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燕
(上海市寶山區文物保護管理所 中國 上海 201900)
講解工作是博物館、紀念館進行社會教育的重要手段。講解員是博物館、紀念館與觀眾心靈溝通的一座不可或缺的橋梁;是博物館、紀念館諸多業務活動中最活躍、最生動的元素。雖然在博物館、紀念館社會教育中已引入較多的新科學技術和手段,但講解員在現場面對面的講解和交流,在因人施講的過程中以及與觀眾的感情交流是任何工具所無法取代的。因此,講解員只有在平常工作中、業余生活以及社會活動中注意學習和積累,樹立敬業愛崗的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講解技巧,才能成為“傳統文化的代言人,新文化的傳播者。”
那么,怎樣才能做一名優秀的講解員?筆者認為:一、合格的講解員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二、合格的講解員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三、合格的講解員要具有優秀的專業技能,四、合格的講解員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職業道德就是同人們的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準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的職業活動中行為的要求,同時又是職業的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
那么,講解員應具備哪些職業道德呢?
講解員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宣傳的直接執行者,除了要有清新的外表氣質、較高的專業水平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愛崗敬業精神。
(1)思想品德:要有強烈的愛國主義意識和較高的政治思想覺悟,能準確地把握宣傳方向,善于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事物,以此來提高講解的思想高度,突出文物展品、古跡景點的教育意義,激起觀眾的愛國熱情。
(2)職業道德:熱愛本職工作,熱愛工作對象,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高度的責任感,對文物教育事業充滿熱情和信心,在講解時對觀眾熱忱相待,為觀眾提供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并本著對歷史負責的態度,真誠施講,對歷史問題和社會現象實事求是,以理服人,切忌胡編亂造,不懂裝懂。
講解員既是博物館、紀念館陳列內容的宣傳者,又是博物館、紀念館與廣大觀眾之間的聯系者,在文物陳列與觀眾之間需要一個橋梁來溝通他們的內在聯系,這個橋梁作用就責無旁貸地落在講解員身上。作為一名合格的講解員就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法國著名作家拉封丹所說的一句話:“無論做任何事情,都應遵循的原則是:追求高層次。你是第一流的,你應該有第一流的選擇,在工作中加入熱忱兩字。”無論你的起點在哪里,對工作的熱忱是可以培養的,工作熱忱的培養主要靠自身的修煉。要對館內的陳列布局和陳列展品有詳盡地、深刻地了解,爛熟于胸,運用自如。這是衡量對講解員工作熱忱的標尺。所謂“詳盡、深刻”,需要走出紀念館,走進圖書館、史料室,甚至追尋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足跡,探訪、考察、研究相關的歷史真實、歷史背景或歷史人物的成長經歷,心路歷程,才能在講解需要時駕輕就熟,旁征博引,底氣十足。例如,筆者在陳化成紀念館做講解員,認真地尋找史料,努力地學習中國近代史,中英鴉片戰爭史。還利用外出學習的機會到民族英雄陳化成的出生地福建同安實地考察英雄生活戰斗的社會環境等等。使我對英雄的高大形象和崇高的愛國情懷有了更深刻地了解,在講解中就不是死板地背講解詞,而是靈活自如,生動形象地講解。受到了觀眾熱情地贊譽。
我們應改變“講解員是青春職業”的觀念,我們不但要做講解員、接待員,還要做研究員。例如,我館的一位老師直至退休一直擔任陳化成紀念館的講解員,她愛好文學、更愛鉆研歷史。曾有多篇學術論文在《復旦大學學報》等報刊上發表。其中《陳化成之評價》被收入日本國雛忠會館施玉森先生編著的《鴉片戰爭》一書。歷史故事《陳化成》是她的第一部長篇專著。她把陳化成紀念館作為一個平臺,在自信和毅力的支撐下搞好自己的研究,使自己成為單位陳化成學術研究的典范。
如今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更為注重精神生活。希望在博物館、紀念館能享受到“精神盛宴”,但僅憑觀眾自己去欣賞,有些事物的背景或更深層次的東西是無法看透的,講解員的解說是非常重要的。合格的講解員要具有良好的專業技能,講解員在講解的過程如何有效的掌握講解中的技能技巧,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講解詞是講解與展品的結合點,是對陳列語言的詮釋、補充和延伸,是再創造的過程即綜合處理的過程。因此,對講解詞的掌握要確立總體基調及各部分的表達方式。怎樣確立呢?第一,要了解講解的接受主體——觀眾的基本情況,謂之“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比如今天來的是社會階層的哪個群體?接受能力如何?人數多少?停留時間多長?有什么特殊的興趣或特殊需求?等等,講解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才不會出現講解員還在聲嘶力竭地講解,觀眾卻大多逃之夭夭的怪現象了。第二,要與觀眾進行有效的互動,讓觀眾走進博物館,走進歷史事件的進程,走進歷史人物的內心。從而接受講解的內容,從中吸取需要的精神糧食,讓陳列戰品發揮更大的社會作用。互動方式很多,如:提問,講有關的歷史典故,集體朗誦陳列展品中的精彩段落、詩歌。如陳化成紀念館陳列的吳淞口民謠《愛國大旗滿天飄》就常常為青少年觀眾集體朗誦,后來屢屢出現在他們的作文和文藝表演節目中,充分發揮了陳化成紀念館的愛國主義宣傳和教育作用。
首先,要正確的定位,博物館、紀念館即不是推銷某種商品的場所,也不是低級庸俗的娛樂場所,因此,關鍵是把握科學講解這個要素。作為博物館、紀念館的講解員應該是文博工作者,任何的文物展品講解一定要注意把它的科學性和歷史性統一起來講解。比如:第一次淞滬抗戰的導火線在哪個地方,為什么日本選擇了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十九路軍在什么樣的情形下奮起反抗?等等。我們在講解過程中切不可簡單的對任何一切問題做一個結論,而應有針對性,可考性、選擇性來講解。所以說,科學地講解是一個永恒的課題,也是我們作為講解員的一個很高的境界。
講解不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模式,也不是一種絕對的、單純的理性強調,它會隨著鮮活的、變化著的歷史進程而發生變化。所以,趣味性的講解,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方法,枯燥無味是講解的大敵。我們有的講解員在講解過程中會碰到一個常見的問題,那就是講解員在講解的過程中,聽眾會越來越少,這是為什么?是因為,講解員在講解的過程中不善于用生動的語言和趣味的故事,去抓住聽眾的心,致使參觀者聽起來乏味無趣。所以,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在講解時,要善于用生動、有趣的歷史典故或典例,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講解切忌死背硬記講解詞和一成不變的模式。講解員應要把學到的文化知識、歷史典故、人文歷史等有機的融匯到講解中去,講述一些實實在在的道理,絲絲入扣地分析事理。“一句話,善于這樣做的人懂得,哪怕是最好的調料,也不能一勺一勺地填入觀眾的口中,而是只能撒在湯中,澆在菜里,恰到好處,適可而止。”讓每一個到博物館、紀念館的參觀者有所得益,也就是能從這里學到一些新的歷史知識和文化長進。
講解是講解員通過有聲語言向觀眾直觀描述及分析、評價。正確掌握和運用好語調、重音、節奏、呼吸發聲和吐字歸音,并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可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講解員可以根據具體所講的內容、面對現場聽眾的年齡、對象、文化、興趣、時間等諸多因素,來確定和調整講解節奏。比如:講解的對象是老年人,那么節奏要放慢。如果面對年青人,節奏可以快些,如果是中小學生,節奏和語氣可慢中加快。在整個講解過程中語調、重間、節奏要適中,突出語言的韻律美,語氣處理得輕松活潑。發音要清晰有力,韻尾收音完整,可給觀眾一種愉悅感。
此外,講解員要注重著裝與姿態,人們常說:“人要衣裝,馬要鞍裝”,講解員的著裝好壞直接影響到觀眾的情緒。講解時的姿態對于講解員也很重要,不過,姿勢的好于壞這是一個人內在的東西,只有自己細心的揣摩,要靠平時知識的積累和自己的修養,順其自然。
博物館教育與傳播職能的有效發揮,是檢驗其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效益的一把標尺。而講解員是博物館宣傳和傳播文化信息的使者,講解是博物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的一條重要途徑。
博物館教育職能之社會效益的實現,主要依托陳列展覽為知識信息載體,通過舉辦展示和系列教育活動,為社會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支持。好的講解可以擴大陳列的廣度和深度,甚至可以彌補陳列的某些不足,還能給觀眾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思想教育,好的講解也能使觀眾對博物館留下深刻的印象,從而可以提高博物館的社會影響和知名度。
講解工作是聯系觀眾與博物館之間的橋梁與紐帶,是博物館直接為社會廣大觀眾服務的最前線,責任重大,崗位神圣。例如: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在2005年 10月21日接待國民黨主席連戰一行時,深知事關兩岸、兩黨關系,影響波及國際輿論,因此,講解員在事前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館領導的大力支持和熱情鼓勵下,較好地完成了這次講解任務,受到市領導的表揚。作為講解員要有高度的事業心責任感,要充分認識自己所從事工作的重要意義及在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熱愛自己的崗位,工作上兢兢業業,學習上鍥而不舍。正確處理好博物館與觀眾的關系,更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效益。
總之,講解工作是一項專業技術工作,更是一項復雜的藝術工程。講解員只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在充分熟悉理解陳列主題的前提下,有效運用講解技能技巧,使講解工作真正做到駕輕就熟,逐步形成自已的講解風格;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為繁榮社會主義博物館事業,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而不懈奮斗。
[1]中共中央.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Z].
[2]上海文物工作學會[C].論文集.
[3]陳化成研究[D].廈門大學.
[4]演講與口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