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琴,朱仕榮
(國家林業局昆明勘察設計院,云南 昆明 650216)
沈海高速森林通道(連江段)綠化設計北起丹陽坂頂村,南止琯頭陽歧村,全長36.5km,途徑5個鄉鎮,從北到南依次為丹陽鎮、東湖鎮、敖江鎮、江南鄉、琯頭鎮。通道設計以《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福鼎至詔安)森林通道建設規劃》為基礎,對項目區內林地(無林地、疏林地等)、非林地(旱地、水田、村莊居民區、工業開發區、池塘水系等)兩側進行現場調查,并結合市政規劃要求,確定本次造林綠化的范圍。沈海高速通道(連江段)綠化設計范圍原則上包括高速公路隔離柵外兩側,可形成林帶的農田、無林地疏林地、果園、苗圃等30m范圍,部分無法形成林帶的裸露山體、坡耕地規劃范圍擴至100m。經調查,涉及的可綠化范圍總面積為133.1hm2。
沈海高速連江段沿線總體特色可分為山區和平原兩大類型,山區主要集中在丹陽鎮和東湖鎮境內,平原主要為琯頭鎮和江南鄉。通過對該段高速公路沿線兩側森林植被的調查,本次綠化造林的可綠化部分包含無林地、疏林地、農田耕地、裸露山體;不可綠化部分包含隧道,高差大于15m的高架橋及護坡擋墻兩側地塊,緊靠隔離柵外圍的民居及廠房、山石地、已綠化部分,植被較好的原生林帶。項目區主要以農地、沼澤濕地、坡耕地、荒地、果園、苗圃和疏林無林地組成,充分做好綠化造林作業區的資源調查、統計工作,并落實到各綠化地塊,采用1∶10 000地形圖、1∶2 000地形圖、衛星影像圖和GPS輔助定位,對沿線調查范圍內地塊進行標記,勾繪綠化造林小班界,并對各綠化地塊調查其立地條件,確定地類及綠化種植類型。
以生態建設為主體,加強重點區位的綠化景觀效果,注重樹種結構調整,進一步鞏固和拓展全省造林綠化成果,加快推進綠色通道建設,在充分保護現有植被的基礎上,通過“補植修復、拓展延伸、調整提升”,建成一條“樹有高度、林有厚度、綠有濃度”生態森林通道。
2.1.1 交通安全第一
確保交通安全是高速公路森林通道建設的一個前提條件。在進行森林通道綠化設計的過程中,應確保滿足行車的視線要求,確保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功能的實現,以增強高速公路的安全性、快捷性及舒適性。
2.1.2 突出鄉土特色
“因形就勢、因地制宜”是沈海高速公路“森林通道”建設工程的一個重要要求。植樹應遵循“適地適樹”和易于養護的原則,盡可能使用較耐貧瘠且易于養護的當地樹種,以確保其成活率,同時能夠與周圍環境相協調。
2.1.3 可持續發展
高速公路森林通道綠化景觀的可持續性是景觀的協調性于時間方面的擴展,其生態系統的組成在結構及功能的整體方面應進行多層次的系統設計,確保整個森林通道綠化系統在結構、布局及其比例方面都能夠同當地的自然特征及經濟發展相互適應,進而實現生態、社會及經濟3大效益相互協調的目的。
2.2.1 適地適樹
應選擇適合當地立地條件的樹種,以鄉土樹種為主,不排斥經過長期馴化考驗的外來樹種,兼顧近期和遠期樹種規劃,注重立體配置,加強景色變化,優化結構,以形成穩定高效的植物群落。
2.2.2 綠化美化彩化
考慮不同季相變化的植物,豐富景觀構成因子,以建成“四季皆綠、四季有花、四季變化”的森林通道。
2.2.3 經濟實用
除園林景觀樹種外,選用苗木市場中經濟實惠效果顯著的樹種,同時搭配一些具有經濟價值的樹種,并且能抗病蟲害、抗污染、能吸收消化有毒氣體的樹種,以利于改善環境。
通過對沈海高速連江段綠化現狀的分析,本段森林通道的綠化設計運用常綠植物和觀葉觀花植物形成色彩豐富的植物景觀,打破原有的綠化格局,呈現出“四季常綠、三季有花、色彩斑斕”的景觀效果。遵循“融入山水間”的設計理念,以“一帶,兩區,兩段,四點”的結構布局,地形地貌合理配置,形成世外桃源般的山林景象與田園風光。
(1)一帶。沈海高速連江段森林通道景觀帶。通過以線穿點的植物景觀形式,營造出“青山花爛漫,綠野林蒼翠”的森林快速通道。
(2)兩區。以丹陽鎮、東湖鎮為主的山林景觀區;以琯頭鎮、江南鄉、敖江鎮為主的田園風光區。
(3)兩段。選取2個地段作為種植示范段,包含連江與馬尾交界段、連江與羅源交界段。
(4)四點。4個互通立交及收費站出入口景觀節點,根據地貌、土壤地質等地理基礎條件,突出體現各具特色的互通立交景觀,猶如沈海高速連江段森林通道景觀帶上的4顆珍珠,與主線綠化帶有機地融為一體。
根據規劃指導思想與設計原則,結合項目區的氣候條件、地形地貌、土壤地質等因素,因地制宜地選擇綠化樹種,主要可選樹種包括小葉榕、香樟、天竺桂、木棉、秋楓、紅千層、夾竹桃、黑楊、巨尾桉、樂東擬單性木蘭、樂昌含笑、盆架子、福建山櫻花、垂柳、池杉等。
根據實際情況,將可綠化地塊劃分為基本綠化類型、重點地段、特殊地塊綠化3大部分。
(1)基本綠化類型。30m林帶綠化,根據綠化地塊與路面高差不同細分為3個小類型,即高差<5m、5m≤高差<10m、10m≤高差<15m。
(2)重點地段綠化。2個綠化示范段(丹陽段、琯頭段),4個互通立交(含收費站)綠化。
(3)特殊地塊綠化。可視范圍的坡體山體綠化,包含疏林地補植、無林地造林、隧道口綠化、電力走廊綠化、沼澤濕地綠化、現有苗圃地綠化。
4.2.1 基本綠化類型
結合項目區的地理氣候、地形地貌及設計原則選定基調樹種,以小葉榕、天竺桂、毛葉紅椿、香樟、巨尾桉為主。
(1)高差<5m林帶。第1層種植3排紅葉石楠,第2層種植2排小葉榕,第3層種植3排秋楓,第4層種植2排巨尾桉;
(2)5m≤高差<10m林帶。第1層種植3排天竺桂,第2層種植3排毛葉紅椿,第3層種植2排巨尾桉或黑楊;
(3)10m≤高差<15m林帶。第1層種植3排香樟,第2層種植3排木棉,第3層種植2排巨尾桉。
4.2.2 重點地段綠化
(1)琯頭示范段(木色綠甚染)。采用盆架子、香樟和夾竹桃,層疊的盆架子和各花色的夾竹桃對比出香樟的濃濃綠意,表現“青青螺黛,綠肥紅瘦”的意境。
(2)丹陽鎮示范段(山花紅欲燃)。整個路段植以丹陽當地樹種粉紅色的福建山櫻花,以樂東擬單性木蘭和樂昌含笑為背景,姹紫嫣紅,秀色照人。
(3)丹陽收費站(櫻花漫漫)。福建山櫻花的嫵媚,小葉榕的秀麗,黑楊的挺拔構成這個路段的景觀特色。
(4)東湖立交(碧葉田田)。植物配置上采用了毛葉紅椿和天竺桂,外側搭配巨尾桉,渲染出一幅“碧葉田田”的醉人景象。
(5)連江收費站(綠草蒼蒼)。該地塊大部分屬于河灘地,選用耐水濕的旱傘草、水杉,垂柳,池杉等,營造“青翠欲滴一片綠,綠草蒼蒼暢心意”的氛圍。
(6)琯頭收費站(盈盈晚翠)。喬木上運用了紅千層、天竺桂及巨尾桉,以天竺桂及巨尾桉為背景,營造一種清風拂面盈盈晚翠的意境。
4.2.3 特殊地塊綠化
(1)坡體山體綠化。疏林地補植、無林地造林:主要采用巨尾桉、香樟、紅葉石楠、三角梅、夾竹桃等,以營造山花爛漫的景觀效果。
(2)隧道口綠化。隧道口是快速行進過程中的減速地段,該地塊的綠化景觀可緩解行車過程中的視覺疲勞,可采用多種形態的植物自然式種植,并與周邊自然森林植被相協調。植物配置上選用大葉相思、香樟、三角梅、紅葉石楠、巨尾桉等。
(3)電力走廊綠化。根據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頒布的《電力設施保護條例實施細則》第十六條第三、四條規定:根據城市綠化規劃的要求,必須在已建架空電力線路保護區內種植樹木時,園林部門需與電力管理部門協商,征得同意后,可種植低矮樹種,并由園林部門負責修剪以保持樹木自然生長最終高度和架空電力線路導線之間的距離符合安全距離的要求。
本項目中,電力走廊集中在琯頭段東側、江南鋼貿城段、敖江段東側江岸以北地段。經實地勘察,根據各個地段電力線路性質、走向和凈空距離,設計不同的植物搭配方案。樹種選擇以安全性因素為第一位,并適當與景觀性相結合,主要采用巨尾桉、羊蹄甲、夾竹桃和紅千層等植物。
(4)沼澤濕地綠化。此類地塊通常為地勢低洼地塊,常年積水,為保障成活率,須選擇較耐水濕的樹種。通過對當地自然條件及種植經驗的調查,該類地塊設計種植7排池杉或黑楊。部分淤泥較深的地塊在施工時必須采取挖溝排水和填方等種植措施。
(5)苗圃地綠化。兩側紅線起10m以內,種植3排天竺桂;10~20m之間的范圍,在不影響森林通道整體景觀、均勻保留株數、保持林分郁閉度0.6以上的前提下,挖取部分樹木銷售,作為綠化苗圃經營。
合理的設計應充分遵循原有的地形地貌,減少土方開挖,盡可能與自然環境保持協調,保護生態環境,將工程建設對自然生態的不利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景觀綠化設計不僅僅是種樹,必須對自然環境、人文地理、立地條件、苗木市場等進行調查,從設計的角度解決意境格調、綠化植物、綠化層次、綠化效果等問題,對構圖韻律進行認真構思,制定出合理的、有特色的、操作性強的綠化設計實施方案。
在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進程中,人們對于精神文化方面的質量要求也在不斷提高,對高速公路景觀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速公路森林生態景觀通道的建設,是對傳統高速公路的沿線綠化景觀的補充和提升,是對其進行新內容、新意義及其新形式的塑造。良好的高速公路森林生態景觀通道設計不僅是完善公路沿線的生態環境,豐富視覺景觀,而且應從環保、人文、生態及和諧的角度進行考慮,促使高速公路景觀建設朝著更為安全、舒適、生態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1]葉新明.優化高速公路景觀設計推動“通道森林”工程建設[J].綠色科技,2011(9):41~42.
[2]張志全.高速公路橋梁的景觀設計[J].公路交通科技,2009(3):123~124.
[3]《樹木學》(南方本)編寫委員會.樹木學(南方本)[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4]陳秉恒.高速公路綠化設計中值得探討的幾個問題[J].公路與汽運,2004(3):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