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莉娟,曹玉英,宋 智,閆海紅
(寧夏吳忠市環境監測站,寧夏 吳忠 751100)
隨著我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人口增加和資源開發對寧夏生態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水土流失包括土地侵蝕風蝕和水蝕兩大類,寧夏水土流失總面積為36849 km2,占自治區土地總面積的71.1%。其中水蝕面積占40.3%,風蝕面積占30.8%。寧夏南部山區由于地處黃土丘陵地帶,是寧夏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發生水蝕面積占寧夏水蝕面積的76%。根據不同時期調查,寧夏水土流失面積20世紀80年代初為39175 km2,90年代初為38873 km2,1999年為37086 km2,目前仍有36849 km2。
寧夏是我國土地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嚴重土地沙質荒漠化集中分布于寧夏中北部的鹽池、靈武、中衛、同心等縣市。目前,沙化土地總面積為11826 km2,其中:流動沙地(沙丘)1285 km2,占沙化土地類型總面積的10.9%;半固定沙地(沙丘)942km2,占沙化土地類型總面積的8.0%;固定沙地(沙丘)6807 km2,占沙化土地類型總面積的57.6%;沙化耕地1626 km2,占沙化土地類型總面積的13.8%;風蝕劣地15km2,占沙化土地類型總面積的0.04%;戈壁1151 km2,占沙化土地類型總面積的9.7%。
據寧夏林業勘察設計院多年調查資料得知,1949年寧夏沙化面積12840 km2,1960年為12960 km2,1970年為13260 km2,1990年為12690 km2,1995年為12570 km2,目前為11826 km2,表明20世紀70年代以前寧夏土地沙漠化呈加重趨勢,70年代以后呈減輕趨勢,是中國唯一的沙化逆轉省區,但土地沙化問題仍十分嚴重。
寧夏土壤次生鹽漬化主要發生在寧夏平原灌溉農田區,但南部山區清水河流域苦水灌區也有鹽漬化土地分布。
寧夏地跨3個氣候帶,氣象要素變化常引起多種自然災害,如低溫、霜凍、冰雹、干旱、洪澇、大風、沙塵暴、干熱風等對作物的危害都很大。寧夏地處內陸,大面積暴雨機會不多,大的洪澇災害相對較少,但局部的、歷時較短的強暴雨時有發生,會產生局部地區的洪澇災害。由于寧夏3/4以上屬于干旱區,旱災的發生頻次最多,而且影響范圍又極為廣闊,往往幾個縣乃至整個寧夏同時發生,造成農業損失極為嚴重,同時,干旱還導致沙塵暴頻發。
寧夏當地地表水資源主要特點是水資源少,區域分布不均;礦化度高,含沙量大,天然水質差;年際變化大,年內分配不均,加重了干旱缺水程度,開發利用難度大,天然地表水資源量9.71億m3,平均年徑流深18.7mm。地表水資源是全國最少的省(區),平均年降水292mm,比黃河流域平均值476mm偏少39%,不足全國平均值650mm的一半,多年平均年徑流量是黃河流域平均值87.6mm的1/5,是全國平均值276mm的1/15。按每畝占有水量計,寧夏為52m3/畝,是黃河流域平均336m3/畝的1/6,是全國平均1800 m3/畝的1/35。按人均水資源量計,是黃河流域平均785m3/人的近1/4,是全國平均2630 m3/人的1/13。因此,寧夏的降水及地表水資源量,與全國及黃河流域相比,無論從水資源的絕對數量,還是從單位面積產水量及人均、畝均占有水量,都屬全國最少。
寧夏地域不大,只有5.18萬km2,但因處于溫帶內陸地帶的特殊地理位置,在中國自然區劃中,跨西北干旱區域和東部季風區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域,處在我國3大自然區域的結合部位,在中國大地構造單元劃分和地層區劃中,又分別屬中朝準地臺和昆侖秦嶺地槽褶皺區、華北地層區和祁連地層區,地理環境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區內水平地帶性、垂直地帶性、非地帶性自然因素和人為活動影響的綜合交織,構成復雜多樣的環境條件,形成多種生態類型,有草原、森林、荒漠、水域、農田和城市6類生態系統。每個生態系統中又不是單一的一種類型,而是多種類型組合。在干旱半干旱氣候控制下,以草地比重最大,占寧夏土地面積的近50%,農田也大多是開墾草地而成。在草地中,以旱生、覆蓋度較低的荒漠草原和干草原為主,分別占天然草地的55.1%和24.0%。
寧夏雨量稀少,平均年降水量292mm,僅為全國平均年降水量的47%;綜合水資源量11.7億m3,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0.042%;水資源模數2.26萬 m3/km2,僅為全國平均值的7.1%,均居全國各省市區的末位。水分條件和光熱的組合不夠協調,寧夏北部和中部光熱多而水分少,寧南山區光、熱、水則均少,水土資源嚴重不平衡。耕地畝均水量僅50m3,為全國平均值的4.2%,在水分條件不足的制約下,大部分地區土壤微生物活動微弱,土壤有機質含量低,限制了物質能量循環的速度和強度。多數自然生態結構單一,外部輸入少,導致系統功能整體偏低。該區草原、森林、水域、旱作農田等生態系統的生物生長量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水資源狀況對天然植被具有重要的制約作用。水是決定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狀況及演變的制約因素,是西北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命脈,同時水又是最敏感和最小限制因子,是西北地區生態環境構建的基礎和變化的動力因子。
寧夏位處黃土高原與騰格里沙漠、毛烏素沙漠之間,又處干旱區和半干旱區、荒漠與草原的過渡地帶。該地帶是我國北方的環境脆弱帶,對氣候反應波動敏感,屬環境變化頻率高、幅度大、多災易災的地帶,寧夏多數地區正處在這個帶上。由于水資源貧乏、干旱多風、植被稀疏、水蝕風蝕活躍,決定了其自然環境惡劣,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差,大氣、水、土壤的自然凈化功能低,土地的人口承載力偏低。稀疏的自然植被對降塵、工業廢氣的凈化作用很小,環境極易受到污染和破壞,抵御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的能力薄弱,多數地區一旦遭受污染和破壞,要恢復到原有水平十分困難。
對此,可以清楚地質構造和氣候條件是沙漠化的自然因素,不是短期或者簡單的人為活動能改變的,因此改善寧夏生態環境明顯只有通過控制另一個條件——人為活動。
寧夏土地開發歷史悠久,自然環境都在不同程度上打下了人類生活的烙印。原本自我調節能力較強的森林、草原生態系統,由于千百年來人為干擾不斷累積,在整個區域生態系統中的比重日趨減小,自我恢復能力下降。近數十年來,由于人口增長過快和沿用歷史上掠奪式的土地利用方式,中部干旱風沙區和南部黃土丘陵區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生產方式粗放,廣種薄收,靠天養蓄,導致繼續濫墾、過放、亂采,引起植被退縮、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問題無法控制,原已脆弱的生態系統進一步惡化。
寧夏生態環境質量總體處“一般”水平,生態環境現狀不容樂觀。為實現寧夏生態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提出以下控制對策。
(1)植樹種草,涵養水源,改善局部小氣候,為逐步實現良性生態環境奠定基礎,營造區域良好環境。
(2)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堅持“三高”(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達到“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實現“三效”(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結合),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
(3)在退耕還林的過程中,要遵循自然法則,合理選擇物種,充分應用沙生植被分布的規律性,逐步營建起具有一定抗干擾能力的生態系統。同時要善于總結和推廣治沙經驗。
(4)全面規劃,分步實施,進行因地制宜分類指導。退耕還林要以“造-定-退”為原則,重點是25°以上的坡耕地,要尊重群眾意愿,不搞強迫命令和一刀切;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配置、統一管理、政府控制”的原則,搞好種苗基地建設,為植樹造林、荒山綠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5)理順思路,調整結構,由以糧為主的自給自足型農業向以林牧業為主的生態型農業轉變,以發展特色農業、效益農業為調整的重點,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
(6)加強管理,保護資源,針對目前自然資源和環境狀況相對薄弱的現狀,進一步落實保護措施,防止掠奪式開發利用,確保自然資源在西部大開發中實現有序開發和綜合利用。
(7)努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通過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途徑實現發展的社會進步過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根本轉變,實現資源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8)對水資源利用、土地利用、“沙-水-土-人”關系等方面進行總結,從而提供防治沙漠化的建議方案,對建設寧夏地區能源化工基地的資源承載進行預測。
[1]毛德華,夏 軍,黃友波.西北地區水資源與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形成機制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4,13(4):55~61.
[2]韓 娜.淺析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26~28.
[3]高紅梅.寧夏生態環境現狀及發展對策探討[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8(1):381~384.
[4]丁 睿.寧夏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J].寧夏省委黨校學報,2007(3):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