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孫興全
(1.上海青浦區林業站,上海 青浦 201700;2.上海交通大學 農業與生物學院,上海 閔行 200240)
“大上海,小林業”曾是上海林業的真實寫照。上海的林地面積已由20世紀90年代2萬余hm2增加到現在的近9萬hm2,森林面積已達到9萬hm2。據《東方早報》報道,上海濱江森林公園規劃面積約300hm2,是上海市近年來規劃中最大的近郊森林公園,也是從水路進入上海的門戶景觀。公園建設基地位于上海浦東新區高橋鎮高沙灘。該公園是在具有20年歷史的三岔港苗圃的基礎上精心打造而來的,在“自然-生態-野趣,保護-創新-發展”的建設主題下,充分體現森林公園的野趣和自然風貌。基地中一期范圍是三岔港苗圃用地,該區域的土壤、植被條件良好,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它占據上海獨一無二的“三水并流”(黃浦江、長江、東海匯聚)的地理位置,分布著自然森林景觀群落、濱江濕地生態系統,并且是日出和日落的最佳觀賞點。上海的森林面積和森林覆蓋率分別比10年前增加近6萬hm2和9.41%,均增長3倍。上海已擁有4座國家森林公園,即松江佘山、崇明東平、上海海灣和上海共青森林公園。
但是上海林業與國內北京、重慶、杭州、廣州、南京等城市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從國際上一些城市的森林覆蓋率來看,東京約為33%,倫敦約為34.8%,紐約約為24%,巴黎約27%,莫斯科約35.5%。與這些城市相比,上海的林業建設還任重道遠,難度也非常大。
由于氣侯異常等多種因素,上海林業有害生物作為森林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正呈現發生發展加重、蔓延危害加劇的趨勢。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林業有害生物發生較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發生面積已由2001年830萬hm2上升到2006年1100 萬hm2,年均經濟損失超過880億元。
上海人工林面積約1.8萬hm2,約占有林地面積的20%。特別是隨著全球貿易、旅游業和運輸業的發展,近年來已有20多種檢疫性危險性有害生物入侵上海,嚴重威脅著上海林業生態安全、林業生產和經濟貿易發展。
上海林業目前主要有害生物種類約697種,其中害蟲492種,病害192種,其他小型有害動物13種[1]。
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往往是由一種或某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整體上看,林業病蟲害的發病原因機理較為復雜,主要包括生物侵染型病害、非生物侵染類病害及生理衰退性病害類型。生物侵染型病害往往是指植物苗木受真菌、細菌、病毒、螨蟲、線蟲、寄生性種子植物等生物侵染造成的苗木病害。通常具有蔓延性、傳染性。非侵染性病害是由于林木在不適應的水分、溫度、光照、空氣以及營養物質等因素影響下造成樹木生長病變而引發的林木病害。生理衰退性病害是指按照特定順序出現的一系列的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綜合作用,造成林木生長勢或生長潛能顯著下降導致林木死亡的一種林木病害。如炭疽病、黃化病、白粉病、細菌性葉枯病等都是較為常見的林木病害[2~7]。上海林業發生在針葉樹上的病害9種,常綠闊葉喬灌木病害77種,落葉闊葉喬灌木病害87種,草本植物病害4種,草坪和地被植物病害24種。
上海林業害蟲類型分別為:直翅目4科13種、等翅目1科2種、半翅目30科130種、纓翅目1科3種、鞘翅目14科80種、雙翅目3科4種、鱗翅目38科253種、膜翅目5科10種。
有害生物尤其是病蟲害是上海林木的重大災害之一,隨著上海市林業面積的不斷增加,其發生頻率將越來越大。為了及時準確掌握有害生物發生情況,以免其大面積爆發造成重大經濟損失,在國家林業局的統一部署下,上海建立了7個國家級森林病蟲害中心測報點,13個市級森林病蟲害中心測報點,50個區縣級森林病蟲害監測點,初步建立了上海市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體系,開展有害生物監測工作。上海林業現已推廣使用綠化林業有害生物監測技術有測報燈監測方法、昆蟲信息素監測方法、人工調查監測方法和孢子捕捉儀病害監測方法,同時,開展林內小氣候觀測,以探討氣象因子與病蟲害發生的關系。具體措施包括:測報燈監測(安裝與調試、監測時間、監測對象、數據采集、數據處理與分析、信息發布);人工調查監測(代表性線路調查、標準地調查);昆蟲信息素引誘監測(上海市常用昆蟲信息素引誘劑種類、昆蟲信息素引誘劑的使用方法、數據采集和利用);孢子捕捉儀病害監測方法;林業小氣侯觀測等措施。
上海林業檢疫性有害生物有20種,分別為昆蟲12種(紅脂大小蠹、椰心葉甲、松突圓蚧、楊干象、蘋果蠹蛾、雙鉤異翅長蠹、蔗扁蛾、棗大球蚧、紅棕象甲、青楊脊虎天牛、美國白蛾、刺桐姬小蜂)、病原微生物6種(獼猴挑細菌性潰瘍病菌、松瘡誘病菌、落葉松枯病、冠瘦病菌、楊樹花葉病毒、草坪草褐斑病菌)、線蟲1種(松材線蟲)、植物1種(微甘菊)。
上海林業要降低農藥對林間生態環境的污染。建立綠色生態林業,從上海林業病蟲害的發生現狀來看,完全采用生物防治見效慢,而且耙標單一,很多林業病蟲害完全依靠生物防治的方法效果有的還不太理想,見效慢、藥劑持效期長。管理林業的農戶喜歡配合化學藥劑(高效氯氰菊脂類、除蟲脲、氟蟲脲、蟲螨腈、高效氯氟氰菊脂、波爾多液、硫磺、井岡霉素、百菌清、三唑酮、惡雪靈等)來防治,要注意把握施用的量和施用方法。化學防治一般用在病蟲害發生初期,并且要有“針對性”,盡可能地選用具有選擇性、高效低毒農藥,對環境污染小的藥劑,少用或不用廣譜性的化學農藥,而且要經常性地變化藥劑種類配方,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施藥時,用量應到位,耙標害蟲明確,不要噴施空氣、土壤、河溝水源之處[2],這樣不僅浪費而且還造成環境污染。總之,要構建綠色上海林業生態環境。
保護上海林業生物多樣性,促進多種植物生長,為多種野生動植物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形成豐富的林業景觀、多樣的森林結構、復雜的野生動植物群落,是保持生態系統穩定、提高林業生態系統對非正常外力干擾的抵抗力和恢復力、保持林業健康的關鍵。林業生物群落是在漫長而復雜的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歷經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自然物理環境之間,不斷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和相互制約的過程中達到相對協調穩定的生態平銜。要控制林業病蟲害,首先必須控制人類對林業生態環境的過度干擾破壞,減輕目前林業區人為活動對林業生態系統的過度干擾,使林業生態系統保持其自身演替規律和整個系統穩定性,提高其對病蟲害的自我調控能力。
上海林業應加強口岸有害生物檢疫、農業植物檢疫及森林植物檢疫。加強法制管理、行政管理、技術措施,增加檢疫程序,制定森林植物檢疫技術規程,普及國外引種試種苗圃管理辦法、松材線蟲病疫木加工板材定點加工企業審批管理辦法。針對上海林業有害生物病蟲害,建議使用藥劑25%滅幼脲3號懸浮劑、20%除蟲脲懸浮劑、25%阿維.滅幼脲懸浮劑、5%氟鈴脲乳油、10%阿維.除蟲脲懸浮劑、7%高氯.除蟲脲懸浮劑、1.8%阿維菌索乳油、1.2%苦煙乳油、蘇云金芽抱地殺菌煙劑、保護地殺蟲煙劑等,有良好防效作用。
目前,上海林業生態系統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新進展。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深入推進,林下經濟蓬勃興起,林業產業持續增長。上海要治理PM2.5森林覆蓋面積不可缺,因為植樹與PM2.5也有直接聯系。在新《空氣環境質量標準》(GB3095-2012)公布以后,上海積極推進大氣治理,推出了治理措施,除了機動車、燃油方面,最長遠的治理措施就是增加林業面積、增強對林業病蟲害的生物監測技術和檢疫、促進多種植物生長,為多種野生動植物提供適宜的環境,改進林業病蟲害防治手段、降低農藥對林業生態環境的污染,促使綠色上海林業生態環境穩定健康發展。
[1]王 焱.上海林業病蟲[M].上海:上海科學出版社,2007:1~5.
[2]張 奎.建立綠色生態林業的思考[J].綠色科技,2011(12):15~16.
[3]丁茂申.當前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林業,2009(12):41.
[4]袁曉庚.淺淡防治森林病蟲害的重要性[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1):97.
[5]孫東輝.森林病蟲害防治的相關技術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2):362.
[6]和 達.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淺議[J].山西林業,2011(3):45~46.
[7]董國全.森林病蟲害防治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