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輝
(四川省雷波縣林業局,四川 雷波 616550)
雷波常綠闊葉林區位于四川省涼山州雷波縣東北部西寧河流域,該流域內大多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樹種,森林覆蓋率約40%,是四川省硬雜木主要生產基地,也是四川省重要的植物基因庫,區內山勢巍峨,草木繁茂,氣候溫和濕潤,風光秀麗,物種起源古老而豐富。據考察有動植物2 000余種,在已知的300多種樹木中,珍貴樹種就達到36種之多,珍貴動物有大熊貓、小熊貓等,林下資源也十分豐富。該流域被稱為小涼山上的綠色寶庫,是長江上游的一道綠色屏障,這也表明了該流域的生物多樣性在涼山乃至四川省的獨特地位和多樣性保護的戰略價值。
1962年為滿足恢復國民經濟建設對硬雜木用材的需要,四川省林業廳決定在雷波林區建立雷波林業局,有計劃地開發利用闊葉林森林資源。經過30多年的開發利用,森林面積逐年減少,生態環境已不如開發之前。到了20世紀80年代,由于利益的驅使和其他種種原因,國有林形成了多元開發,僅有的森林資源急劇減少,生態環境顯著惡化,這些常綠闊葉林被人們稱為“雜木林”而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再加上造林樹種的單一性,已造成生態環境和功能的嚴重退化。為保護這一重要的資源,本文論述了該地區森林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探討了恢復該區域森林生態系統的對策。
雷波常綠闊葉林區氣候為四川盆地和盆周山地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土壤為山地黃壤、山地黃棕壤,擁有豐富的物種和資源,其中一些為本區域所特有。就共生物多樣性而言,主要具有如下重要特征。
2.1.1 起源古老
在孑遺植物中,蕨類植物有中生代的芒萁、侏羅紀的桫欏,裸子植物中有水杉等,被子植物有白堊紀出現的連香樹、桑、槭、木蘭、樟、胡桃、樺木、山毛櫸等,以及老第三紀的珙桐和杜仲等。動物中的大熊貓也是極為古老的物種,這些反映了雷波闊葉林區物種起源的古老。
2.1.2 物種豐富
雷波闊葉林區主要的樹種有粗蕙石櫟、大葉石櫟、雅州石櫟、絲栗、栲栗、櫧栗、水青岡、蠻青岡、長柄山毛櫸等殼斗科植物;木荷、柃木等山茶科植物;香樟、油樟、新樟、楨楠、潤楠、賽楠、銀木、川桂等樟科植物;紅樺、白樺、香樺、光皮樺、雷波樺、西南糙皮樺、榿木等樺科植物;大衛槭、梓葉槭、五角楓等槭科植物;石灰樹、花楸樹、西蜀海棠等薔薇科植物;燈臺樹、山茱萸等四照花科植物;猴板栗、七葉樹等七葉植物。此外還有榛科的榛子樹、鵝耳櫪;胡桃科的山胡桃、瓦山水胡桃、核桃;交讓木科的虎皮楠;安息香科的擬赤楊,四川木瓜紅;漆樹科的野漆樹;樗樹科的刺樗臭椿;香椿樹科的香椿、紅椿;珙垌樹科的珙垌、旱蓮,其中珙垌美稱為中國鴿子樹,是著名的觀賞樹種;還有蓮香樹種的蓮香樹;木蘭科的厚皮、厚樸、木蓮;水青樹種的水青樹等70多種硬闊和軟闊樹種,還發現有高大的福建柏。另外,這個林區還有杉科的杉木、柳杉;松科的馬尾松、油松、柏科的速生柏等。該區域更孕育了大量的動物和微生物,代表性動物包括大熊貓、小熊貓、短尾獼猴、花松鼠、巖松鼠、野豬、豪豬、黑熊、獐、鹿、白腹錦雞、紅腹錦雞等。同時該林區擁有大量的經濟植物物種,如紅豆杉、杜仲、厚樸、黃連、天麻、紅參、三七等近千種,其用途包括藥用、油脂、芳香油、淀粉、纖維、單寧、樹脂、纖維素、蟲膠、皂素和食用菌類等。這些都充分反映了該林區物種的特殊性、多樣性,說明了雷波闊葉林區的物種極為豐富。
2.2.1 水源涵養
眾所周知,森林內光通量、光照強度只有無林地光通量、光照強度的5%~40%,原始闊葉林區則更低。由于35%~75%的陽光被樹冠吸收,光照強度大大減少,促進了幼樹生長。森林對氣溫影響也很大,林內光照強度小,濕度大,空氣溫度土壤溫度變幅小。森林對水分有很大影響,一般林冠能載持降水40%~60%,這部分水,有的從林冠蒸發到空氣中,加大空氣濕度,有的順樹葉滴落地下或順枝干流入地下,森林中枯枝落葉多,死地被物厚,有99%的地表徑流被截流、滲進枯枝落葉層和地下,使林內土壤既不被侵蝕沖刷,又增加了土壤濕度。同時林內蒸發量只有空曠地的30%~40%,而蒸騰量大,這使林內及森林上空乃至森林附近空氣濕度大、雨霧多,增加了林區及周圍的降水量,有利于幼樹生長。
2.2.2 水土保持
雷波闊葉林區年平均降水量達1 427mm,和金沙江邊的雷波縣城比,增加降水量200~400mm,降水≥0.1mm的雨日達204d,年平均氣溫14.9°C,比海拔高于林區370m的甘洛縣還低1.5℃,且極端最低溫度升高、極端最高溫度降低,氣候溫和,無霜期達300d以上(林區平均海拔高1 200m)霜日應在100d以上,空氣相對濕度達85%,比甘洛大20%,年平均日照率僅20%~30%,比甘洛少8.5%。這就保證了當地及周邊自然生態平衡,農牧業極少遭受干旱水澇,是四川省主要產茶地,而且茶葉優質。由于該闊葉林區多雨、蒸發量低,因而水源極為豐富,所以雷波闊葉林區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
1998年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啟動,把砍樹人變成了種樹人,長期過量的資源消耗被有效遏制,后備資源培育不斷加強,林區生態狀況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得以恢復,曾經的荒山變得滿眼蔥郁,林區森林覆蓋率提高了,森林蓄積量也增加了。天然林治山治水的生態效益凸顯了出來。同時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增加了森林覆蓋和綠地覆蓋,局部遏制了水土流失,進一步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減少和控制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林業主管部門以西寧河兩岸、公路沿線為重點安排退耕任務,減少了公路塌方,使地區的生態得到改善,產生了明顯的效果。
鑒于以上原因,雷波闊葉林區森林面積大、森林覆蓋率高,很好地調節了當地和周邊的氣候,增加了土壤肥力,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
自西部大開發以來,能源建設尤其是電站建設成了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頭戲之一。最近幾年,小水電建設一哄而起,蜂擁而上,沿宜西公路而上,西寧河沿岸的小水電站為數不少。所謂“梯級開發”,其實就是上游的電站截斷一部分水,中游的電站再截斷一部分水,再下游的、再下下游的繼續……現在,西寧河的青山綠水已被局部破壞,個別河段成了一條無水的干溝,原來眾多的魚兒和其他生物已經頻臨滅絕。施工區內,原本滿眼蔥郁的青山現在已是傷痕累累,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
林區的自然資源不僅僅是林木,還包括林下各類植被、草場、水域,以及生活繁衍在森林內的各類動物、鳥類和魚類,是一個多樣性的生物群體,各類動植物都有它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這些林下各類資源較林木有生長周期短、經濟效益高、再生能力強等特點。
雷波闊葉林區是竹筍資源和杜仲等藥用資源的主產地,應該是嚴格保護、科學開發、合理利用、有序采集,實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之目的。如今卻不顧自然規律急功近利地去掠奪,不計后果無序地采集,破壞了野生資源,影響著它的再生能力,這是有悖于生態文明、有悖于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每年春秋季竹筍成熟時,應該是給林區人民帶來創收的機會,可當地老鄉和外來人員沒有很好把握和利用機會,受利益的驅使,在竹筍正值成長的時節,就迫不及待地開始組織大量的人員上山扎點,占據山頭地塊,進行大規模的掠奪。大量人員無序地進入使植物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有化學藥品作業過的林地幾年內都不長草,嚴重地破壞了林下野生資源,這實在是一種巨大的損失和浪費。每年采集林區竹筍資源力度過大、過猛,缺乏計劃保護,在采集中對林木也有很大的傷害,對森林資源保護也極為不利。凡此種種,需要采取積極措施予以解決。
盡管常綠闊葉林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生態環境功能,但其原始林多被破壞,農林爭地矛盾突出;現有人工林多為純林,生態功能極差。因此,雷波闊葉林區森林生態系統的恢復,任重道遠。
在生產實踐中,我國的常綠闊葉林歷來被生產者、經營者和部分研究人員所忽略,其地位極低,以至于冠其名為“雜木林”,“雜”即“無用”、“非正品”。在常綠闊葉林的研究中,除了生態、環境和植物方面的研究人員對其進行基礎研究外,作為林業生態方面的應用研究,如常綠闊葉林的管理與經營、數表編制、立地劃分、生態功能的監測與評價、多功能常綠闊葉林的營建等方面的研究,與針葉人工林的研究相比都明顯滯后。在生產實踐中,闊葉林被破壞后,往往營造幾個樹種,并且多為針葉樹,基本為純林,生態功能極差。這些做法多因科學技術水平低、對常綠闊葉林缺乏足夠的正確認識和受利益驅動所致。所以,各級部門、經營單位、有關人員應改變“雜木林”觀念,確立常綠闊葉林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同時,有關研究人員要重視常綠闊葉林的研究,為常綠闊葉林的合理保護與開發利用提供科學支撐和技術服務。
(1)做好資源培育的布局規劃。根據闊葉林區的自然條件,將資源培育劃分為以鄉土樹種為主,輔以引進樹種進行培育。
(2)將幼林撫育和低產林改造列入營造林的重點,作為提高林分質量的重要措施。在年度生產計劃中,將間伐和低改任務單列,年終重點考核,對幼中林不能出現逾期未間伐的林分、對近熟林逾期未間伐的林分和低產林分作出規劃,限期間伐和改造。
(3)加強森林防火,保護森林資源。始終把森林防火放在森林保護的重要位置,組織專業撲火隊伍,定期開展撲火常識和技能的培訓,努力提高撲火隊伍的綜合素質。
(4)加強森林病蟲害防治。林區要配備兼職病蟲害測報員,及時對蟲情進行觀測,對歷史重災區和病蟲頻發區每年都進行預防,控制蟲口密度和蟲情的發生。一旦發生病蟲害,能及時進行防治,減少病蟲害對森林資源的為害。
同其他資源一樣,林下資源也是有限的,隨著開發利用和環境的變化,對野生資源必將產生很大的影響。應嚴格按照采前封山、采前宣傳、采中檢查規范、采后總結經驗的思路,確保林下資源得到有序開發和科學利用。同時完善收購、儲存、銷售和運輸等項工作,創立優良的服務環境,為采摘戶和收購戶提供便利條件,讓開發林下資源逐漸成為林區經濟發展的一項支柱產業。
依托得天獨厚的竹筍資源優勢和特色,以資源招商、以政策引資,廣泛吸引社會資金,扶持本地企業并吸引外地企業從事林下資源加工利用,可以采取工廠加基地的模式,劃出一些林下資源地塊作為工廠的原料基地,實現加工利用與資源培育的良性互動,使林下資源就地消化,規模化發展。在建立加工企業時,還要注意產業整體布局的科學合理性,要避免盲目上馬、無序競爭,凡是上馬的項目必須經過專家論證,要建就建具有一定規模和市場競爭力的、網點布局與林下資源布局相適應的龍頭加工企業,形成完整的林下資源加工利用產業鏈,增強區域經濟拉動力。
水電工程部門應拿出專項科研資金,安排專業技術人員,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密切合作,對水利工程破壞環境問題進行深入分析,積極參與科技決策,發揮水利科技的重要支撐作用,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要堅持人與自然相和諧,把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盡量減少林地破壞,減少水土流失,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建設生態文明提供有效的科技保障。
四川省和涼山州內典型的原始常綠闊葉林目前并不多見,因此,需要抓好總體規劃,合理布局,選擇現有典型的常綠闊葉林,建立常綠闊葉林自然保護區,以救治和保護現有基因、物種、系統和景觀多樣性。同時,努力培植人文景觀,開發人文旅游,匯聚科學研究、科普教育、娛樂、探險、綜合考察和休閑療養等多種功能,充分發揮森林的生態功能。
實踐證明:森林三分造、七分管。只有通過教育和執法相結合,提高人們的認識水平,才能使人們主動地愛護森林,保護動物,從而逐步自覺地參與生態環境建設與森林生態系統的重建。要充分認識森林的防護作用和生態效能,努力貫徹執行《森林法》規定的“以營林為基礎、造管并舉、造多于伐、采育結合、綜合利用”的方針,大力開展群眾性的造林綠化活動,迅速提高我國森林覆蓋率,爭取早日達到30%,“綠化祖國”、“使大地園林化”的夢想才能得以實現。
[1]劉照光.四川植被[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81.
[2]劉照光,潘開文,劉 慶,等.長江上游生態環境惡化對洪災的影響與對策[A].長江流域洪澇災害與科技對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3]《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編寫組.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8.
[4]高寶莼,陳家齊.四川省重點保護珍貴樹木圖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5]羅利群.金口大峽谷區域自然植被初探[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12):121~125.
[6]管中天.小涼山樹木圖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