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希文,雷曉岳,陳武松,徐關生,李興發
(1.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大均鄉人民政府林業工作站,浙江 景寧 323500;2.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東坑鎮人民政府林業工作站,浙江 景寧 323500;3.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林業局鸕鶿木材檢查站,浙江 景寧 323500;4.景寧畬族自治縣林業局童嶺頭木材檢查站,浙江 景寧 323500;5.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林業局營林公司,浙江 景寧 32350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追求原生態、美味、營養、保健、品質常鮮的食品,已經成為新的潮流,景寧畬族自治縣抓住這一契機,利用生態優勢,做起林下綠色產業文章,為使廣大農戶提高林下綠色產業效益,在拓寬林下綠色產業門路上下功夫,既拓展林下綠色產業致富渠道,又美化鄉村人民環境,以點帶面提升林下綠色產業經營模式,壯大畬鄉景寧林下綠色產業經濟。據統計,2010年完成林業總產值13.82億元(其中一產4.68億元、二產3.15億元、三產5.99億元),農民人均林業行業收入占農民人均收入近40%。本文就近幾年來,對景寧畬族自治縣發展林下綠色產業做簡單調查分析。
景寧畬族自治縣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全縣有林地15.03萬hm2,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8.61萬hm2。縣內有海拔千米以上山峰779座,98%的地表水是二類水質,森林覆蓋率達77.9%,森林植被類型豐富,山地植被有闊葉林、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等,隨海拔的差異和地形的變化形成了豐富的生物群落,棲息著500多種珍稀動植物和40多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生物物種十分豐富,據國家環境監測總站的報告顯示,景寧生態環境質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五。
景寧畬族自治縣地處亞熱帶南部,屬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7.5℃,年降雨量1620 mm,氣候溫暖濕潤,適宜植物生長。
依據景寧的生態優勢和民族優勢,充分利用廣闊的林地空間,引導農民“把山當田耕,把樹當菜種”,把林下綠色產業打造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景寧畬族自治縣廣大農戶不斷探索林下綠色產業,目前,已基本形成以林下綠色種(養)植、食用菌、生態旅游為主體的林下綠色產業發展體系。林下綠色產業經濟模式的廣泛推廣,已成為景寧畬族自治縣22個鄉鎮(街道)254個村促推農民增收創收及有效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的重要渠道。近年來,景寧畬族自治縣探索創新了林下綠色產業經濟模式,實現了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統一。
林禽模式主要分布于東坑、標溪、九龍等鄉鎮,已經形成東坑毛竹林下養雞、標溪厚樸林下養雞、九龍針闊混交林下養雞等林下養禽模式。年出欄土雞20萬只,總產值達240萬元,平均畝產值達4000 元、純利潤2000 元左右。
牛、羊吃的是草,長出的是肉,深受廣大農戶歡迎,林畜模式主要分布于鶴溪、家地、英川、九龍等鄉鎮(街道),已經形成鶴溪杉木林下養羊,家地毛竹林、針闊混交林下養羊,英川針闊混交林下養牛,九龍灘坑庫區林地養羊等林下養畜模式。年出欄1500 頭(其中牛50頭),總產值達150萬元,平均畝產值達2500 元、純利潤1000 元左右。
采用生態補植的方式發展茶葉、板栗等超過1萬畝的林果產業。采用“茶葉+南方紅豆杉”、“茶葉+ 大紅棗、“板栗+家禽”、“板栗+香榧”、“香榧+金銀花”等立體林業發展模式發展高效林業,從生態林中要經濟效益。“不砍樹,能致富”,變“青山”為“金山、銀山”,正確處理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關系的問題。大力推廣和培育林下綠色產業循環經濟,延長了林業產業鏈,提高了森林資源的利用率,增加了林地的單位產出,提高了林場的收入,達到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為林下綠色產業走出一條新的路子。
林下養梅花鹿、林下養蜜蜂、林下養鵝、林下種植食用菌等擁有有林地15.03萬hm2的景寧畬族自治縣正在積極探索林下綠色產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林下綠色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新途徑,群眾中流行一句口頭禪:“要想富,快到林下找門路。”
林下養雞、羊、牛,立體利用林下空間,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林農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土山雞、山羊、山牛等這些特色綠色農家產品很受市場追捧,實現了以空間擴產業、以產業富農民的復合經營。
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在加快發展中保護環境,在保護環境中推動發展經濟。
林下綠色產業基地的建設,已經成為鄉村旅游觀賞點,推動了觀光林業、休閑林業的發展。景寧縣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推介活動,宣傳推廣森林旅游的綠色產業產品品牌,拓展森林旅游的綠色產業產品市場,提升景寧縣森林生態旅游品牌。
林下綠色產業是以科技為支撐,具有投資少、產出值高,且見效快、優質、安全、節省勞動力等特點。
通過發展林下綠色產業,提高單位面積土地產出,可以使林業產業從單純利用林產資源轉向林產資源和林地資源綜合利用,起到近期得利、長期得林、遠近結合、以短補長、協調發展的產業化效應,使林業綜合效益得到不斷提高,且林下集約化經營管理又反過來促進林業生產發展。
組織林業、農業、水產畜牧部門科技人員深入重點村、專業戶,開展對口技術服務。
抓好一批林下養禽、林下養畜、生態補植、林下養娃娃、林下養梅花鹿、林下養蜜蜂、林下養鵝、林下種植食用菌等種養示范典型,做到每個鄉鎮(街道)有典型、村村有示范,通過對林下綠色產業經濟典型模式進行分析,為發展林下綠色產業經濟關鍵技術的集成、示范和推廣奠定基礎,達到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把村民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加快林下綠色產業經濟健康發展。
優先安排項目,適當給予財政資金和貸款支持,為廣大農民發展林下綠色產業經濟減輕經濟負擔。
[1]方震凡,豐炳財,徐高福.發展林業產業的探析[J].中國林業經濟,2010(4):43~46.
[2]浙江省林業廳.大力發展林下經濟 加快建設現代林業[J].浙江林業,2011(8):6~7.
[3]海 渤.林下產業經濟模式研究[J].綠色科技,2010(8):19~20.
[4]李彥玲.淺談林業經濟重點向林下經濟的轉移[J].民營科技,2011(1):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