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漳
(汕頭市澄海區環境科學研究所,廣東 汕頭 515800)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活動的增加、城市規模的擴大,各種突發性水污染事故不斷增多,由此給飲用水水源的安全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汕頭市澄海區地處潮汕平原東部,是韓江入海的主要通道,區內水網發達,分布著韓江東溪入海支流蓮陽河和義豐溪,以及西溪入海支流外砂河,是汕頭市重要飲用水水源地之一。區內現有飲用水水源一、二級保護區8個,水源保護區面積約6km2,負責供應3個街道、8個鎮約72萬人口的飲用水,確保澄海區飲用水水源的安全,對保障澄海區居民用水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加快,人口增加,對水源的需求也同時增長,區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布與現有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實際不相適應的情況逐漸顯現。目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不合理、部分保護區范圍未重新調整等現象較為突出。如北溪和南溪水質目標均為Ⅱ類,南溪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而北溪未劃為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處于上游的北溪潮州段水質目標為Ⅲ類,而處于下游的北溪澄海段水質目標卻為Ⅱ類;澄海區第二水廠取水口上移,而取水口附近水域功能區劃和保護范圍仍尚未做出調整。
澄海區的一八圍、蘇溪圍、蘇北圍、隆都圍均有水廠在生產,且小而多,不利于該區飲用水源統一監管保護工作,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和重復建設。該區雖然地處韓江入海口,水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這些水資源均為過境水,屬客水,自有的水資源很少,且區域內沒有較大規模的調、蓄水能力,受上游來水情況的影響較大,合理地配置現有的水資源,確保民用和農用水的合理、充分利用,迫在眉睫。
隨著澄海區區委區政府“一核三軸六區”城市發展新戰略的提出。重新調整飲用水源的配置,優化全區供水格局,已經十分必要和迫切。
雖然韓江澄海段水資源量豐富,但境內缺少調蓄能力較大的蓄水工程,對上游天然來水量依賴性較大,加上韓江河床仍有繼續下切的趨勢,如遇到特枯年份,由于河道水位過低,容易出現工程性缺水問題。此外,出海口橋閘兼有發電功能,為了各自的利益,在枯水期動用河段的蓄水量發電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使供水水源的供水水位難以保證,對飲用水水源取水造成較大的影響。
(1)私設工業作坊仍然存在。目前,韓江南溪段、外砂段、蓮陽段等處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仍然有部分擅自建設的工業作坊或工場存在,其生產污水排入韓江,使河段水質惡化,給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構成巨大的威脅。
(2)灘涂養殖、種植的污染隱患。由于歷史的變遷,山南水北背陰向陽的地理變化,河流北岸的淤積較多,形成較為肥沃的灘涂地。附近部分保護水源意識不高的農民私自占用灘涂地進行禽畜養殖或耕種,禽畜養殖污水隨意排放與種植引起的農業面源污染,都給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埋下隱患。
(3)游艇、輸沙帶難于根除。目前,義豐溪、隆都南溪段仍有游艇在運行,其所帶來的油污染、生活污染給水源水質埋下了安全隱患;外砂河、蓮陽河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有多處輸砂帶“死灰復燃”,重新進行作業,同樣也對水源水質安全構成巨大威脅。
根據去年新頒布的《關于印發廣東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技術指引的通知》(粵環發〔2010〕63號)中對飲用水水源區劃劃分規范有關規定,以及澄海區飲用水水源現狀,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調整,重新劃定澄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定科學的水環境功能區劃,完善流域水資源,特別是飲用水資源的合理調配。
(1)整治污染排放源。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范圍內的工廠、經營場所、游弋的游艇和輸沙帶等對飲用水水源水質安全構成威脅的污染源,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組織進行清理整治,限期進行拆除。同時,規范灘涂地的種植和畜禽養殖,禁止在水源保護區內進行灘涂地種植和畜禽養殖,全面推進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推廣化肥、農藥“雙減”技術,削減種植污染負荷。
(2)加快沿江村鎮生活污水治理。積極通過汕頭市逐級向上反映,協調加快治理潮安縣江東鎮、官塘鎮等鎮的生活污水,提高其生活污水的集中處理水平。澄海區隆都鎮的南溪村、東里鎮的石頭坑村應加快污水截污工程的規劃和建設,防止污水直排入韓江,以減輕生活污水對飲用水水源水質的影響。對未納入集污管網范圍的農村居民集聚點,積極出臺相應的政策和補助措施,加大政府投入,推廣人工濕地污水處理工程,加強生活污水的處理力度。
澄海區擁有眾多韓江入海口,雖有得天獨厚的水資源,但由于是典型的單一地表水源供給形式,一旦出現突發性水污染事故,將會面臨著水質型缺水的尷尬局面。為此,除了合理規劃流域內的產業布局外,更需要積極發掘和尋找備用水源,建設應急備用水源地,提高水源供給應急能力。鑒于澄海區水利系統相對完備,地下水系發達,擁有蓮花山和塔山等一系列的山地,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備用水源的設置。
(1)利用現有水資源供給布局,建立東西溪水源互補機制。當污染事故等危險發生于東溪時,啟動西溪水源應急措施,反之,當污染事故等危險發生于西溪時,啟動東溪水源應急措施。
(2)建立北溪水源應急機制。由于北溪進水涵口離東、西溪進水涵口有一定距離,當污染事故等危險發生在東、西溪段時,北溪可以作為應急備用水源。
(3)以蓮花山和塔山等山地形成的水庫為基礎,發掘備用水源。
(4)積極發掘地下水源,作為應急備用。
澄海區的一·八圍、蘇溪圍、蘇北圍、隆都圍均有水廠在運行,但水廠規模較小且數量較多,不利于我區飲用水水源統一管理保護。根據澄海區的實際情況,對區內水廠進行整合,打破區域的局限,集中布置,使水資源得到整合,減少重復建設,將有利于飲用水水源的保護。水廠的整合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1)一·八圍片區(包括城區、上華、萊蕪片區)進行統一供水。在現有上華水廠的基礎上,對水廠進行擴建,提高其供水能力,使其滿足整個片區的供水需求。
(2)對蓮上鎮、蓮下鎮和溪南鎮的水廠應進行合并整合。在將蓮下水廠的取水口上移的前提下,以蓮下水廠為基礎建設3個鎮的集中供水水廠。
(3)對東里鎮、隆都鎮和鹽鴻鎮進行整合。由于韓江水利設施的建設改變了原南溪的水文狀況,南溪水質惡化趨勢明顯,從南溪取水的東部水廠的用水安全已受到嚴重的威脅。故應將隆都水廠與東部水廠進行合并,并將東部水廠的取水口從南溪遷移到東溪,以保障取水安全。
這樣調整后,將大大減少澄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數量,有利于飲用水水源的統一管理和保護,保障供水的安全。
逐步建立水情、水文和水質的預報方案和信息交流平臺,制定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建立飲用水水源應急處置機制,強化組織保障。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組織機構和各部門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資源共享,加強對飲用水水源保護的稽查、監察、考核。在主要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設置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監控飲用水水源水質情況,掌握水文信息動態,增強抵御突發水污染事件的能力。
在對澄海區飲用水水源的污染隱患進行清除的基礎上,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進行重新劃定,發掘并建立飲用水備用水源,整合區內水廠,將有效地增強對突發性污染的抵御能力,保障澄海區人民的飲水安全,對澄海區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