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鄲,張興強
(1.貴州省公益林管理中心,貴州 貴陽 550001;2.貴州省林業調查規劃院,貴州 貴陽 550003)
薇菜是由蕨類植物紫萁科(Osmundaceae),紫萁屬(Osmunda)的紫萁(O.japonica Thunb.)或分株紫萁(O.cinnamomea L.var.asiatic)的嫩葉加工而成的山野菜,含多種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維生素 A、B1、B2、C,因其營養豐富、無公害、無污染、味道鮮美,深受消費者的喜愛[1]。為合理利用薇菜資源,筆者對納雍縣薇菜資源進行了調查,以期對當地薇菜的人工栽培、引種馴化等方面提供參考。
納雍縣位于貴州西北,畢節市東南部,地處東經104°55′44″~105°38′04″,北緯26°30′16″~27°05′54″,土地面積2 448km2。地勢西北高,東南東北低,海拔最高2 476m,最低1 050m,平均1 685m。全境峰巒疊起,溝壑縱橫,巖溶地貌較為發達。全縣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3.6℃,平均日照1 179.9h,年均降水量1 243.5mm,年均雨日217d,無霜期250d,適宜農作物生長。成土母巖主要由砂巖、頁巖、變質砂頁巖、碳酸巖組成。土壤按土類分,以黃壤為主,黃棕壤、紫色土和石灰土次之,黃壤是該縣主要地帶性林地土壤。地帶性植被屬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原生植被多被破壞,由次生植被所代替,境內蕨類植物分布廣泛[2]。
本次調查以納雍縣城為中心,向周邊分別沿通往畢節市赫章縣、七星關區、大方縣、織金縣和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水城縣6條干線公路逐條進行,按不同海拔(50m高差)、地形因子(山脊、山體上部、中部、下部、山谷、溪旁等)、巖性分別設置5m×5m小樣方調查,詳細記錄母巖、土壤、pH值、坡度、植被狀況、薇菜株數及生長狀況,然后根據內業統計,得出薇菜在不同自然區域、不同海拔高度等的分布及生境狀況。
按海拔高度的不同,薇菜在海拔1 100~2 200m均有分布。其中1 300m以下和2 000m以上分布較少,僅為600株/hm2;海拔1 300~1 450m為1 500株/hm2;海拔1 500~1 800m之間其分布的株數在3 000~6 000株/hm2之間;海拔1 850~2 000m為1 900株/hm2。海拔1 100~1 450m之間,薇菜植株平均高度為31cm;海拔1 500~1 800m之間,薇菜植株平均高度為38cm;海拔1 850~2 200m之間,薇菜植株平均高度為28cm。可見,海拔1 500~1 800m之間,是薇菜最佳適生區。
按地形因子不同,薇菜在山體中下部和谷部分布較多,上體中部株數在3 000~5 500株/hm2之間,植株高度在32~40cm之間;山谷側、洼區、溪旁的株數在5 000~7 200株/hm2之間,植株高度在35~45cm之間;而山脊和山體上部的株數相對較少,僅為650株/hm2,植株平均高度為28cm。據分析,谷部、洼區、溪旁等地的土壤肥力狀況、濕度以及透水性均比山脊、山頂良好。
根據調查,薇菜在碳酸巖大面積裸露、石漠化嚴重區域未見分布;在砂頁巖、紫色巖發育的黃壤、黃棕壤、紫色土上分布廣泛。在pH值為6.0~6.4的土地上,薇菜植株平均高度為26cm;在pH值為6.5~6.9的土地上,薇菜植株平均高度為38cm;在pH值為7.0~7.2的土地上,薇菜植株平均高度為24cm。可知,土壤對薇菜的生長發育有較大影響,薇菜最適合生長于弱酸性土壤。
通過對薇菜生境調查,光照強度過大的環境薇菜植株矮小,而光照強度較小,薇菜植株生長較高,但較細弱,比較適合在遮光度30%~40%的林下生長[3];在山體坡度16°~45°之間分布廣泛,生長較好,平緩坡和險坡分布較少;在腐殖質層較厚的林地生長明顯優于腐殖質層薄的林地,其原因在于腐殖質層有大量枯枝落葉,在薇生物作用下分解腐爛后具有保肥保濕能力,能供給薇菜生長所需養料,促進薇菜生長。
調查結果表明,薇菜在納雍縣各鄉鎮均有分布。但由于各地巖性、海拔高度等差異,在水平分布上以納雍縣東部、西部、南部分布較廣,中部次之,北部相對較少。主要生長在海拔1 500~1 800m之間山地,喜透水性、土壤肥力良好、弱酸性的土壤,喜溫涼濕潤環境,一般在山體中下部、谷部、洼區、溪旁等地生長較好。
[1]羅世家.影響薇菜生長的主要環境因子分析[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19(4):8~10.
[2]貴州省納雍縣地方志編篡委員會.納雍縣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
[3]梁運江,李 偉,王維娜,等.薇菜的生物學特性及人工繁殖[J].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1(2):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