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召(汝州市安溝水庫管理所 河南 汝州 467500)
隨著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的環境要求也越來越高,對從西到東穿越汝州市的北汝河的治理也更為迫切,標準也不斷提高。河道功能從傳統工程水利轉向資源水利、生態水利、景觀水利,建設“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宜居、繁榮”的生態景觀型河道,發展人水和諧景觀城市,圍繞北汝河的綜合治理實現汝州市的“東城、西村、南區、北景”發展戰略。
北汝河是淮河流域沙潁河水系的主要支流,控制流域面積6080km2,主河道長250km,北汝河汝州段全長44.7km,樁號 25+000~69+700,其中橫穿城區段 3.5 公里,樁號()境內流域面積1507km2,河道屬于寬淺式季節性河道,河床地質為砂卵石結構,河道坡降約為1/282~1/496,寬度520~1850m,一般寬度在1500m左右,自西向東流經溫泉、楊樓、廟下、王寨、洗耳辦事處、鐘樓辦事處、汝南辦事處、小屯、紙坊九個鄉鎮(辦事處),沿岸有62個行政村,88個自然村。
1.2.1 上游無大型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防洪壓力大
汝州市上游142.8km長的河道、2834km2流域面積內無大型控制性水利樞紐工程,流域內一旦發生強降雨,極易造成洪澇災害,危及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1.2.2 堤防殘缺不全,質量標準低,防洪能力低
汝州境內全長44.7km的北汝河,現存河道堤防左岸長13.65km,右岸長19.40km,且不連貫,屬間斷性的,堤防結構為砂卵石或漿砌河卵石,設計不合理,防洪標準低。雖然連年來也對堤防進行了局部整修、加固,但對河道整體防洪能力的提高是杯水車薪,根本起不了多少作用,總體防洪能力不足5年一遇。
1.2.3 采沙廠棄料堵塞河道,影響泄洪
近年來,受城市建設的需要,河沙作為必不可缺的建筑材料因其物美價廉受到市場熱捧。北汝河作為汝州市僅有的季節性、游蕩性河道,河沙資源一度被過度開采,一方面,開采后的棄料疏于管理,堆積成連綿不斷的“山丘”,堵塞河道,成為宣泄洪水的重大障礙;另一方面,開采形成深淺不一的“采砂坑”也威脅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連年來多次發生此類原因溺亡事故。
1.2.4 河道污染,亂搭濫建現象嚴重
城區河段兩岸垃圾成堆,污水橫流,成為市容環境“臟、亂、差”的死角,兩岸用地布局混亂,工業、市場、沙廠、果園、倉儲混雜,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沿河兩岸與河爭地的現象時有發生,亂占河道、違章搭建等情況屢見不鮮。
在滿足排澇要求、保證行洪安全的前提下,恢復和提高河道的綜合功能,實現城市河道的單一功能向多種功能發展和延伸,使環境生態建設、城市發展、水資源開發利用、污水排放等有機結合,建設“河暢、水清、堤固、岸綠、景美、宜居、繁榮”的生態景觀型河道,建設人水和諧景觀城市,塑造汝州市“碧水藍天汝州城”的新形象,圍繞北汝河的綜合治理,實現汝州市的“東城(城東新區)、西村(城西溫泉度假村)、南區(汝南工業集聚區)、北景(城北風穴寺、怪坡、龍鳳山景區)”發展戰略。
結合汝州市城市發展戰略目標、資金來源,北汝河汝州市城區段治理分步實施:首先治理城區段3.5km河堤,以改善環境;第二步依據河道坡降建設3座梯級橡膠壩,以抬高水位;第三步治理下游河堤5.0km,為“東城”建設構建框架;第四部在下游的5km內建設5座橡膠壩,最終建立具有綜合功能、較高安全度的城市防洪體系,在減輕自然災害對城區造成的損失同時,又對市區的地下水進行補充。在水利與景觀、防洪與生態、親水與安全等方面協調統一,又可為河道周圍的居民創造更多的城市濱水自然空間和生活休閑空間。
目前,北汝河城區段治理工程從2009年10月開始,至今已經完成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建設任務,第三步也已經完成總工程量的80%,預計5月底可全面竣工,第四部已進入詳細規劃科研階段。北汝河治理工程內容包括河道疏浚、堤防整治加固工程、親水平臺道路和護欄工程、景觀綠化工程、排澇引水工程、橡膠壩等工程。前三步共計投資23610萬元,其中爭取上級資金4305萬元,汝州市自籌19305萬元。
河道治理,疏浚了河道,加固了堤防,修建了排澇涵閘,形成了完善的城市排澇系統,防洪標準從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若結合上游的前坪水庫樞紐工程建成后的防洪效益,可徹底結束汝州市常年受洪澇災害危害的歷史。
城區河道上建設的8座橡膠壩,在非汛期攔蓄上游來水,提高水位,改善城區水質,將季節性行洪河道改造為蓄水量0.11*108立方米,蓄水面積480萬平方米,河道內常年碧波蕩漾,實現“碧水藍天汝州城”的愿望。達到增加河水入滲,補充地下水資源,恢復地下水位的目的,并可拓寬水面,滿足生態、休閑及居住要求。
堤防整治加固后,使河道固灘定岸,騰出多余灘地,增加耕地面積,為汝州市城區發展拓展空間,北汝河汝州段可騰出灘地3.75萬畝,折合25.01km2,為城市發展“東城”的規劃建設提供土地保證。適時建設取水工程,為城市供水和“南區”的發展提供良好水源保證。因地制宜引水灌溉,充分利用水土資源,提高現有灌區灌溉保證率,增加糧食產量,為農業開發打下良好基礎,滿足多方位用水需求。
以北汝河城區段為軸線,構建城市發展框架,結合堤頂道路,建設濱江大道,規劃河濱公園,在重點居住地段進行景觀構筑物和橋體建設,豐富濱水構筑物,將居民與水的關系拉近,加強人與河道的聯系,建立和諧的人居環境。堤頂道路既是河道管理便道,又是觀賞河道風貌的快速游覽通道,本身具有很高的景觀要求,大堤兩側培植種植土,種植適宜的景觀樹木,河道內側修建親水平臺,安裝工藝護欄,提供行人逗留空間,充分滿足行人隨時隨地休憩、駐足觀景的需求,使北汝河成為人們親近自然、享受自然的好去處。
結合北汝河城區段治理,完善了城市排污、防洪體系,將生活污水管道和城市防洪排水系統分離,徹底實現雨洪與污水分別排放。生活污水引入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后排入北汝河,杜絕污染。城市排水系統將降雨產生的市內洪水收集,通過穿堤建筑物直接排入北汝河,減少雨水滯留時間,減輕城市防洪壓力。
北汝河汝州段的治理為汝州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構建了城市發展構架,實現了“碧水藍天汝州城”的愿望,為“東城”、“西村”、“南區”、“北景”發展戰略中“東城”和“南區”發展提供了重大支持,特別是改變了北汝河兩岸“臟、亂、差”的局面,構建了親水平臺,滿足了多方位的用水需求,為汝州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我們今后治理類似河道,“以水活市”開辟了新路,現將心得總結如下,以資借鑒。
北汝河城區段治理工作涉及到政策、資金、質量及安全等方方面面,而且還涉及到4個鄉鎮(辦事處)和12個行政村等各個層面,如果沒有領導層面的正確認識、高屋建瓴的前瞻性,就不可能有從規劃設計到建設等一系列縝密的組織來保障這樣龐大工程的良好實施。
為盡早實現汝州市城市發展戰略目標,汝州市一方面積極爭取上級水利投資,另一方面縣級財政不惜投入,從2009年10月至今累計投入河道治理資金19305萬元,是三年來財政收入的近十分之一。
為保證工程順利實施,汝州市委、市政府針對工程建設的多面性,成立了北汝河治理工程指揮部和工程建設管理局,由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和主管副市長分別兼任指揮長和建管局局長,指揮部和建管局下設辦公室、施工科、宣傳科、財務科、協調科、環境治理科、顧問組,從市委機關、人大機關和市直水利、住建、土地、財政、審計等有關部門抽調業務骨干40多位同志,專門做好工程建設的協調、管理等工作。
建管局根據工程實際制定了 《規章制度》、《考勤辦法》、《獎罰辦法》、《工程款月支付審批流程》等文件,各科室在工作過程中有章可依、照章辦事。嚴格執行工程招標投標制、項目法人制、工程監理制,狠抓工程建設的規范化管理,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確保治理工作的效率與工程質量。
為鞏固建設成果,避免重建輕管或只建不管思想,汝州市在原河道管理所13人的基礎上成立汝州市河道管理局,擴大編制至60人,為隸屬市水利局領導的副科級單位,全部為財政全供編制,解決了管理人員的后顧之憂,極大地調動了管理人員管好河道的積極性好主動性,實現河道管理養護正常化、規范化。
穿越城市的季節性行洪河道與一般河道相比,不僅僅局限于水利要求的泄洪、行洪,更多的是水利的綜合利用,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可興水利、除水害,使防洪與供排水結合、城市發展與環境改善同步推進,提高城市品位,構建人水和諧景觀城市是穿越城市季節性行洪河道治理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