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斌 胡登雄
(新疆醫科大學 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1)
“文化的創造在于立人,文化的發展在于發展人。 ”[1]作為我國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學文化以一種無形的力量, 潛移默化而又細致長久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選擇、思維方式和行為趨向,推進大學文化建設是新形勢下強化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是黨和政府以及社會對高校的期盼和要求。
大學文化作為一種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教育因素不斷提高著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達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1.1 大學文化角色定位的轉變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隨著社會發展及學生個人發展需求的變化,大學文化展現出教育理念根本性變革的態勢。 傳統教育將知識傳授作為著眼點,而現代教育則是建立在文脈延續基礎上的文化精神的傳承。 這就要求大學文化建設改變以往僅限于學生課外活動,將大學文化作為教育的一種附加因素或輔助手段的角色,轉變為旨在實現教育的功能性變革,成為學生素質教育重要組成部分, 推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關鍵角色,成為大學教育的主導因素和重要手段,從根本上轉變傳統教育重知識傳授而忽略素質提高的傾向,將大學文化建設融入到引導人、培養人、教育人的高等教育整體構架中,并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
1.2 大學文化通過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推進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大學文化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通過多種形式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一是大學文化能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大學文化以其豐富的構成要素、 先進的時代精神、 多樣的影響途徑,以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和幫助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 培養愛國主義意識和民族精神、樹立公民道德意識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二是大學文化有助于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大學文化強調環境育人,因此充分發揮大學文化的環境營造機制, 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環境, 這是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必要途徑。 三是大學文化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途徑。 大學文化作為一種多維度的物質環境、 精神環境、制度環境和行為環境而存在,能較好的克服目前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重于說教的現實問題, 用優秀的文化內容影響學生、用豐富的文化活動吸引學生、用深刻的文化內涵教育學生, 從而達到輔助和提升日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功能。
1.3 大學文化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 大學文化是學校的精神核心,文化核心,是學校育人理念、育人環境的綜合體現,它具備思想導向教育功能、熏陶塑造功能、凝聚整合功能、調適激勵功能四大功能,這些功能的發揮一方面促進了大學文化的積極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也客觀推進和鞏固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成效。 將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內容融入大學文化建設中, 使身處其中的廣大學生在自身的思想方法、 生活方式、 目標追求及事業心、 責任感等方面受到耳濡目染、 潛移默化的自我養成教育,從而對他們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等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
1.4 大學文化直接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水平。大學文化的導向功能可以引導大學生形成與大學文化所倡導的價值觀,使學生形成比較一致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正確的價值觀,為大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打下基礎[2]。 大學文化能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 教育學生學會做事與學會做人,幫助學生培養受用一生的道德情操, 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 豐富多彩的大學文化活動能促使大學生提高自身能力,為廣大學生提供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我、展示自我的良好舞臺,提升了大學生的各種能力,維護并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大學文化能促進大學生社會化,通過在大學校園這一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適應社會文化,接受社會倡導的價值觀念,形成適應社會的健康人格,掌握服務社會的知識技能,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1.5 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利于大學文化的健康發展。大學文化與大學生綜合素質之間是一個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 大學生作為大學文化的主要創造者與傳承者,大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升和優化有利于大學文化的健康發展和不斷創新,能夠構建起一個積極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園氛圍,富有創新精神和良好品質的大學生是促進大學文化進一步豐富和創新的動力源泉,這為大學文化的健康發展和創新提升提供了一個基本環境。
大學文化建設, 必須立足于人才培養, 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著眼于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全面推進大學文化建設。
2.1 強化大學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重視大學文化對人才培養的重大作用。 大學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是辦學理念的形成和精神風貌的凝練,這是一個長期且艱巨的過程,需克服眾多體制機制和人力物力上的困難,這就需要教育管理部門和教育實施部門高度重視自身的經驗總結、相互借鑒和創新發展的作用,充分挖掘自身優勢, 突出辦學特色,凝練辦學理念, 培育科學精神。因此,要加強大學文化建設,關鍵在于提高學校領導對大學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明確大學文化建設的內涵和外延,重視大學文化建設對學校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強化體制機制改革,積極爭取政府與社會支持,不斷加大建設力度。
2.2 加大物質文化建設力度,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供基礎保障。 物質文化建設是大學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富有特色的校園環境,濃郁的文化氛圍,無處不在的文化因素,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情操, 啟迪學生的智慧, 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學校的物質文化建設要體現出大學自身的辦學特點、價值取向和優秀傳統等文化因素,體現學校的風格,充分滿足學生學習成才的硬件需求。 因此,大學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空間,在硬件建設、環境美化、宣傳教育、氛圍營造等方面充分考慮學生素質發展的需要,將優秀文化滲透到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各個角落,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2.3 注重精神文化建設, 培育學生高尚品質。 作為思想文化陣地的大學,培養具有良好品質和堅定政治立場的高素質人才,關鍵在于加強精神文化建設。 精神文化建設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中心地位,大力弘揚理性批判精神、理想主義精神和民主平等精神,不斷創造與傳播優秀的精神財富,做到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導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提高廣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和認識水平,明確自身的奮斗目標和社會責任,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2.4 優化制度文化,強化學生成才意識。制度作為人與物、人與人、理念與行為的中介與結合,具有強制的約束力。 學校制度作為學校辦學意志和價值觀的直接體現, 是一種外在的、具有強制約束力量的剛性準則,但通過引導內化,學校制度文化被廣大師生普遍地自覺接受和認同, 就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和表現形式,[3]對維護校園良好秩序、培育學生良好行為品質、強化學生成才意識具有重要作用。 在大學文化建設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工作,強調制度對人的約束、引導、培育作用,做到約束為輔、引導為主、培育為標,通過形成優良、有序、有效的制度文化,強化學生自覺成才、遵紀守法的良好意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2.5 增強行為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行為文化是一種互動文化,是師生在學習、生活、工作中產生的活動文化,是在教育教學、人際關系、社團活動、文娛體育、學校管理等過程中表現出的文化現象。 大學文化通過對師生行為模式的培養和塑造,對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良好教學和生活秩序的構建, 優秀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 加強行為文化建設,關鍵在于加強校園文娛活動、社團建設等方面的力度,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凈化校園精神文化環境,大力開展文化藝術活動,讓高雅藝術進校園,唱響時代主旋律,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培育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創造精神和求知欲望。
[1]金生鈜.規訓與教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59.
[2]賀曉雯.論大學校園文化與新時期大學生成才的關系[D]. 東南大學,2006,9.
[3]武剛.高校校園文化的體系構成及其特點[J].廣西社會科學,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