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遠城
(廣東省連山林場,廣東 連山 513200)
全球氣候變化已成為當今人類面臨的最大威脅和挑戰,主要原因是由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不斷增多而形成了溫室效應[1]。
應對氣候變化,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要降低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含量。在適應與減緩全球氣候變化中,森林具有十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儲碳庫”和最經濟的“吸碳器”,是維持大氣中碳平衡的重要杠桿。森林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將其貯存在植物體和森林土壤中,這個過程稱之為“匯”,所以森林具有碳匯功能。《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將“碳匯”定義為:從大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活動或機制。林業碳匯就是為了充分發揮森林的碳匯功能而進行的各種活動。這些活動包括:植樹造林、可持續的森林經營、森林保護以及落實國家應對政策、促進公眾應對氣候變化意識的提高、推動以碳匯為主的生態服務市場發育等。科學研究結果表明,森林每生長1m3蓄積量,平均吸收1.83t二氧化碳,釋放1.62t氧氣。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評估報告指出,林業具有多種效益,兼具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雙重功能,是未來30~50年增加碳匯、減少排放、成本較低、經濟可行的重要措施。
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國際社會積極行動,先后簽訂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2]。為了實現《京都議定書》的減排目標,發達國家可通過在本國實施工業減排和造林、再造林以及森林管理等項目,獲得減排額度或碳匯。此外,還可以通過清潔發展機制(CDM)在發展中國家實施符合特定條件的造林再造林項目,由項目產生的碳匯來幫助其完成部分減排任務。因此,林業碳匯作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目前我國尚未承擔《京都議定書》規定的溫室氣體減限排義務,但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在國際氣候公約談判進程中,面臨巨大壓力。因此,在建設資源節約型、低能耗、低排放型社會的同時,發展林業碳匯是增加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應成為國家在“后京都議定”時代進行氣候外交的有力支撐。
《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也將林業行動作為重要內容納入其中。大力增加森林碳匯,成為我國政府承諾自主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三大目標之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2009年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若干意見》中要求,“建設現代林業,發展山區林特產品、生態旅游業和碳匯林業”。《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決議》提出“實施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增強碳匯能力。繼續推進植樹造林,積極發展碳匯林業,增強森林碳匯功能”。
就廣東省而言,因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給廣東省造成的危害越來越大。以2009年為例,廣東省當年受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危害的廣度與深度遠遠超過金融危機[3]。在當前及未來較長時期內,全省經濟社會還將持續增長,溫室氣體排放勢必繼續增加。在現有節能減排技術條件下,工業減排成本高、難度大,而且在一定時期內還可能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負面影響。通過技術改造實行減排二氧化碳,每噸的成本一般約要100美元,而通過林業碳匯,每噸的成本大概10美元。相比而言,森林減排具有成本較低、可持續、可循環、可再生等特點,能夠為經濟發展、生態改善和社會進步帶來多種效益,短期和長期都不會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在林業碳匯方面廣東省走在中國前列。為增加森林碳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廣東省從2008年開始開展碳匯造林的試點工作,探索碳匯造林發展新模式。廣東省在中國綠色碳基金、香港中電控股有限公司、新興溫氏集團等單位的資助下,先后實施了龍川縣、潮陽區碳匯造林項目,東江流域碳匯景觀林、新興溫氏集團碳匯林等項目。
2010年,廣東省成為國家低碳試點省份。在2010年的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中,原省長黃華華指出,要培育森林資源,增加森林碳匯。
2011年,長隆集團捐資1 000萬元成立了中國綠色碳基金廣東專項,旨在通過捐資加入以積累碳匯為目的的植樹造林和森林經營活動,增強森林生態系統整體碳匯功能。廣東省還決定,從2011年起,連續3年營造6.67萬hm2碳匯工程林,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增強森林碳匯功能,提高林業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廣東省林業部門以胡錦濤主席出席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開幕式的講話精神和國家林業局《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計劃》為指導,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方案,編制了《廣東應對氣候變化林業行動方案》。
“十一五”期間廣東省實施造林作業面積176.7萬hm2。2010年,更是創紀錄地完成了造林作業面積18.8萬hm2。5年間全省森林面積由0.096億hm2增至0.099億hm2,森林蓄積量由3.65億 m3增至4.39億m3,森林覆蓋率由55.5%增至57%,林業年產值由530億元增至2 802.16億元,全省森林生態效益總值達8 818.58億元。
“十二五”期間,廣東希望通過森林間接減排來應對氣候變化,有效地實現低碳發展。廣東碳匯林業發展也將大為提速,5年內廣東將新增森林60萬hm2,其中碳匯造林20萬hm2以上。
長期以來,廣東省森林經營不力、森林質量低下的問題十分嚴重。森林群落結構和樹種結構簡單,層次單一,林相單調。林地生產力不高,森林生物量較低。與周邊省份和全國平均水平相比,人均森林面積、人均森林蓄積量、單位面積森林蓄積量均明顯偏低。據調查,廣東省活立木蓄積量平均為46.5m3·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9%,全國平均水平的46%;森林蓄積占有量人均5m3,僅相當于世界人均蓄積64.5m3的7.8%,全國人均水平的55.3%。另外,天然林破損嚴重,人工林可持續經營管理不夠。森林通過固碳減緩氣候變化的潛力難以發揮。
近些年,氣候變化逐漸被公眾所認識,但是“森林碳匯”、“林業碳匯”、“碳匯林業”等諸多新名詞和氣候變化與森林的關系,廣大公眾不了解。許多人分不清楚我國現有的兩類林業碳匯項目——“京都規則”的碳匯項目和“非京都規則”的碳匯項目,不理解林業碳匯管理和碳匯交易相關規則與技術標準體系。
很多人不了解《京都議定書》規則的條件,錯誤理解國際碳匯市場,認為森林吸收和固定的二氧化碳都可以進入市場交易。實際上,不是所有的森林碳匯都可以交易,在碳匯產權界定上,必須是新增量,要有與國際接軌的規則、計量監測,認證、注冊,最終才能將碳匯由產品變成商品。產權明晰才能交易。根據目前的規則,碳儲量是不可以交易的。因為不能證明其商品的屬性,也就是說產權不明晰、基線不清楚、沒有額外性,不能計量監測。比如,如果申請林業碳匯的CDM項目,就必須證明這片碳匯林是為了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額外”種植的。
林業碳匯交易的賣方要進入市場需要有四個環節:一是營造碳匯林時,必須嚴格按照國家林業局制定的“碳匯造林系列標準”實施項目;二是要有國家的相關政策規定;三是要有與國際接軌并結合中國國情的碳匯計量、監測技術體系;四是要有第三方審定、核查以及規范的項目注冊和碳信用簽發程序[4]。目前全國已有10家機構具備國家林業局頒發的森林碳匯計量與監測資質,但相關的交易政策還未出臺,認證和注冊的相關規定也正在制定、完善中。在國內林業碳匯交易還沒有成熟的市場監管機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性。
廣東省目前針對部分國家公益林實施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只有16元/667m2,不能對公益林的保護產生積極有效的激勵。特別是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農民經營林業積極性提高,廣東省發展商品林的態勢很好,農民經營商品林獲得的收入比以前大幅度增加。相比之下,經營國家公益林得到的補償基金遠低于木材的經濟利用價值;此外,同地域、區位、地類和質量以及不同經營主體的公益林,其管護成本和生態價值是不相同的,在投入水平上也會存在差異。補償標準單一,難以適應實際情況。
碳匯交易,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必須進行碳匯的計量和監測。IPCC發布的相關指南中提供的計量監測參數多來自歐洲和北美,國際上采用的土壤分類系統的默認參數與我國也有較大差別,這些國際標準很難直接應用于我國。目前,由于缺乏全國統一的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和標準,難以了解和掌握中國森林碳匯的現狀與發展動態及潛力;加上全國各地的自然條件差異大、森林類型復雜多樣,導致一些地方上開展的研究工作類型劃分標準、研究結果等缺乏系統性和權威性,各地在評價其森林生態效益時,對森林碳匯進行的計算也因沒有統一的標準而使結論沒有可比性。同時碳匯計量和監測技術不全面、計量與監測的標準規范近乎空白,難以滿足我國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需要。
探索建立長期、穩定的碳匯造林資金投入機制,爭取公共財政加大對植樹造林的投入,督促市、縣植被恢復費返還部分必須主要用于碳匯造林的配套,確保森林資源數量增長、質量提高、碳匯增加。
強化碳匯林業經營管理措施,切實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引進德國“近自然林業”森林經營方法,改單一樹種為多層混交,改片砍片伐為目標間伐,提高森林生產率;實行測土配方施肥,大力培育喬、灌、草相結合,群落結構完整的森林體系,充分發揮單位林地面積固碳功能;實施優材更替工程,調整林相結構,培育森林資源,促進碳匯林業發展。擴大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激活林業發展活力,促進森林功能恢復。啟動“低產林改造工程”、“森林撫育工程”和碳匯示范林工程,強化重點防護林(沿海防護林)、生態公益林、景觀林、闊葉林改造,珍貴樹種示范基地項目建設。
由于涉及林業碳匯及碳貿易的國際規則比較復雜,應通過各種渠道,大力開展氣候變化和林業碳匯的宣傳教育,提高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氣候變化、林業碳匯、碳補償的了解,鼓勵和支持全社會積極參與植樹造林,多方投入恢復森林植被,重視森林保護,減少毀林等。鼓勵公眾參與溫室氣體減排的志愿行動,促進企業和有志之士投身于以積累碳匯為目的的造林和林業經營活動。宣傳低碳經濟模式,倡導綠色生活方式,使追求健康和低排放生活的現代理念深入人心。
加強森林固碳的基礎科學研究。開展森林生物量的研究,特別是不同樹種、林種,不同地區,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以及森林不同生長周期的固碳作用的研究;在森林資源清查中,開展森林生物量調查;對廣東省現有宜林荒山荒地和有林地(包括濕地和1990年以后營造的人工林)進行普查摸底,建立適宜開發森林碳匯的數據庫,完善并加強林業碳匯的數據支撐體系。開展森林吸收二氧化碳和釋放氧氣的監測,建立長效動態監測機制[5]。
積極與華南農業大學、廣東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碳匯造林樹種選擇配置、營造技術、增匯調控等技術研究,建立森林增匯試驗示范區,進行增匯技術試驗示范,指導森林增匯經營實踐,精確預測和充分挖掘森林固碳潛力,探索完善森林碳匯計量、監測和評估的方法學體系。大力開展森林固碳總量與固碳潛力的研究,建立不同森林類型碳匯總量的評價、監測體系,探索制定森林碳匯項目實施標準和利益分配模式。
開展林業碳匯交易,是一個新興領域,需要探索一條既與國際接軌又符合中國國情及廣東實際的新路子。只有對每一個營造林項目的生態產品——碳匯的生產、計量、監測、核證、注冊等環節都嚴格把關,具備了交易的潛質,可達到“三可”(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要求,才能使交易的每一噸碳都有一片對應的森林,每一噸碳匯都包含了扶貧減困、促進農民增收、保護生物多樣性、改善生態環境等多重效益,使生態產品真正轉變成生態商品,從而促進林業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嘗試建立廣東碳匯林業交易中心。社會有識之士特別是廣大企業家,可以利用中國綠色碳基金廣東專項這個平臺,來購買碳匯指標,展示社會責任,實現碳中和與綠色增長,為保護綠色地球家園、應對氣候變化作出積極的貢獻。其方式是通過跟自愿減排的企業或組織合作,由自愿減排方出資,林業碳匯公司負責經營管理,包括林地的租賃、整地、種植、撫育和管護等一條龍服務,產生的碳中和量全部屬于出資方,同時產生的經濟效益由出資方和林業碳匯及村民、村集體按60%、20%、15%和5%的比例分成,出資方分成的經濟收益可以繼續投入營造碳匯林。
為幫助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的農民可持續經營森林,在國內尚未啟動碳市場的環境下,嘗試由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廣東專項出資購買農戶的林業碳匯,向試點農戶頒發“林業碳匯證”,旨在探索在森林經營周期較長的情況下,幫助農民可持續經營自家的森林,提高森林質量、增加森林碳匯,并通過實現碳匯的生態服務價值獲取一定的經濟收益,以促進林改成果的鞏固,幫助農民找到增收致富的路子。特別是公益林和困難地區的營造林,如果能夠通過銷售碳匯獲得一定的經濟收益,就能提高農民經營這類森林的積極性。農民持有自家林地的林業碳匯證后,即使碳匯暫時沒有賣出去,農民也可以知道自己經營的森林除了直接經濟價值外,還有實實在在的生態價值。
探索建立林業碳匯市場機制,研究建立與國際規則和國家政策銜接、符合廣東實際的碳匯林業市場化機制。逐步完善生態環境產權機制、交易機制、價格機制,推動森林生態服務市場發育,提高植樹造林的經濟效益,調動更多的企業和社會力量參與碳匯林業發展。
現在實施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主要是國家財政出錢“買單”。但是由于國家財力有限,補償標準偏低且“一刀切”,沒有真正體現森林生態服務的價值。
目前在清潔發展機制下實施的林業碳匯活動是一種市場機制,這一機制雖然主要是幫助發達國家低成本減排和促進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但這一機制證明了森林的生態價值可以通過市場手段實現價值補償,從而使得具有很強外部性特征的森林生態效益通過交易實現效益內部化。這就為促進我國林業發展機制創新提供了新思路。這也將促進森林生態服務功能的市場化,進一步改進我國正在實施的生態效益補償政策,建立長期有效的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國際碳市場的興起,使得通過市場實現森林生態效益價值成為可能。因此,利用林業碳匯的概念,在對森林生態服務價值進行科學計量和評估的基礎上,按照“受益者付費、損害者賠償”的原則,在完善政府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的同時,逐步完善生態環境產權機制、交易機制、價格機制。發揮市場機制對生態環境資源供求的引導作用,建立公平、公開、公正的生態利益共享及相關責任分擔機制。
隨著《京都議定書》的正式生效,我國林業碳匯項目也正式實施,廣西省珠江流域治理再造林項目于2006年11月,被清潔發展機制執行理事會正式批準,成為全世界第一個林業碳匯項目,在蒼梧、環江兩縣實施,規劃造林面積4 000hm2;該省第二個碳匯造林項目已通過世界銀行和生物碳基金會董事會批準,計劃在百色市造林約1萬hm2。內蒙古、云南、四川、遼寧、山西等地也相繼開展了有關項目。
根據廣東省2008年森林資源發布情況,廣東省現有無林地51.4萬hm2,占全省林業用地的4.7%,發展林業碳匯具有較大的潛力。
廣東省可以在梅州、河源等有前期基礎的市、縣開展林業碳匯的項目實踐,以完善既定的林業碳匯規則與程序,逐步建立合適的碳匯項目管理辦法或指南,形成相應的運行程序和相關的技術標準。可以總結推廣項目經驗,為制定相關政策提供依據。在此基礎上不斷引進新項目,繁榮碳匯市場,促進森林生態效益市場化機制的形成。
[1]李怒云,楊炎朝,陳敘圖.發展碳匯林業應對氣候變化——中國碳匯林業的實踐與管理[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0,8(1):13~16.
[2]洪 賀.黑龍江省發展碳匯林業對策[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9(3):14~18.
[3]劉周全,吳煥忠,黎榮彬.廣東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的貢獻與潛力分析[J].防護林科技,2011(1):60~64.
[4]羅 勇.廣東省造林再造林碳匯項目發展潛力的評價指標初探[J].廣東林業科技,2010,26(1):33~36.
[5]凌秀萍,龍江英,王朝龍,等.發展貴州碳匯林業推進貴州生態文明建設[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6(1):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