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莉 丁 頂
(1.淮陰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江蘇 淮安 223300;2.淮陰師范學院附屬中學 江蘇 淮安 223300)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它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重任。而學校工作計劃的實施,管理活動的開展,甚至教育方針的貫徹,都要依靠班級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來實現。班級作為高職院校的基層組織,肩負著引導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任務。班主任是高職學生管理的基層力量,是學校與學生之間的紐帶,是學校領導管理學生的得力助手,更是加強學校管理的落實人[1]。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是關鍵,策略運用得當,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隨著近幾年高職生源的萎縮,高職生源質量也不斷下降,使高職校的學生管理面臨日益嚴峻的局面。筆者認為,在學生入學時開展卓有成效的“養成教育”能極大的減少高職學生管理難度,有利于學生成長,有利于高職校更好的培養優秀人才。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它往往從行為訓練入手,綜合多種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知、情、意、行,最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2]。養成教育既包括正確行為的指導也包括良好習慣的訓練,包括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的培養。養成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的,如培養文明禮貌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語言習慣、思維習慣等等,不僅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作風規范教育,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教育,也要具有職業學校的特色,即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道德規范,將職業素質與道德規范相融合,加深對所從事職業的感情,提高專業技能和職業適應性的教育。
教育家斯特娜夫人曾經說:“孩子的心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會獲得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獲得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獲得命運的收獲。”養成教育在學生的教育過程中是重中之重。我國偉大的教育學家葉圣陶老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習慣。”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學生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良好的習慣也會使孩子受益終生。古代著名的大學者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教育者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的教育應該從學生的認知出發,抓住先入為主的規律向學生明確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因此作為學生,尤其是高職校入學新生,他們還處于較原始的感知階段,必須靠家長和老師的正確引導來認知世界。
養成教育的培養不等同于“說教”,而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以學生的主體性為特征和目標。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實質,就是重視人本身的發展,將個體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統一起來。和諧教育要促使學生身心素質全面和諧發展,個性愛好充分發展,從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關系來看,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相互依賴和相輔相成的。全面發展不等于不要個性。學校教育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興趣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能力,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的學習方法,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交往。一個人的個性得到了張揚、發展,具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就可以從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的愉悅,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養成教育的培養可以促進學生自覺探索,不斷構建新知,從而達到自主自覺的過程[3]。為了達到培養目的,學校可以從學生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出發,利用黑板報、班會課、辯論賽等各種活動形式對學生經行正面疏導教育,也可在專業課中滲透一些養成教育理念。
高職學生身心不夠成熟,自覺抵制力較差,極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會產生各種畸形心理問題和障礙,對社會容易產生一種極端和偏激,這些對他們的發展產生了很不利的影響,對以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一個極大的障礙。每個教師必須牢記“教書”的目的是為了“育人”,從根本上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并且從教學方式和內容上加以落實,有目的、有計劃地疏導學生思想,消除思想壓力,從根本上消除教學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使學生從被動變主動,從消極變積極,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這是具有深遠意義的。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班主任,要善于發現學生的問題,并給與跟蹤指導,要用心與學生交流,只有打開彼此的心扉,才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大多數高職學生曾因在應試教育中受到挫折,易對生活和學習失去信心,所以老師要及時給與鼓勵和指導,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對于犯錯的學生,老師要從心理上循循善誘、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打開學生的心扉,用愛融化學生的心理障礙,而不是采取簡單懲罰措施。
家長是家庭教育的主角,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角。每個老師希望自己的學生都很優秀,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非常出色。因此,教師和家長的溝通是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家長要和老師密切聯系,互相配合,形成合力,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在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在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學生的養成教育過程中,家庭更應該擔當重要的角色。不少家庭缺乏正確的育人理念,無論大小事情,一手包辦代替,長期嚴重的“關愛過渡”,導致孩子獨立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都被剝奪。而高職校的新生仍處于未成年階段,在生活上和經濟上都還沒有獨立,仍需要家長的扶持和幫助,在生活和學習習慣上仍離不開父母的指導。有的家長以為孩子一旦入學,只需要在經濟上給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就可以了,認為孩子的教育和管理都是學校的責任了,這種行為在無形中給孩子的養成教育造成了反效果。家長應轉變觀念,認識到學生養成教育的培養離不開家庭的教導,要將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任務一以貫之。家長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優勢,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及時多與學校聯系,多與老師溝通,交流孩子的學習情況,把握孩子成長發展脈博,教育方法上寬嚴結合,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健康成長。
總之,為了減小高職學生管理難度,有利于學生成人成才,有必要在高職校開展養成教育。要想有效地開展學生的養成教育,需要社會各界的通力合作,堅持以人為本,實施和諧教育,加強高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爭取家校合作,共同培養良好習慣,這樣才能促進高職校新生的養成教育,職業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功效。
[1]潘銳,王鴻.對高職班主任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大江周刊:論壇,2011(12):210-210.
[2]楊建梅.中等職業學校養成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7:4.
[3]李夢卿,張艷穎.職業學校學生養成教育策略研究[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72-75.