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杭生
(龍巖技師學院 福建 龍巖 364000)
古人說得好,“以史為鑒可以知榮辱,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回顧歷史,抗日戰爭時期,總能看到這樣的鏡頭:騎著東洋大馬,趾高氣昂的日本軍國主義指揮官旁邊,總是少不了一個中國漢奸模樣的翻譯官, 為日本法西斯分子出謀劃策,出賣國家民族的利益……從漢奸翻譯官身上可以明白這樣的道理,哪怕外語學得再好,專業再過硬,有些人為一己之利,有可能品德惡劣到出讓國家利益、民族大義,這樣的“人才”,他只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沒有高尚的品德,這是教育的失敗,也是為師者的悲哀!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教育確實應以德育為重,僅強調專業傳授是不夠的,德育應該滲透到教育的任何一個角落,時刻不能松懈! 當然也包括技校英語教學過程,巧用德育滲透還能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技校學生主要由三種學生構成: 一種是學習差的學生,第二種是表現差的學生, 第三種是學習和表現都差的學生,他們的英語知識基礎普遍較差, 缺乏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他們的英語學來學去就是學不好,進入技校后,這些學生最怕上英語課已經是一種通病。 這樣的生源素質如果不注意德育的滲透,技校英語教學將會是尷尬的。
多數技校英語教師明知施教對象的英語知識薄弱,卻習慣性地沿用著傳統的教學方法:一根粉筆,三尺講臺,一本英語教科書,不管學生能不能聽懂,從語音講到詞匯,從詞匯講到語法,又從語法講到翻譯,聽、說、讀、寫、譯五種語言能力訓練并舉,囊括天下,專業教學無所不用其極,教學效果卻適得其反,學生聽得懨懨欲睡,亦或思想開小差,整個課堂成了“睡覺黨”和“手機黨”的天下! 這種狀況只能說明教師課堂控制能力和情緒調動能力差,教學方法和手段陳舊落后。
據悉,在中國職業教育的現階段,技校大多數學生英語知識基礎差,幾年技校學習生活結束后,畢業生一般就業于國內各行業,根據技校生以上二大特點,技校英語教學應該因材施教,遵循夠用原則,刪繁就簡,主次分明。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著重于語言學習的聽、說、讀、寫、譯五種能力的培養,但根據技校生英語基礎差和各專業畢業生從業的不同,傳統的五種能力并舉的語言學習方式應根據技校英語教學的實際適當調整。
涉外類專業技校學生, 例如:Hotel English 酒店英語,“What can I do for you? ”我能為你做什么? “What would you like to have? ”你想吃什么? 類似這樣的提問和交流,經常掛在嘴邊,根據該專業技校畢業生從業特點就是需要經常與外國友人面對面接觸和交流,在交際英語的教學法則中,語言交際的實現,主要靠“聽”和“說”來獲取信息,因此“聽”和“說”英語的教學訓練就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
相反,非涉外類技校學生英語教學的側重就應該根據學生畢業后的從業特點,側重點有所不同,例如:“cooking English”烹飪英語,該專業畢業生主要工作地點在廚房,他們只需讀得懂菜肴的名稱,看得明白每份菜肴的佐料、配方和加工方法即可勝任工作,“mechanical English”機械英語的教學,也應根據學生畢業后的從業特點在教學中把握夠用適用原則,我們知道,機械類技校畢業生的從業特點是和機器打交道,與外國友人直接接觸機會極少,甚至所有的工作時間都是在和機器打交道,他們最有可能在工作中碰到的英語問題就是各種英語說明書和指令,那么烹飪英語和機械英語的教學就應該教會學生怎樣閱讀和翻譯各種英語說明書,五種語言能力的訓練中,就應該側重“讀”和“譯”的能力訓練。
綜上所述,技校生英語基礎差,應根據其就業特點,把握夠用適用的教學原則,刪繁就簡。
很多技校英語教師糾結于學生厭學情緒,有較為強烈的挫敗感,對于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技校英語教師必須直面的問題。 教書育人,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系統的語言知識,還要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正確的道德影響,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 人生觀和良好的道德品質,技校英語教師可以通過德育滲透的過程,以求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①教材是德育的載體,依據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課堂寓德的前提,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滲透德育,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中教師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點和結合點,進行自然的滲透,切忌長篇大論,自言自語,不顧及學生課堂情緒,例如:在《Mechanical English》的技校教材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本國和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的不同, 要學習包括(help、introdue……)國內外正確的思維表達活動,例如,中國人總是喜歡問關于“Salary”工資收入的問題,而外國人是非常忌諱談論這類問題的;中國人被別人夸贊時,總是謙虛地說“No”,而外國人被別人夸贊時, 總是自豪地承認, 并對夸贊者說“Thank you”,關于這類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討論,一定是技校生感興趣的。 類似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改變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又滲透進德育的內容,讓學生明白了國內外應該怎樣正確地表達禮貌和應具備的道德修養, 教學和德育二不誤,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精心組織安排課內外教學活動, 有機地進行德育滲透。
寓德于教的方法并不是通過單一的課堂教師來實現,不同的教學環節、教學活動同樣可以進行德育滲透,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我們知道,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是進行語言交際。 語言的交際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在語境中、在模擬交際情景中學習語言,感受語言的魅力,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 在教學活動中,教學情景模擬的練習形式,以學習情趣為主線,貫穿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 設計能引起學生興趣的語言交際場景,寓教于樂,寓德于教,每一個教學游戲和練習形式都可以達到教學和德育的雙豐收,例如:在學習課文“Safety at work”設計模擬情景對話,對話雙方可互考7 個安全問題,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討論 “If you cann’t swim, and someone is asking for help in the viver, what should you do?如果你不會游泳,碰上河中有人喊救命,你應該怎么辦? ”顯然這些話題是可以激起學生表達欲望的, 通過討論教會了學生怎樣學會預防為主、自我保護等思想德育滲透;在模擬醫院看望同學“What’s wrong with you?”等情景中教會學生學會關心別人,這種道德情操;當然,方法形式也不僅局限于情景對話,例如:多媒體教學直觀感受、英語獨幕劇、英語角等多種課內外教學活動均可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從而間接地推動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
還是古人說得好,“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意思是教師是傳授道理、專業和解答疑問的人,因此,為人師者,除了傳授專業知識,還承擔著教人道理的重任,所謂教人道理無非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也就是教學中的德育滲透。
技校生熱情奔放,精力充沛,勇于嘗試新鮮事物,教師如何控制好學生的學習熱情,直接影響課堂的教學效果,如何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 更是教育工作者極為重要的工作任務,對于這些技校生,倘若教育得法,則事半功倍,可以把他們教育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反之,教育不得法,一味地強調專業技能的教授,忽略德育滲透,則有可能再次發生教育出類似抗日時期漢奸翻譯官式的“人才”,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當然不希望教育出現代版的漢奸翻譯官,因此,技校英語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德育滲透,培養出符合時代特征需求的又紅又專的人才。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