安全度汛能力,從而從根本上解決洪澇災害對沿河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促進當地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肥城市境內大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排澇設施薄弱,治理明顯滯后。中小河流面廣量大,是骨干河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縣、鄉、村及廣大農田的排水通道,是暴雨形成洪澇水的必經之地,河道行洪排澇能力的降低,對城鄉防洪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迫切需要加以治理。
洪水來勢兇猛,災害頻繁。根據資料統計,從明弘治四年1491至2004年肥城市共發生較大水災39次,平均13年一次。建國后,興建了一定的防洪工程,但是設施不完善,標準不夠高,仍然不能抵御較大洪水的襲擊。境內康王河1978年30多處決堤,僅石橫受災面積就達4.4萬畝,其中絕產1.5萬畝,沖毀建筑物175處、機井72眼、倒塌房屋4.5萬間、沖走霉爛糧食86.5萬斤,近千人無家可歸。
隨著流域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不斷進步,對流域防洪安全、水資源供給的保障能力、維持良好的河流生態等要求也不斷提高。中小河流治理越具更重要的位置。在保護區范圍內,有縣城1座,省級高新開發區1處,另外還有肥礦煤田,國電石橫發電廠、大型企業石橫特鋼,泰肥鐵路、濟微、泰臨省干道等重要工礦企業和交通設施。肥城又居其流域上游,因此,河流治理關系到肥城乃至下游平陰、東平兩縣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大局。
截止目前,肥城市共有1個國家級項目、1個省級項目列入國家和省治理規劃,5條河流6個項目列入國家規劃。其中投資2930萬元的國家級匯河治理工程,于2011年6月30日全部完工,同年12月28日通過了省水利廳組織的竣工驗收,被評為優良等級工程。總投資1740萬元的省級匯河項目泰安段(肥城)治理工程現已全部完工。其它河流項目正在進行前期勘察設計階段。工作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河道治理,規劃先行。按照“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的原則,聘請名家高手,編制完成了《重點河道治理工程規劃》、《重點中小河流治理規劃》等。以此為基礎依據,立足中小河流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發揮,分別編制了《中小河道攔河蓄水規劃》、《岸線規劃》、《綜合開發規劃》及《水系生態環境規劃》等專項規劃,保障了中小河道治理工作的科學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市委、市政府對中小河流治理工作高度重視,成立了由分管市長任指揮,財政、國土、交通、林業、相關鎮街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指揮部,全面負責中小河流治理的組織調度和督促檢查,成員單位各負其責、協調配合,形成了推動工作的強大合力。市委、市政府負責同志經常深入工程一線,調度情況、安排任務、解決難題。不斷加大督查力度,把中小河流治理作為市政府重點督查內容,實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報”,并納入了有關鎮街和部門的科學發展考核,年終綜合驗收評比,嚴格兌現獎懲,極大地調動了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堅持“上級資金確保用好、河砂收益部分提取、政府財政及時配套、鼓勵社會積極參與”的原則,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把中小河流治理資金納入政府財政預算,及時足額進行撥付。本著“取之與河、用之于河”的原則,每年都從市鎮河砂收益中提取部分資金用于中小河流治理。
把治河除害、興利惠農的重要性和意義深入貫徹到基層,落實到相關鎮街村,充分調動相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確保了河流清障圓滿完成、工程建設如期開工。國家級匯河(肥城段)治理工程共清除樹株5萬余株、墳塋3000余座、涉河建筑物5處;省級匯河(肥城段)治理工程共清除樹株8萬余株、涉河建筑物6處。
項目的實施嚴格落實了申報制、評審制、法人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合同管理制、跟蹤審計制竣工驗收制和資產移交等制度,切實把好物資供應、施工隊伍、施工標準和竣工驗收各個關口,把質量監督貫穿于工程建設的全過程,確保把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
聘請檔案局專業人員,規范檔案整理。按照檔案規定要求,結合工作實際,嚴格執行檔案管理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做到專人負責,及時做好工程技術資料記錄和收集。國家級項目檔案整理一次性通過檔案專項驗收
一是由于各級領導重視,質量管理組織的建立健全,加大對工程施工的領導力度,保證了工程施工任務的順利完成;二是加強合同管理,落實各項任務、質量標準及雙方責任,是工程順利實施的保證;三是工程建設監理制、第三方檢測的實行,保障了工程質量,監理為建設單位搞好工程質量管理,檢測單位嚴把材料、質量關;四是加強了人員管理,特別是技術人員,市局集中授課,培訓管理、技術人員,提高了人員隊伍和技術素質;五是機械化施工程度的提高,加快了施工進度,保證了工程質量。六是嚴格的財務管理,實行報賬提款制等。這些都為工程順利實施提供了保障。
一是建議國家加大資金投入,在進行河道防洪治理時,高起點、高標準,建立起人與水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造福于民,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和諧社會建設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二是治理的河道,未進行確權劃界,建議進一步完善河道管理體制,對河道工程實施有效的管理。三是河道治理工程為社會公益性工程,為保障工程的正常運行,應加強河道管理養護隊伍建設,并保證工程維修養護經費的足額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